《禪商的智慧》簡介:他們是富有禪悟、善心、智慧的企業家,他們時常集商人、居士或者禪者的身份於一身,他們在商界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受到人們的讚譽。這些人,被稱為“禪商”,也叫“佛商”。 “禪商”是一個繼“儒商”、“道商”之後出現的一個新辭彙。何謂“禪”?何謂“禪商”?“禪”與 “商”之間有何關係?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又怎能結合在起呢? 胡淦波編著的《禪商的智慧》闡釋15位世界禪商CEO的人生終極智慧,彰顯福慧禪商精神。
基本介紹
- 書名:禪商的智慧
-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 頁數:274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作者:胡淦波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4746797
- 品牌:中國物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亞洲首富李嘉誠、亞洲首善陳游標、中國慈善家曹德旺、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蘋果教父賈伯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中國和諧文化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廖莎、海南省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四川恩威藥業公司董事長薛永新、廣東易事特集團公司董事長何思模……
胡淦波編著的《禪商的智慧》闡釋15位世界禪商CEO的人生終極智慧,他們的經歷演繹傳奇,他們的智慧超越時空。
胡淦波編著的《禪商的智慧》闡釋15位世界禪商CEO的人生終極智慧,他們的經歷演繹傳奇,他們的智慧超越時空。
作者簡介
胡淦波,湖南人,字良才,號覺醒。專注於國學管理、企業文化建設、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播、企業公益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致力於三修文化的實踐(一修身——修儒家之仁和——立身之本,二修心——修道家之道德——發展之本,三修性——修佛家之奉獻——救世之本)。三生萬物,修身養性,文以載道,化性自然。
主講:
【傳統文化是人生幸福的法寶】
【望子成“人”的人道智慧】
【禪解《弟子規》】
【我的大學從心開始】
編著:
《禪商的智慧》《梵行高遠》《佛光禪音》《向陳游標學什麼》等。
主講:
【傳統文化是人生幸福的法寶】
【望子成“人”的人道智慧】
【禪解《弟子規》】
【我的大學從心開始】
編著:
《禪商的智慧》《梵行高遠》《佛光禪音》《向陳游標學什麼》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嘉行勉後生誠信贏未來
李嘉誠:從金剛經里挖掘財富的亞洲首富
我是學佛的人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如果水滿了,你會怎么辦
奉獻的藝術
第二章 德能載福行天下 旺氣盛耀萬佛塔
曹德旺:持戒行商,我佛慈悲
把日子過好一點沒有罪
中國人應該有一塊兒自己的汽車玻璃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小時候用磚頭蓋塔
第一戒貪
燒香是禮佛,祈求的是平常心
我不死誰死
第三章 萬法隨心所造禪心轉化世界
賈伯斯:禪意化的傳奇人生
曾一度想出家為僧
人生事業起步於禪修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富足中的簡單生活
死亡可能是人類最好的一項發咀
第四章 敬天愛人善不朽 利及思人心性高
稻盛和夫:一個企業經營禪師的修煉歷程
早期的坎坷生活
從企業家到佛教徒
阿米巴經營哲學”
第五章 楊氏善舉心相續釗勉青年肯承擔
楊釗:佛心至善
一切從平和出發
為人群為眾生為社會
我找到了繼續賺錢的理由
我為何要冠名清華真維斯樓
第六章 純正之心管企業拜佛之心帶員工
松下幸之助:日本經營之神的經營哲學
水的啟示
自來水哲學
玻璃式經營哲學
盡人事而聽天命
松下幸之助經典語錄
第七章 小康目標落實《弟子規》 林立世界做好中國人
胡小林:中國傳統文化帶動經濟良性發展
《弟子規》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息了焦慮症
《弟子規》就是教人的智慧
落實《弟子規》,真幹得利益
深信因果,有舍才有得
《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
《弟子規》就是我們的教練
《弟子規》就在日常生活中
《弟子規》能掙錢嗎
《弟子規》:凡取與,貴分曉
《弟子規》:教你拓寬心量
為什麼要炒掉他
企業老闆學《弟子規》有多重要一
胡小林之妙語解答
第八章 小荷清靜不媚不俗迪漢於秦有因有果
易小迪:一個“佛門弟子”的商業自白
把事情做到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價值觀決定企業的運命
一心到老都學佛
簡單化本身就是力量
第九章 永續傳統感天恩新創神藥重地威
薛永新:悟佛道精髓,創中醫未來
人生絕不能放棄
我的大學——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恩地威,人生的轉機
經營中的道家哲學
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慈悲喜舍的佛家精神
