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煦車廂
- 外文名:Foch carriage
- 背景:一戰停戰協定簽訂地
- 時間:11月11日法國時間凌晨5時
- 地點: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
- 現所在地址:博物館
概況,人物簡介,進攻精神,談判,被炸,
概況
福煦(1851—1929)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協約國聯軍總司令。
人物簡介
戰爭末期,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並晉升元帥,統一指揮英、法、美等國軍隊對德軍發起總攻,迫使德國求和,對協約國戰勝同盟國做出重大貢獻。生平有不少著作,曾提出勝利在於意志的觀點,後來認識到軍隊新裝備和機械化程度具有決定性作用,強調殲滅思想和集中優勢兵力原則。
著有《戰爭原理》、《戰爭指南》等。
進攻精神
1851年10月2日生於法國塔布的一個公務員家庭中,幼年進入聖埃騰訥的耶穌會學院學習,後轉入麥次的耶穌會學院。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以步兵身份參戰,休戰後又返回學校讀書。
1873年從巴黎綜合工科學校畢業後參軍。
1885年入高等軍事學院。
1891年調陸軍總參謀部三局任職,晉升少校。不久,又入高等軍事學院攻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講授戰略課。
1894年任教授,他事業的這個階段對他本人和法國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認清了心理方面的特殊重要性,並提出了一些在當時十分驚人的論點:“有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經常能夠獲勝”、“勝利在於意志”。福煦成了那個時代最有創見的軍事思想家。
1901年福煦返回軍隊。
1903年升任上校團長。
1905年調任第五軍參謀長。
1907年晉升準將並調回總參謀部。
1908年以準將銜出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
1911年任第十三師師長。
1912年升任軍長。
1913年調任駐南錫的第二十軍軍長。他就是以這個身份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
談判
1918年9月,德軍領導人發表聲明,要求籤訂停戰協定。不久,德國發生了十一月革命。出於對德國革命的恐懼,11月5日,協約國同意在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的基礎上同德國開始會談。11月8日,福煦代表協約國在貢比涅森林接見了德國代表團。他下令宣讀了協約國提出的停戰條件,並要求德國必須在72小時之內答覆。經過幾天的談判,德國只從協約國方面得到了微小的讓步。後來,談判所用的車廂便改名為福煦車廂
被炸
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法國政府中的投降派占了上風。6月21~22日,法德舉行停戰談判。根據德方的指定,談判地點就設在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後於1918年11月11日簽訂停戰協定的同一地點的同一車廂內。6月22日下午6時50分,法國代表進入1918年德國簽訂停戰協定的那節車廂,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籤字。
此後,福煦車廂作為戰利品,被德軍運到柏林。後來在美英盟軍轟炸柏林的時候,這輛車(無意)被炸毀了(另一說法是,希特勒為了免於德國戰敗時再一次丟臉,下令炸毀了福煦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