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貴州福泉山)

福泉山(貴州福泉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泉山位於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福泉山因山上有泉名“福”,故而得山名——福泉山,因山名而得城名——福泉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一代宗師張三豐到此修煉得道成仙后,這裡便成了一代道教聖地,名聲大振。 流傳在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從雲南看望弟子沈萬山返回武當山途中,見福泉山林木蔥鬱,山形奇絕,氣靈境幽,站到山頂,只見群山環抱而來,山下的小河與平地形成一副天然的“太極圖”,是道家修煉的絕佳之地。遂在高貞觀後空地結茅為廬,建禮斗亭,朝拜北斗,候詔飛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泉山
  • 外文名稱:Fuauan Mountain
  • 地理位置:中國 貴州 福泉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地域概況,景區分區,地圖信息,

地域概況

福泉山又名高貞觀,位於福泉市西南隅,福泉因此山而得名。福泉山之所以成為貴州的道教聖地,是以元末明初著名道家人物,內家功開山鼻祖張三豐在此修煉是分不開的。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傳統宗教。產生於東漢中葉,分全真道和正一道兩大教派,它主張人經過一定的修煉有可能長生不老,成為神仙。市內信奉全真教派的道士出家住廟,以師傳徒,念咒畫符,設蘸壇,做道堂;信奉正一教派的道士,一般不出家,出家道士蓄髮留須,素食、不娶,靠廟產及布施為主。解放前夕,全市有出家道士10餘人,住持高貞觀、仙人洞、凝真觀等廟宇,解放後,寺觀多改作公用,道士多數還俗,自食其力。
張三豐,名全字君寶,號邋遢道人,遼寧懿州人,生於元朝,成道於元、明,一生雲遊於武當、寶台、青城、雞足等名山大川,不受詔命,隱後不知所蹤。《張三豐先生全集》載: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生踐約到雲南看望弟子沈萬山,在回武當山途中,見福泉山林木蔥鬱,山形奇絕,氣靈境幽,是藏龍臥虎、修道煉丹的好地方,遂在高貞觀後空地結茅為廬,建禮斗亭,朝拜北斗,候詔飛升。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丹成功就,與完璞子離開平越回武當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有張三豐在福泉山修煉過,福泉山名聲大振,明初就成為蜀中十大道場之一。
張三豐詩書畫棋堪稱四絕,他在福泉山曾作自畫像。永樂中,平越士紳將自畫像刻成畫像碑,名《張三豐真人自願像石刻碑》置於新建小禮斗亭中,供人們瞻仰朝拜。張三豐遺有手制異形扇、書法楹聯給高貞觀中道士,為鎮觀之物保持到明末清初。他還在福泉山作《打坐歌》等悟道修煉詩詞數十首。