第十章 汪歸大眾善若水海納百川無欲剛
汪海:從雙星看傳統文化在企業中的運用
運用佛文化精粹倡導道德管理
妙用“孝文化”培育員工企業忠誠度
“中和思想”促進企業要素最佳化組合
“時中思想”打造科學管理特色
總裁也需要行銷
第十一章 光彩大業傳萬代標新立德耀千秋
陳游標:上善若水,慈濟天下
言傳身教——兒時助人為樂
投身環保——視循環經濟為行善
及時行善——捐贈比例越來越高
善待員工——捐贈只雪中送炭
為國分憂——溫總理“向你致敬”
高調行善——喚起更多人加入
我如何對待自己親人的理解
第十二章 陳立十條百丈出 峰入雲端亦有基
陳峰:精進人生,造福眾生
儒釋合一的海航文化
有情乃佛心
“大富大慧”的人生
海航人的“三為一德”
尋求人生真諦學會做人做事
海航同人共勉十條
第十三章 孝道緣就和諧五福祥納我家
廖莎:“和諧”智慧
佛緣佛性唱和諧
在餐飲業首創《色形意和諧餐飲新標準》
文化大發展要從“細節”做起
素食文化的倡導推廣者
“我家文化”的家道
《心經》成為藝術巔峰之作
用淚與血寫就的懺悔書
第十四章 思及員工鑄企業魂模範東方圓百年夢
何思模:14億元身家全捐的慈善人生
20年不問斷電源
延續的杯中溫情——百年東方不是夢
企業務必明確使命
企業文化不是忽悠
老闆需要有職業規劃的人才
轉型中企業,不創新則等死
慈善的不是錢,是心
承諾去世後捐出14億元身家
第十五章 長期熏修重在專樂醉佛道和為貴
劉長樂:用傳統智慧駕馭鳳凰衛視
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家:順勢而為
佛教:悲憫寬容
喜歡戰國時代開放開明的思想
解決道德滑坡的路徑在哪裡
慈悲善意是媒體更高的責任
我們的瘋是在情緒上和鬥志上
後記
李嘉誠:從金剛經里挖掘財富的亞洲首富
我是學佛的人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如果水滿了,你會怎么辦
奉獻的藝術
第二章 德能載福行天下 旺氣盛耀萬佛塔
曹德旺:持戒行商,我佛慈悲
把日子過好一點沒有罪
中國人應該有一塊兒自己的汽車玻璃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小時候用磚頭蓋塔
第一戒貪
燒香是禮佛,祈求的是平常心
我不死誰死
第三章 萬法隨心所造禪心轉化世界
賈伯斯:禪意化的傳奇人生
曾一度想出家為僧
人生事業起步於禪修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富足中的簡單生活
死亡可能是人類最好的一項發咀
第四章 敬天愛人善不朽 利及思人心性高
稻盛和夫:一個企業經營禪師的修煉歷程
早期的坎坷生活
從企業家到佛教徒
阿米巴經營哲學”
第五章 楊氏善舉心相續釗勉青年肯承擔
楊釗:佛心至善
一切從平和出發
為人群為眾生為社會
我找到了繼續賺錢的理由
我為何要冠名清華真維斯樓
第六章 純正之心管企業拜佛之心帶員工
松下幸之助:日本經營之神的經營哲學
水的啟示
自來水哲學
玻璃式經營哲學
盡人事而聽天命
松下幸之助經典語錄
第七章 小康目標落實《弟子規》 林立世界做好中國人
胡小林:中國傳統文化帶動經濟良性發展
《弟子規》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息了焦慮症
《弟子規》就是教人的智慧
落實《弟子規》,真幹得利益
深信因果,有舍才有得
《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
《弟子規》就是我們的教練
《弟子規》就在日常生活中
《弟子規》能掙錢嗎
《弟子規》:凡取與,貴分曉
《弟子規》:教你拓寬心量
為什麼要炒掉他
企業老闆學《弟子規》有多重要一
胡小林之妙語解答
第八章 小荷清靜不媚不俗迪漢於秦有因有果
易小迪:一個“佛門弟子”的商業自白
把事情做到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價值觀決定企業的運命
一心到老都學佛
簡單化本身就是力量
第九章 永續傳統感天恩新創神藥重地威
薛永新:悟佛道精髓,創中醫未來
人生絕不能放棄
我的大學——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恩地威,人生的轉機
經營中的道家哲學
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慈悲喜舍的佛家精神
第十章 汪歸大眾善若水海納百川無欲剛
汪海:從雙星看傳統文化在企業中的運用
運用佛文化精粹倡導道德管理
妙用“孝文化”培育員工企業忠誠度
“中和思想”促進企業要素最佳化組合
“時中思想”打造科學管理特色
總裁也需要行銷
第十一章 光彩大業傳萬代標新立德耀千秋
陳游標:上善若水,慈濟天下
言傳身教——兒時助人為樂
投身環保——視循環經濟為行善
及時行善——捐贈比例越來越高
善待員工——捐贈只雪中送炭
為國分憂——溫總理“向你致敬”
高調行善——喚起更多人加入
我如何對待自己親人的理解
第十二章 陳立十條百丈出 峰入雲端亦有基
陳峰:精進人生,造福眾生
儒釋合一的海航文化
有情乃佛心
“大富大慧”的人生
海航人的“三為一德”
尋求人生真諦學會做人做事
海航同人共勉十條
第十三章 孝道緣就和諧五福祥納我家
廖莎:“和諧”智慧
佛緣佛性唱和諧
在餐飲業首創《色形意和諧餐飲新標準》
文化大發展要從“細節”做起
素食文化的倡導推廣者
“我家文化”的家道
《心經》成為藝術巔峰之作
用淚與血寫就的懺悔書
第十四章 思及員工鑄企業魂模範東方圓百年夢
何思模:14億元身家全捐的慈善人生
20年不問斷電源
延續的杯中溫情——百年東方不是夢
企業務必明確使命
企業文化不是忽悠
老闆需要有職業規劃的人才
轉型中企業,不創新則等死
慈善的不是錢,是心
承諾去世後捐出14億元身家
第十五章 長期熏修重在專樂醉佛道和為貴
劉長樂:用傳統智慧駕馭鳳凰衛視
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家:順勢而為
