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大康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田村,位於橫崗街道中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與大萬村、大鳳村相鄰。始建於清初,廖氏先祖由三洲田遷到此地,因當時村周圍的山裡全是含鐵的石頭,曾名鐵屎墩、傑世墩,後改名福田村。村西有鵝公髻山,海拔651.2米;大康河支流福田河流經該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大康社區
  • 地理位置:橫崗街道中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大康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姓,明隆慶六年(1572年)從福建永定縣遷移至廣東三洲田;清初從三洲田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19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112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3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496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是傳統的農業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瓜、菜,養豬、雞等。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傳統種植業逐漸消失。1999年6月,村里招商引資,興建宿舍樓9299平方米,方便外來打工人員居住。2000年,村集體開發興建大型工業區,通過招商引租,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及物業管理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務工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清明節的雞保藤結、艾粄、粗葉粄,農曆七月十四的喜粄,十月朝的糍耙,冬至的蘿蔔粄等。沙荷路、山子下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90年代通電話、實現全村水泥硬底化,90年代後期通網際網路。村內有2所幼稚園。2015年,愛馨第六幼稚園在園幼兒203人、教職工33人;智晶幼稚園,在園幼兒46人、教職工15人。村中還有全民健身路徑、老人活動中心等。
村中存有《廖氏族譜》,由族人廖世平於1934年纂修,1998年廖顯軍續修。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6座。代表性民居福田世居,始建於清初,總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由橫屋、排屋、月池和圍屋組成。福田世居正面開三門,正門匾額“福田世居”,書於清代:其他兩門正對橫屋的巷道。廖氏宗祠位於左側,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兩進三開間,正門上方有匾額“聖公祠”,書於清代;後堂以石柱頂梁,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梁架,檀梁浮刻花草,檐枋木刻清晰。三條東西走向的巷道將排屋分為四部分,排屋以齊頭三間兩廊和硬山頂單間居多;總體形制和結構保存較為完好,屋頂、梁架、牆體、基礎均較牢固和完好,部分房屋已拆建成現代樓宇或加蓋鐵皮。福田世居原楹聯“福緣善慶;田畝年豐”及聖公祠楹聯“風水開基宏三州之世澤;閔汀演奠廖萬石之家聲”“聖裔繁衍昌百世;公祠垂德禮乾秋”,記錄於《廖氏族譜》中,現福田世居及聖公祠所掛楹聯為後人重寫。2012年,福田世居被龍崗區評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每年正月初二,村民在宗祠祭祖。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村民前往大萬村水口廟祈福。村民每五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是一種民間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其特色節目為搶包山和飄色巡遊。
革命戰爭時期,在這裡發生過山子下伏擊戰。1948年7月23日,國民黨圍剿部隊154師加強營和寶安縣警肖天來大隊共800餘人,由橫崗徑向山子下小路探索進軍,被江南支隊伏擊,僅用40分鐘,江南支隊共打死打傷敵人135人,俘虜180人,繳獲一大批槍枝彈藥。
代表性人物:
廖世平(1867-1934),清末民初書法家、教育家,知名文人。
廖安(1929-),又名紀安,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在抗日戰爭期間,轉戰於鹽田、沙頭角及博羅縣東江河岸狗仔潭等地,伏擊日軍可謂百戰百勝,令日軍心驚膽戰。1946年7月,調往煙臺,加入兩廣縱隊,在黃布團的204連當排長,後參加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並榮獲淮海戰役紀念章。1949年7月,隨兩廣縱隊南下,10月參加了解放廣東的戰鬥。1958年轉業,後調回深圳任處級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