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田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位於觀湖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王村、陳屋村。因當時村前是一片光禿禿的山崗,用當地方言講"光禿"音似"崗頭",而取名崗頭村。1999年改名福田村。2002年,村民在福田老村後面建起福田新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田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建制沿革,民系方言,人口,經濟,地方特產,地方建設,傳統民居,地方文化,代表人物,

建制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觀瀾區觀瀾鄉;1986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5年,屬龍華新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主要姓氏為沈姓,其先祖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平遠縣,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梅州平遠遷移至深圳丹竹頭;清康熙四十二(1703年)從丹竹頭遷移至當地。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72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43人;80歲以上1人,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7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6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0 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美國、英國、牙買加、加拿大等國。

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現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出租為主,年租金收入180萬元左右。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油角、米餅、糍粑、客家茶果等。

地方建設

省道S359線觀瀾大道經過該村。1969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通電話,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9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健身器材等。

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有約20座,多建於30—40年代,少部分建於50—60年代。80年代中期,村民逐漸從舊民居搬出。現舊民居大部分整體破舊,無人居住,少部分保存較好的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在福田老村祠堂邊,有1口保存完好的古井。
現存沈氏宗祠,位於福田村村委辦公樓前,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87 年。祠堂為二進兩堂格局,內有為紀念祖先沈起鳳設立的起鳳堂。村裡的族人約定,將祠堂重修喜慶之日,即農曆九月初一定為宗祠喜慶日(即祖公誕辰)。每年這一天,沈氏家族以及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海外華人華僑齊聚沈氏祠堂慶祝。當天村裡有歌舞表演、麒麟參拜。慶祝儀式完成後,眾親歡聚一堂,吃大盆菜,暢敘鄉情,緬懷祖恩。

地方文化

該村有沈氏族譜手抄本,於1940年抄寫,另有一本《沈氏族譜》,編纂於2002年。
民國初年,沈氏族人牽頭創辦培英學校。地址在現觀瀾食品站小山崗上,後發展成為觀瀾中心國民學校以及現今的觀瀾中心國小(位於萬安堂村)。

代表人物

沈盤祺(1914—?),馬來西亞法務部翻譯員,1965年獲州元首頒發的ABS勛銜,1983年獲馬來西亞PSB勳章及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發的AMN榮銜。
沈盤(1930—1948),革命烈士,1948年參加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三團一大隊,同年10 月在龍華石坳戰鬥中犧牲。
沈仲平(1955-),香港律政司副首席檢察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