佛教:悲憫寬容
喜歡戰國時代開放開明的思想
解決道德滑坡的路徑在哪裡
慈悲善意是媒體更高的責任
我們的瘋是在情緒上和鬥志上
後記
文摘
我是學佛的人
李嘉誠,他總是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學佛的人。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中國港台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貴的內在必然聯繫,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舉止是佛菩薩的特色。事實也證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時、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業才能興旺,社會才會祥和。請記住李先生的座右銘:“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志。”李嘉誠所關心的,並不是自己能掙多少錢,而是關心他手下的員工每一個家庭能生活得好。
李嘉誠先生在中國香港和內地也廣種福田,常常捐助上億元的巨資,用來造佛像、修寺廟、造橋鋪路、興辦教育、支援醫療、贊助科研、弘揚文化、賑濟災民等。號稱世界第一的香港大佛,李先生是一大功德主。他的夫人也虔誠信佛,臨終遺囑,後事按佛制辦理,李先生及家人一一遵囑,助其往生。他曾捐資三千多萬港幣建立“李嘉誠護理安老院”,該院規模宏大,設備齊全,占地約1500平方米,可收容幾百名老人在此接受護理和安養。在該院建設過程中,李先生特委派李嘉誠基金會的高級職員、計畫經理、辦公室經理、高級秘書等專職籌劃,使該院在短時間內建成啟用,許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李嘉誠先生是香港首富、華人首富、亞洲首富,也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他掌控著香港的經濟命脈,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中國內地的輸電線,享有著來自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的美譽以及擁有著最大的移動手機運營商的頭銜……他大概是香港市場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貧寒者、少有的常青樹,在市場和管理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都成功過的佼佼者。
李嘉誠先生少年經歷憂患,12歲便輟學到社會謀生,深深體會健康和知識的重要,同時認為對無助的人給予幫助是世上最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及醫療兩者更是國家富強之本。他也認識到個人力量終究有限,唯有事業成功,才能對社會和國家作更大的貢獻。故早年隨著事業進展、行有餘力的時候,李先生便熱心公益,支持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醫療事業。1980年,他成立李嘉誠基金會,藉以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作更有系統的資助。歷年來,捐款累計逾港幣50億元,其中70%透過李嘉誠基金會統籌資助,其餘30%則在李先生推動下由旗下企業集團捐出。2006年,他向世界宣布將捐出自己資產的70%——大約350億元股權!
我們發現在這個世界,誰布施的越多,誰的財富越廣大!誰捐獻了自己大部分的財富,便得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的財富。比爾·蓋茨捐獻了90%的財富,巴菲特捐獻了92%的財富,李嘉誠捐獻了70%的財富。這些正說明了布施得財富的真實因果,世界頂級富豪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人的現身說法,難道還不能觸動您慈悲的心嗎?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佛家講無相布施,也就是菩薩的“元我”的境界。《金剛經》上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李嘉誠先生就在追求無我的境界,在做事情的時候,把“自己”放到最低。地產商人馮侖在他的日記中曾寫道:
一個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誠吃了一次飯,感觸非常大。李先生76歲,是華人世界的財富狀元,也是大陸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像,這樣的人會怎么樣?一般偉大的人物都會等大家到來坐好,然後才會緩緩過來,講幾句話,如果要吃飯,他一定坐在主桌,有個名簽,我們企業界20多人中相對偉大的人會坐在他邊上,其餘人坐在其他桌,飯還沒有吃完,李先生就應該走了。如果他是這樣,我們也不會怪他,因為他是偉大的人。
但令我非常感動的是,我們進到電梯口,開電梯門的時候,李先生在門口等我們,然後給我們發名片,這已經出乎我們意料——因為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經不必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買賣一樣給我們發名片。發名片後我們一個人抽了一個簽,這個簽就是一個號,就是我們照相站的位置,是隨便抽的。我當時想為什麼照相還要抽籤,後來才知道,這是用心良苦,為了大家都舒服,否則怎么站呢?
