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關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5月8日),清廷鑲紅旗協領明玉會同稅務司前往三都澳開關,三都澳港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海關
  • 外文名:F the customs
  • 性質:政府部門
  • 位置:中國福建寧德縣(今蕉城區)
  • 地理:亞歐大陸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北翼
  • 方言:閩東語
簡介,歷史,

簡介

次年5月設立福海關(當時閩東稱福寧府),是繼閩海關、廈海關之後設立的福建省第三個海關。福海關,它與當時的廈海關不通,廈海關完全獨立於閩海關,而福海關則受閩海關稅務司和總稅務司的雙重領導。三都澳港開放初期,商貿不多,稅務較簡,由當時的東衝口委員就近兼管,後又由中國當局和閩海關稅務司共同組成一個委員會,負責管理。

歷史

三都澳自開闢為通商口岸後,關稅主權就始終操在外國人手中。設在三都澳的「福海關」,內設有稅務司一員,長期由英國人擔任。這座福海關從成立到撤銷有50多年的歷史,儘管經營者在它的籌建和發展上傾以心血,按照洋關建制,內外班、工役、海務,樣樣俱全,但真正旺盛的時期卻十分短暫。福海關作為福建海關史上特殊產物至1949年終於正式關閉。
福海關
福海關稅務司,為晚清西洋風格建築,磚木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600平方米,進深30米,面闊20米,高15米,雙層正方脊頂,拱形門窗。抗戰期間,遭日軍多次轟炸,並兩次登入燒殺搶掠,舊埠建築破壞嚴重,現僅存三都鎮西部山崗上的部分建築,有福海關和由西洋人留下的教堂修道院、聚教樓等。
當時,三都島上分外街、中街和內街。外街為大機關、大洋行所占據,有海關、海關俱樂部、海關代報處,各國的洋行代理處,包括美商「美孚」、「德士古」以及英商「亞細亞」煤油、肥料、航運、茶葉、水產等20多家洋行,同時還有國內富紳辦的公私銀行(中央銀行、農民銀行等)、錢莊保險公司以及經營百貨、京果的大商行等眾多國內企業落戶三都島;此外,當地還開設了一家「新民」大旅社,樓上設有「清唱堂」與鴉片館。中街則是三都澳日常生活買賣中心,大多當地人的人開的日用品小商店,每逢茶季還開幾家茶棧。內街為居民區,期間也偶有夾雜著幾間小店,遠不如外街、中街熱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