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網站名稱:禪修養生網
- 網站類型:行業綜合性入口網站
基本信息,創始人,成立背景,
基本信息
禪修養生網是一家以禪修養生瑜伽文化為特色的行業綜合性入口網站、是傳播禪修養生瑜伽文化為內容的主流網路媒體。每天為廣大讀者提供專業、權威禪修瑜伽資訊,並開展與之相關的行業策劃、宣傳、及網際網路套用等相關服務。以創辦人朱志偉先生為核心的運營團隊具有資深媒體運營管理、編輯策劃經驗,在養生禪修行業網路媒體中有廣泛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網站讀者IP訪問來源遍及全國及華人世界。網站設定時事新聞、禪修中心、瑜伽中心、禪茶一味、圖片新聞、專題、宗教文化、禪悟等主要欄目頻道,禪修養生網以“不斷創新服務讀者、傳播禪修養生瑜伽文化”為宗旨,立志打造華人世界專業權威的禪修養生瑜伽文化資訊傳播平台。
創始人
朱志偉先生
山東曹州人,自幼喜歡傳統文化,在校期間廣泛涉獵西方心理學、哲學,深入儒、道、釋經典的學習。因感當中國處於一個急速變化轉折和多元價值觀碰撞衝突的時代。在國家富裕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後,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家園卻日益變得荒蕪,陷入心在哪裡安放的迷茫和困惑,於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傳統文化中在尋找自己的心靈家園。因而不辭辛苦,發心創辦禪修養生網。
成立背景
第一章 心在哪裡安放
中國人的信仰問題成為很熱的話題。是中國人真的缺少信仰嗎,其實中國人不缺乏信仰,古代的中國人不乏信仰。古代中國儒家的思想也為統治者所推崇,很多人信奉儒家,也有很多信奉佛、道的,古代中國總能找到自己的信仰。也因此才有了中國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在新中國建立起來,共產主義這一種政治信仰為統治者所傳播並為大多數中國人所認同和接受,紅寶書成為每箇中國人必備的聖經。但經歷了“文革”的動盪,人們也普遍對此感到懷疑,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充實和提高,然而社會誠信的缺失,人們的道德缺失,價值觀的淪喪比任何時候的都要強烈。官員腐敗不以為恥,為富不仁,虛假廣告、虛假捐款的盛行,假藥、假貨的泛濫,大學校園裡的殺人傷人事件等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成為人們信仰的主旋律。不講道德,不講良心,不負責任才、成了社會的縮影。浮躁的社會讓人感覺到了信仰的危機。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髓不知被人拋到了哪裡,只知道台灣的小學生會背誦《弟子規》、《千字文》,當人們在節目中看到大陸的小學生會背頌這些文章時感到驚奇時,誰知這些應該就是每箇中國人所必備的文化知識,並通過後天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內化成自身的文化素養。每一個民族、每一種宗教都需要模範,上帝的形象是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那一刻才得到升華的。孔子則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為後代中國人樹立了榜樣,《論語》的力量,不只在於其數千言的哲言,更在於滲透在這些哲言中間的孔子那種對理想與人格孜孜以求的形象。
中國社會是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是一個面臨重大轉折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價值觀碰撞和衝突的時代。中國社會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社會財富極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國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後,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家園卻日益變得荒蕪,他們感到不滿足,感到困惑和迷茫。於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傳統文化中在尋找自己的心靈家園。
第二章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惠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惠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裡,賦予你什麼權力、職責、義務,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屬於你的責任、義務,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
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規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儒家叫做“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總之,儒釋道三家對世界的研究儘管有一些差異,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所以才有了佛教起源於印度,昌盛與華夏,傳播與四海的說法,應該說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裡面是和中國的傳統文明結合最好的。2010年7月26日,《中國宗教的狀與未來——第七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們公布了他們的最新調查數據,佛教信仰者人數在人口比例中最大。約在三個億左右因此,在當代中國宗教以及民間信仰中,佛教無疑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最為普及深遠的。
第三章 國學的興盛和孔子學院
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蘇聯解體,東歐巨變,馬克思主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機,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產主義渺茫論一時間甚囂塵上,在思想文化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有了一些真空地帶。一個人總是需要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撐的,這種思想不去填補,別的思想就會去填補,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文化中就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容,而有些內容恰恰是我們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於是,從這種意義上說,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另一個精神的支柱,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德信仰體系,就成為一種需求。經濟發展與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矛盾以及個人靈與肉的矛盾衝突引發了國學熱
在傳統文化中重人際關係、重社會和諧、重道德修養、重禮義廉恥、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資源一下子成為全社會最需要了解最需要獲得的東西,因為這些思想觀念是當今我們這個社會最缺乏的東西。人們試圖通過對儒家思想、傳統文化、國學的重視,來呼喚社會的道德良知,呼喚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喚人性中善的一面;進而希望通過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整體道德素質,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好宿願。這或許也是國學熱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在我國的倡導,加速了國學熱的興起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有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就是說,國學熱的興起與近些年來我們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國、依法治國、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與時俱進、執政為民、道德修養以及義利觀、榮辱觀、禮義廉恥觀等有密切的聯繫。因為這些思想本身就是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從何而來,當然應該從中國的傳統而來,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尋找“中國特色”的內容。離開中國傳統文化,所謂的“中國特色”也就無從談起。有了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有了學界和民間的積極配合,以德治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也是當前國學熱產生與興起的社會原因。