抽號照相後又抽個號,說是吃飯的位置,又為大家舒服考慮。最後讓李先生說幾句,他說也沒有什麼講的,主要和大家見面,後來大家鼓掌讓他講,他就說我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吧。然後看著幾個老外,用英語講了幾句,又用粵語講了幾句,把全場的人都照顧到了。他講的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要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是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不要給大家壓力,讓大家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來接納你、喜歡你、歡迎你。之後我們就吃飯。我抽到的正好是與他隔一個人的位子,我以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會兒,李先生起來了,說抱歉我要到那個桌子坐一會兒。後來,我發現他們安排李先生在每一個桌子坐15分鐘,總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鐘,正好一小時。臨走的時候他說一定要與大家握手告別,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又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走。這就是他的追求無我,顯然,在這個過程中他都做到了。
一個成功的人對生活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點成功,他的自我就會讓別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讓人感到壓力。,他的行為讓人感到自卑,他的言論讓人感到渺小,他的財富讓人感到噁心,最後他的自我使別人無處藏身。
李先生不一樣,他要追求無我,建立自我的同時又要追求無我的看法。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對人生,對周圍世界。李嘉誠講追求無我,王石取名不取利,柳先生講拐大彎,所有這些都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他們的成功之道。如果把它歸納起來系統化,最終也是哲學。所以,說到哲學我們可以按照教授講的那樣分得很細,但是對於商人,對於我們普通人,你生活中對世界的每一個看法其實都是有價值的。
P4-6
李嘉誠,他總是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學佛的人。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中國港台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貴的內在必然聯繫,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舉止是佛菩薩的特色。事實也證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時、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業才能興旺,社會才會祥和。請記住李先生的座右銘:“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志。”李嘉誠所關心的,並不是自己能掙多少錢,而是關心他手下的員工每一個家庭能生活得好。
李嘉誠先生在中國香港和內地也廣種福田,常常捐助上億元的巨資,用來造佛像、修寺廟、造橋鋪路、興辦教育、支援醫療、贊助科研、弘揚文化、賑濟災民等。號稱世界第一的香港大佛,李先生是一大功德主。他的夫人也虔誠信佛,臨終遺囑,後事按佛制辦理,李先生及家人一一遵囑,助其往生。他曾捐資三千多萬港幣建立“李嘉誠護理安老院”,該院規模宏大,設備齊全,占地約1500平方米,可收容幾百名老人在此接受護理和安養。在該院建設過程中,李先生特委派李嘉誠基金會的高級職員、計畫經理、辦公室經理、高級秘書等專職籌劃,使該院在短時間內建成啟用,許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李嘉誠先生是香港首富、華人首富、亞洲首富,也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他掌控著香港的經濟命脈,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中國內地的輸電線,享有著來自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的美譽以及擁有著最大的移動手機運營商的頭銜……他大概是香港市場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貧寒者、少有的常青樹,在市場和管理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都成功過的佼佼者。
李嘉誠先生少年經歷憂患,12歲便輟學到社會謀生,深深體會健康和知識的重要,同時認為對無助的人給予幫助是世上最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及醫療兩者更是國家富強之本。他也認識到個人力量終究有限,唯有事業成功,才能對社會和國家作更大的貢獻。故早年隨著事業進展、行有餘力的時候,李先生便熱心公益,支持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醫療事業。1980年,他成立李嘉誠基金會,藉以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作更有系統的資助。歷年來,捐款累計逾港幣50億元,其中70%透過李嘉誠基金會統籌資助,其餘30%則在李先生推動下由旗下企業集團捐出。2006年,他向世界宣布將捐出自己資產的70%——大約350億元股權!
我們發現在這個世界,誰布施的越多,誰的財富越廣大!誰捐獻了自己大部分的財富,便得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的財富。比爾·蓋茨捐獻了90%的財富,巴菲特捐獻了92%的財富,李嘉誠捐獻了70%的財富。這些正說明了布施得財富的真實因果,世界頂級富豪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人的現身說法,難道還不能觸動您慈悲的心嗎?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佛家講無相布施,也就是菩薩的“元我”的境界。《金剛經》上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李嘉誠先生就在追求無我的境界,在做事情的時候,把“自己”放到最低。地產商人馮侖在他的日記中曾寫道:
一個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誠吃了一次飯,感觸非常大。李先生76歲,是華人世界的財富狀元,也是大陸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像,這樣的人會怎么樣?一般偉大的人物都會等大家到來坐好,然後才會緩緩過來,講幾句話,如果要吃飯,他一定坐在主桌,有個名簽,我們企業界20多人中相對偉大的人會坐在他邊上,其餘人坐在其他桌,飯還沒有吃完,李先生就應該走了。如果他是這樣,我們也不會怪他,因為他是偉大的人。
但令我非常感動的是,我們進到電梯口,開電梯門的時候,李先生在門口等我們,然後給我們發名片,這已經出乎我們意料——因為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經不必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買賣一樣給我們發名片。發名片後我們一個人抽了一個簽,這個簽就是一個號,就是我們照相站的位置,是隨便抽的。我當時想為什麼照相還要抽籤,後來才知道,這是用心良苦,為了大家都舒服,否則怎么站呢?
