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和曲

是禪和子,即參禪人所唱奏的佛曲。為唐代梵唄的遺響。100多年前,福州地方宗教組織的“斗堂”在民間演奏這類樂曲。並義務為齋主誦經、拜懺、祈福等。所唱的詞贊,舊稱“禪和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禪和曲
  • 定義:是禪和子,即參禪人所唱奏的佛曲
  • 淵源:唐代梵唄的遺響
  • 舊稱:“禪和贊”
  • 起源地:福州
  • 代表著述:《讚頌集要》《禪和曲集》
民國初,禪和曲傳到北京、廣州、廈門等地。北京有“集賢斗堂”,廣州有“瀛海談玄斗堂”。
民國23年(1934年),福州西禪寺梵輝法師將禪和曲的文詞和鑼鼓點整理成《讚頌集要》一書,陳寶琛為其書題名《梵唄流輝》出版,隨同佛曲流播至東南亞一帶;台灣亦有禪和曲演唱團。
禪和曲演奏形式有壇上與壇下兩部。壇上負責演唱兼司打擊器(法器);壇下司管弦樂(和音)。主唱者發唱時,以磬聲示意,管弦樂則應聲伴奏,其中有用間奏(即純器樂演奏,俗稱“掛穗”)。樂器以笛為主,佐以逗管、笙、椰胡、二胡、三弦、雙清、揚琴等。打擊樂有鐘、鼓、磬、鈴、大小木魚、錚鑼、小鈸碰鈴、鐃、鈸等。音樂悠雅、抒情、別致,極富韻味。
1982年,福州市群藝館編輯《禪和曲集》,分出“內三腔調(F調)”、“外三腔調(C調)”、“香花調”、“吉仔吟”和“拜腔”等五種。讚詞多為“對神佛的供獻”、“規勸世人的箴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