二、學界與媒體聯手,推動了國學熱的勃興
近些年來,一些高校紛紛成立有關國學、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的研究機構,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安徽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等,出版的學術著作及研究文章不計其數,每年都要召開各種形式和規模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歐美、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有相當規模的研究機構和學術隊伍。
媒體方面,閻崇年先生在《百家講壇》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等等,這些學人雅俗共賞的講座,重新喚起了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除了電視台外,還有紙質媒體、網路媒體的積極參與和推動,譬如《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尋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部落格圈,等等。
最近剛剛頒布實施的《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國小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說明了中國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也說明了傳統文化在中國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和民間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國學熱是不可能的。
三、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促使我們尋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國學熱應需而生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成為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日本人的惟一標誌。悠久的傳統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應當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合理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這個重要資源,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這是國學熱興起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前這一股國學熱、傳統文化熱,是我們對一百多年來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種自我反思。孔子學院為代表的國學文化開始遍布全球,是傳統文化在歷經浩劫之後重新被認同的體現。
第四章 旅遊休閒是趨勢
世界旅遊組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休閒產業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已經超過5000美元。部分發達地區將率先引領休閒度假產業的興起,未來休閒產業的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作為一種產業形態,休閒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增長點]。國內目前已有多個城市確定了以發展休閒經濟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如成都、杭州等著名旅遊城市將未來發展定位為“休閒之都”,甚至提出“休閒也是生產力”的論斷。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第一大國。中國人通過消費享受休閒的時代到來,成為一種趨勢。儘管中國目前還屬於開發中國家,在旅遊消費構成上,休閒度假占整個旅遊的比重僅為20%左右,遠低於旅遊已開發國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進入“休閒時代”,但休閒經濟已具備了相當規模,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尤其是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背景下,休閒度假旅遊發展會呈現更快的趨勢。
休閒度假旅遊淡化了對資源的依託,強化了對環境的依託,因而更加強調按照可持續旅遊的開發形式發展,更加注重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雖然觀光型旅遊業已經非常依賴自然、人文環境的質量,視精心保護生態環境為旅遊業發展的生命線,但休閒旅遊則更強調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矛盾衝突最小化。只有這樣,休閒度假才能更好滿足人們從回歸自然中領悟“天人合一”生態倫理的認同需求,和“放逐心情,牧養心靈”的精神需求。
第五章 關注健康是趨勢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養生保健行業已成為與房地產、IT業、汽車業、旅遊業並列的五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並被專家界定為第五大經濟,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財富的不斷增長,投入到保健中的金錢比例也就對越大,就對健康的不斷關注。養生保健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主流行業已經得到國家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國養生保健行業經歷著一場巨變,消費者趨於對健康的重視,養生保健、綠色消費已是大勢所趨,必將成為新一輪保健浪潮的熱點。無論是防病、治病、還是消除疲勞,養生保健受到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地方人們的青睞。
中國的養生文化源遠流長,時代發展到今天,傳統的養生文化更加受到世人重視。目前,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學習中國養生文化的熱潮。養生作為新興的健康產業,市場的需求迅速增長,致使市場規模每年都在快速遞增。隨著全民醫保的開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長,以及消費結構的不斷最佳化,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並且隨著養生理論的宣傳和推廣,消費者對健康養生的認識更加科學合理,健康養生的需求將出現大幅度上升,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禪修養生網的定位與發展願景
禪修養生網是一家以禪修養生瑜伽文化為特色的行業綜合性入口網站、是傳播禪修養生瑜伽文化為內容的主流網路媒體。每天為廣大讀者提供專業、權威禪修瑜伽資訊,並開展與之相關的行業策劃、宣傳、及網際網路套用等相關服務。具有資深運營管理、編輯策劃專業化團隊,在養生禪修行業網路媒體中有廣泛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網站讀者IP訪問來源遍及全國及華人世界。現在網站設定時事新聞、禪修中心、瑜伽中心、禪茶一味、圖片新聞、專題報導、宗教文化、禪悟等主要欄目頻道,禪修養生網以“不斷創新服務讀者、傳播禪修養生瑜伽文化”為宗旨,立志打造華人世界專業權威的禪修養生瑜伽文化資訊傳播平台。
中國禪修養生網立足北京,面向華人世界,充分發揮北京的人文和資源優勢,開展的禪修、養生、國學、禪茶等活動,一、禪修、國學、養生、瑜伽教育。二、在北京、西藏、及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及其他有條件地方籌劃或者合作建設禪修養生休閒度假區。最終建成一家以佛教為特色、以禪修為紐帶、以禪修養生網為平台、以禪修度假中心為基地、集禪修、養生、國學、休閒、度假、瑜伽等與一體的文化產業平台。
禪修
禪修的巴利文意思是“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其實踐方法就是以“八道”的修學為主,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覺支的念、擇法、精進、定等,使無論是過出家生活的人,還是過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隨分隨力地行踐八道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慾、嗔恚、愚痴的束縛;逐漸讓心靈淨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這些平實的修習中逐漸體會到極有意義、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