抽號照相後又抽個號,說是吃飯的位置,又為大家舒服考慮。最後讓李先生說幾句,他說也沒有什麼講的,主要和大家見面,後來大家鼓掌讓他講,他就說我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吧。然後看著幾個老外,用英語講了幾句,又用粵語講了幾句,把全場的人都照顧到了。他講的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要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是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不要給大家壓力,讓大家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來接納你、喜歡你、歡迎你。之後我們就吃飯。我抽到的正好是與他隔一個人的位子,我以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會兒,李先生起來了,說抱歉我要到那個桌子坐一會兒。後來,我發現他們安排李先生在每一個桌子坐15分鐘,總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鐘,正好一小時。臨走的時候他說一定要與大家握手告別,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又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走。這就是他的追求無我,顯然,在這個過程中他都做到了。
一個成功的人對生活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點成功,他的自我就會讓別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讓人感到壓力。,他的行為讓人感到自卑,他的言論讓人感到渺小,他的財富讓人感到噁心,最後他的自我使別人無處藏身。
李先生不一樣,他要追求無我,建立自我的同時又要追求無我的看法。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對人生,對周圍世界。李嘉誠講追求無我,王石取名不取利,柳先生講拐大彎,所有這些都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他們的成功之道。如果把它歸納起來系統化,最終也是哲學。所以,說到哲學我們可以按照教授講的那樣分得很細,但是對於商人,對於我們普通人,你生活中對世界的每一個看法其實都是有價值的。
P4-6
後記
本書在編輯過程中,編者查閱、參考了大量的資料,由於資料來源廣泛,再加上大多已幾經轉載,所以,書中未及一一標明出處,懇求諒解。
在此,感謝所有參考資料的提供者!感謝書中所有的禪商!感謝出版社編輯們的支持以及所有成就了本書的人士!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今天相互交流的機會,才有了這本書與廣大讀者見面的機會。我們感恩所生活的時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感謝家人、同事、同學和朋友們的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天地之恩賜,願我們在“禪”的智慧之光的滋養下,生活得更加美好!願國家繁榮富強,社會進步和諧!
胡淦波
2013年3月
在此,感謝所有參考資料的提供者!感謝書中所有的禪商!感謝出版社編輯們的支持以及所有成就了本書的人士!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今天相互交流的機會,才有了這本書與廣大讀者見面的機會。我們感恩所生活的時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感謝家人、同事、同學和朋友們的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天地之恩賜,願我們在“禪”的智慧之光的滋養下,生活得更加美好!願國家繁榮富強,社會進步和諧!
胡淦波
2013年3月
序言
他們是富有禪悟、善心、智慧的企業家,他們時常集商人、居士或者禪者的身份於一身,他們在商界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受到人們的讚譽。這些人,被稱為“禪商”,也叫“佛商”。
“禪商”是一個繼“儒商”、“道商”之後出現的一個新辭彙。何謂“禪”?何謂“禪商”?“禪”與 “商”之間有何關係?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又怎能結合在起呢?
“禪”從字面來講,它已經不是漢文禪字的本意,因為它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然後又加以簡化。在印度,禪的生活、禪的修習是很普遍的,時至今日風行全球!禪的本意叫“靜慮”或者“思維修”。不管是靜慮也好,思維修也好,都是告訴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認識我們個體生命和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生命之間的關係,我們個體生命與整個大自然的關係,我們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禪的意義就在於它提供我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一個處理生活中各種矛盾、各種關係的方法。禪告訴我們在處理這些關係的時候,保持一個冷靜的態度,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保持一種覺悟的態度。所以說,禪就是一種精神的境界。
關於中國佛教和禪宗的歷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作了圓滿的總結:道安、慧能、太虛是中國佛教三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中,東晉的道安法師是佛教中國化的里程碑,唐代的慧能禪師是佛教大眾化的里程碑,近代的太虛法師強調“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現代化的里程碑。而禪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的那一刻。沒有拈花一笑的那一刻,就沒有現在所說的禪宗。在南北朝的時候,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成為了東土禪宗的初祖,傳至唐朝六祖惠能禪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六祖惠能禪師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使佛教大眾化、平民化、生活化和叢林化,由此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就是禪,禪的精髓就是般若,是清淨無漏的大智慧。禪是動態的,是發展的,是開放的。如今,禪已不僅僅是指一個宗派,或者是六度中的禪定般若波羅蜜多,它已成為了我們人生的一種態度,一種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境界與藝術、一種文化的智慧。因而,禪一旦與商業相結合,則產生了“禪商”。禪也就絕不屬於高僧大德的專利了,而是人人可以學習、修煉、追求的精神文明和人生品質。
什麼是“禪商”?禪商是了悟禪法、利益眾生的智慧之商;是眾善奉行、自利利他的慈悲之商;是福慧雙修、快樂純淨的幸福之商。禪商,是一種境界和魅力,是通過智慧而使事業、人生、家庭都得以發展提升的途徑。禪商是覺悟之商;佛家講心的力量,所以禪商也是修心之商;禪商有虔誠心,禮敬諸佛;禪商有敬畏心,重視果報;禪商有慈悲心,善待眾生;禪商有包容心,寬和待人;禪商有清淨心,能坦然面對困難和煩惱;禪商有智慧心,能洞察塵世,高屋建瓴。禪商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對社會的和諧乃至文明的進步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等商業巨擘身上,從李嘉誠、劉長樂、楊釗等華人企業家身上,我們看到了禪商的智慧、慈悲、平和與博大;還有從胡小林、陳峰、汪海、曹德旺、易小迪等企業家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以中國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實踐運作中的諸多成功。不難看出,禪商以自己的虔誠信仰、慈悲之心、平和之心、智慧之心,完美詮釋了禪商的高尚價值觀。
當一個企業家有了禪悟,他看問題的角度就變得與眾不同,特別新穎。富有哲學思維,乃至超越。
“人生的幸福與不幸,實際上,就看你道德積累、功德積累得怎樣了。這種積累不僅是今生今世的,還有過去若干世的。過去的積累,影響著今世的福報;今世的積累,決定著來世的報應。真正的福報都是這樣來的,不是不擇手段就可搶奪得到。因此,我們說,道德修養以及德行的積累,才是人生的原始‘資本’的積累。”恩威集團董事長薛永新認為,高尚的品德是人最重要的財富。
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每年都要到五台山禮佛,認為佛是講棄惡從善的;是講以和為貴的;是講溫暖人間的;是講慈悲為懷的。他說:“五台山是包容的,它不只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更包納了藏傳佛教、道教和儒教,中國佛教沒有排他性,講的是包容,在當今世界上很值得好好的弘揚。”
曾捐出40億的虔誠佛教徒曹德旺,被稱為“中國最牛的慈善家”,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曹家三代信佛;我從無到有,從貧到富,現在也悟到了,一切都是空的。”一個“空”字,精闢地道出了佛教的財富觀。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愛因斯坦與波普爾早就宣告,這個世界是個能量的世界:能量是釋放了的物質,物質只是等待釋放的能量。科學家的使命是解讀世界,他們忘了提醒人們,這個能量世界在人類的體現就是人心的向善。他們更無暇深入解釋,人的心靈對概念和口號有著天然的抵抗力,只對能夠刺激他們內心深處的驚喜、善良和美麗的東西敞開大門。內地首善陳游標先生,他就抓住了這個能量世界的命門,因為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驚喜、善良和美麗,就是這個世界能量的源泉。陳游標先生有一種大愛,這種大愛和果斷行動,讓他成為當今世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雙星集團總部院內,有座18米高的彌勒佛,引來不少喝彩,引來不少好奇,也引來不少非議。當然,也讓青島雙星集團的老總汪海一不小心成了“國際風雲人物”。那年,汪海在新加坡演講《佛教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新加坡大都是華商,清楚中國國情,好生奇怪:“中國的企業家也講這個?”結果門票賣到每張488新元。汪海說,不像彌勒佛這樣當不了企業家。因為在創新的年代裡,企業家是走在前面的,說三道四的人很多,所以得有個彌勒佛的大肚(度),容完之後哈哈一笑,還得拿自己當骨幹。
祝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勇是一個虔誠的“禪商”,佛法讓他內心獲得平靜 對比信佛前後的狀態,張志勇覺得最大的改變是內心。“以前的我很浮躁,說實話,屬於有稜有角的類型,凡事都要爭個高下出來。現在呢,我的想法是:我為什麼不能為朋友的成功去鼓掌呢?”現在的他,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了恨。 “人活在世上,必須得有信仰,並在這個信仰的指導下,去做一些事情。”他說,佛道講因果報應,善惡都是在一念之間。因此,我們用平和、善良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就不會有大的煩惱,也不會有太多敵人,你的生意也會越做越火的。他說,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因有果的。如果你想要什麼樣的“果”,就得種什麼樣的“因”。“佛法不離世間覺,能夠在動亂的世間,求得一種平衡的心理狀態,那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一心到老都學佛是人生境界的追求,這讓我總保持寧靜的心態。所有的佛學都講究面對問題都要內省,向內找原因,是佛學讓我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矛盾,處理態度反而更積極”,經商多年、參佛多年之後的易小迪感慨道:“所謂命運,就是價值觀所在的高度,無論對於個人,還是一個公司。”
為什麼現在有眾多的商人信佛呢?圓融寺果建師父認為,對於很多商人來說,佛教幫助他們解決了精神歸屬問題,宗教是一種精神信仰,信仰佛教也為商人提供了一片心靈的淨土,有一個靈魂的安放點。除此之外,佛教在很多時候給商人們一個支撐點。讓他們感覺到有一股無形的東西在支持他,他就有信心走下去,衝過去。而這種無形的東西,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佛、是佛教給予的。
佛家從來不反對通過正當手段賺取財富,只因為佛學是博大精深,圓融無礙,救人出世,離苦得樂,勸人從善,淨化心靈。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過:“這個世界真正能夠賺錢和能夠成功的人,其福報比努力更為重要。”
“能夠不執著就會更加有福報,就能夠得到更多,而培植福報又在於心量的寬廣和心量的拓展,”六祖寺方丈釋大願法師如是說。
圓融寺果建師父開示說:“佛教幫佛商們解決了財富追求中的困惑,更幫他們解決了財富的再分配問題。財富的追求也好,積累也罷,關鍵是你拿到它乾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用追求來的財富去修路、架橋、賑災,在財富的再分配過程中,幫助了很多貧困的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造福更多的人,這是正確的。人生命的價值,在於愉悅的心情,而不是富足的享受。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可以使佛商們得到快樂。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財富屬於眾生。有智慧的人,會以無執著心、無得失心來處理財富,並有節制地使用自己所用的,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禪商是高境界的商人,禪商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禪商將是新世紀的一種趨勢,試看未來之環球,必是禪商之世界!
“禪商”是一個繼“儒商”、“道商”之後出現的一個新辭彙。何謂“禪”?何謂“禪商”?“禪”與 “商”之間有何關係?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又怎能結合在起呢?
“禪”從字面來講,它已經不是漢文禪字的本意,因為它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然後又加以簡化。在印度,禪的生活、禪的修習是很普遍的,時至今日風行全球!禪的本意叫“靜慮”或者“思維修”。不管是靜慮也好,思維修也好,都是告訴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認識我們個體生命和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生命之間的關係,我們個體生命與整個大自然的關係,我們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禪的意義就在於它提供我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一個處理生活中各種矛盾、各種關係的方法。禪告訴我們在處理這些關係的時候,保持一個冷靜的態度,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保持一種覺悟的態度。所以說,禪就是一種精神的境界。
關於中國佛教和禪宗的歷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作了圓滿的總結:道安、慧能、太虛是中國佛教三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中,東晉的道安法師是佛教中國化的里程碑,唐代的慧能禪師是佛教大眾化的里程碑,近代的太虛法師強調“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現代化的里程碑。而禪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的那一刻。沒有拈花一笑的那一刻,就沒有現在所說的禪宗。在南北朝的時候,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成為了東土禪宗的初祖,傳至唐朝六祖惠能禪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六祖惠能禪師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使佛教大眾化、平民化、生活化和叢林化,由此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就是禪,禪的精髓就是般若,是清淨無漏的大智慧。禪是動態的,是發展的,是開放的。如今,禪已不僅僅是指一個宗派,或者是六度中的禪定般若波羅蜜多,它已成為了我們人生的一種態度,一種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境界與藝術、一種文化的智慧。因而,禪一旦與商業相結合,則產生了“禪商”。禪也就絕不屬於高僧大德的專利了,而是人人可以學習、修煉、追求的精神文明和人生品質。
什麼是“禪商”?禪商是了悟禪法、利益眾生的智慧之商;是眾善奉行、自利利他的慈悲之商;是福慧雙修、快樂純淨的幸福之商。禪商,是一種境界和魅力,是通過智慧而使事業、人生、家庭都得以發展提升的途徑。禪商是覺悟之商;佛家講心的力量,所以禪商也是修心之商;禪商有虔誠心,禮敬諸佛;禪商有敬畏心,重視果報;禪商有慈悲心,善待眾生;禪商有包容心,寬和待人;禪商有清淨心,能坦然面對困難和煩惱;禪商有智慧心,能洞察塵世,高屋建瓴。禪商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對社會的和諧乃至文明的進步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等商業巨擘身上,從李嘉誠、劉長樂、楊釗等華人企業家身上,我們看到了禪商的智慧、慈悲、平和與博大;還有從胡小林、陳峰、汪海、曹德旺、易小迪等企業家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以中國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實踐運作中的諸多成功。不難看出,禪商以自己的虔誠信仰、慈悲之心、平和之心、智慧之心,完美詮釋了禪商的高尚價值觀。
當一個企業家有了禪悟,他看問題的角度就變得與眾不同,特別新穎。富有哲學思維,乃至超越。
“人生的幸福與不幸,實際上,就看你道德積累、功德積累得怎樣了。這種積累不僅是今生今世的,還有過去若干世的。過去的積累,影響著今世的福報;今世的積累,決定著來世的報應。真正的福報都是這樣來的,不是不擇手段就可搶奪得到。因此,我們說,道德修養以及德行的積累,才是人生的原始‘資本’的積累。”恩威集團董事長薛永新認為,高尚的品德是人最重要的財富。
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每年都要到五台山禮佛,認為佛是講棄惡從善的;是講以和為貴的;是講溫暖人間的;是講慈悲為懷的。他說:“五台山是包容的,它不只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更包納了藏傳佛教、道教和儒教,中國佛教沒有排他性,講的是包容,在當今世界上很值得好好的弘揚。”
曾捐出40億的虔誠佛教徒曹德旺,被稱為“中國最牛的慈善家”,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曹家三代信佛;我從無到有,從貧到富,現在也悟到了,一切都是空的。”一個“空”字,精闢地道出了佛教的財富觀。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愛因斯坦與波普爾早就宣告,這個世界是個能量的世界:能量是釋放了的物質,物質只是等待釋放的能量。科學家的使命是解讀世界,他們忘了提醒人們,這個能量世界在人類的體現就是人心的向善。他們更無暇深入解釋,人的心靈對概念和口號有著天然的抵抗力,只對能夠刺激他們內心深處的驚喜、善良和美麗的東西敞開大門。內地首善陳游標先生,他就抓住了這個能量世界的命門,因為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驚喜、善良和美麗,就是這個世界能量的源泉。陳游標先生有一種大愛,這種大愛和果斷行動,讓他成為當今世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雙星集團總部院內,有座18米高的彌勒佛,引來不少喝彩,引來不少好奇,也引來不少非議。當然,也讓青島雙星集團的老總汪海一不小心成了“國際風雲人物”。那年,汪海在新加坡演講《佛教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新加坡大都是華商,清楚中國國情,好生奇怪:“中國的企業家也講這個?”結果門票賣到每張488新元。汪海說,不像彌勒佛這樣當不了企業家。因為在創新的年代裡,企業家是走在前面的,說三道四的人很多,所以得有個彌勒佛的大肚(度),容完之後哈哈一笑,還得拿自己當骨幹。
祝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勇是一個虔誠的“禪商”,佛法讓他內心獲得平靜 對比信佛前後的狀態,張志勇覺得最大的改變是內心。“以前的我很浮躁,說實話,屬於有稜有角的類型,凡事都要爭個高下出來。現在呢,我的想法是:我為什麼不能為朋友的成功去鼓掌呢?”現在的他,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了恨。 “人活在世上,必須得有信仰,並在這個信仰的指導下,去做一些事情。”他說,佛道講因果報應,善惡都是在一念之間。因此,我們用平和、善良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就不會有大的煩惱,也不會有太多敵人,你的生意也會越做越火的。他說,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因有果的。如果你想要什麼樣的“果”,就得種什麼樣的“因”。“佛法不離世間覺,能夠在動亂的世間,求得一種平衡的心理狀態,那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一心到老都學佛是人生境界的追求,這讓我總保持寧靜的心態。所有的佛學都講究面對問題都要內省,向內找原因,是佛學讓我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矛盾,處理態度反而更積極”,經商多年、參佛多年之後的易小迪感慨道:“所謂命運,就是價值觀所在的高度,無論對於個人,還是一個公司。”
為什麼現在有眾多的商人信佛呢?圓融寺果建師父認為,對於很多商人來說,佛教幫助他們解決了精神歸屬問題,宗教是一種精神信仰,信仰佛教也為商人提供了一片心靈的淨土,有一個靈魂的安放點。除此之外,佛教在很多時候給商人們一個支撐點。讓他們感覺到有一股無形的東西在支持他,他就有信心走下去,衝過去。而這種無形的東西,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佛、是佛教給予的。
佛家從來不反對通過正當手段賺取財富,只因為佛學是博大精深,圓融無礙,救人出世,離苦得樂,勸人從善,淨化心靈。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過:“這個世界真正能夠賺錢和能夠成功的人,其福報比努力更為重要。”
“能夠不執著就會更加有福報,就能夠得到更多,而培植福報又在於心量的寬廣和心量的拓展,”六祖寺方丈釋大願法師如是說。
圓融寺果建師父開示說:“佛教幫佛商們解決了財富追求中的困惑,更幫他們解決了財富的再分配問題。財富的追求也好,積累也罷,關鍵是你拿到它乾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用追求來的財富去修路、架橋、賑災,在財富的再分配過程中,幫助了很多貧困的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造福更多的人,這是正確的。人生命的價值,在於愉悅的心情,而不是富足的享受。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可以使佛商們得到快樂。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財富屬於眾生。有智慧的人,會以無執著心、無得失心來處理財富,並有節制地使用自己所用的,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禪商是高境界的商人,禪商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禪商將是新世紀的一種趨勢,試看未來之環球,必是禪商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