景區分區

碑林處
進入福泉山右側,是一九九七年修建的張三豐碑林。在碑林的圓門兩側有台灣著名書法家陳大絡題的“福”、“武”兩字,“福”指福泉山,“武”指武當山,即是張三豐在武當山得道,在福泉山成仙。福泉山和武當山有近600年的友好關係,武當山的紫霄宮還是福泉人張信去組織修造的。
張三豐自畫像
大家在福泉山會看到的是張三豐在福泉山的自畫像。明永樂年間福泉士紳將自畫像刻於石碑上,置於禮斗亭中供人們瞻仰朝拜。張三豐自畫像石刻在全國只有三塊,一塊在武當山,一塊在青城山,一塊就在福泉山。文革中被毀,毀後的石刻存在福泉文管所內。建碑林後在省博物館找到原碑拓片而重新複製的。有較高的宗教和繪畫研究價值。
陳立夫題詠處
張三豐碑林其主要以張三豐詩為主,集明清以來文人墨客遊覽福泉山留下的詩文400多首,精選出170餘首,邀請國內一些著名書法家書寫成作品,刻於石碑上。為碑林獻上墨寶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寫的“高真不朽”;有政治活動家旅美華人陳香梅女士;有台灣著名人物陳立夫先生;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先生;全國著名的書畫家王琦、劉江、韓天衡、徐本一等先生的書法作品。
草亭處
草亭始建於清初,後因戰火被毀,清末重建,至文革中被毀。(講解台階石刻)此石雕石階,是一條盤踞於雲、山之間的龍。龍頭於石階上方中央,顯示著權利的象徵,其三方有三條石刻浮雕麒麟,這些石刻是明代萬曆年間雕刻的,有600來年的歷史了。
福泉
這裡有一口井,四方形的,井裡的水清亮透澈,它就是福泉,相傳當年張三豐給人看病抓藥,就要用福泉的水來煎,才藥到病除。不信,你們就試試,喝了福泉水,用水洗臉洗手,美容養顏,健康長壽,還能給人帶來好運。
吊井
吊井,有近6米深,井內水深2米,用井水來燒開水無水垢,原城內一楊記茶館賣茶專用此水,用該水沏茶清香味正。福泉城內無井水,只有福泉一口,要供給全城的人畜飲水是遠遠不夠的。張三豐得知貴定有一百口井,福泉有一百座山,就盤算著用福泉的一座山來換貴定的一口井。張三豐與雙方的土地菩薩道明原由後,騰空而起,立於雲中,口中念念有詞,佛塵一甩,大吼一聲“山、井交換”。轉眼間福泉山頂就有了這口井,福泉的一座山到貴定後就是現在的雲霧山。所以福泉只有九十九座山,貴定只有九十九口井。
張仙祠堡坎兩邊的石刻
"武當山得道,福泉山成仙"它是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題寫的,張三豐這位明代著名道士,在中國道教界中被認可是在"武當山得道,福泉山成仙"的事實。(左邊)這邊是明清時期屢毀屢建修復高貞觀、禮斗亭,玉皇閣等建築的碑記,這邊是明代以來的史書記載張三豐在福泉山的史記,大家可先看看。(張仙祠處)張仙祠是福泉山建築群中的主要仿古建築,也是貴州最大的單棟仿古建築,它的建築風格採用了宮殿式,為竭山式五斗全繪建築。張仙祠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祠內主要供奉張三豐真人塑像。張仙祠中的一塊扁額題的"有仙則名",就是因為福泉山不在高,有張三豐仙人在山上住了八年多而名播華夏。(高貞觀處)這裡屬福泉山北台,這個閣樓就是在道界譽有盛名的高貞觀。高貞觀是平越衛指揮使張信修給張三豐修道住所。張三豐成仙離開福泉後,就改為供奉三清、玉帝的場所。(若有人問張三豐成仙去向時,可說在明初年間張三豐成仙后,就把其成仙時的影像遺留在灑金橋東面懸崖上。不信,可到仙影岩去看看,你就會明白。那裡還有明泰和年間貴州巡撫郭子章題的"神留宇宙"四個大字在仙影旁。高貞觀西面為呂祖殿,東為父母殿,西亭為禮斗亭,東亭為伴仙亭。
草鞋井
這井形狀象草鞋,這是張三豐腳穿草鞋踩出來的腳印,叫草鞋井,又稱浴仙池,張三豐曾在此沐浴。草鞋井最深處約2米,最淺外1.6米。此井四壁皆為光滑的岩石,井底有一出水縫隙,泉水甘冽,冬不枯,夏不盈。這是福泉山上的第三口井。傳說張三豐頭戴斗笠,腳穿草鞋,雲遊在外。一天傍晚,張三豐正好到玉勿峰煉丹台,看到福泉上空紅了一片,他情知不妙,急忙駕雲趕往福泉一看,原是城中民居起火。火借風勢,很快燒燃了一大片。情急之中,張三豐大顯神威,一腳踩在福泉山,另一隻腳踩在犀牛潭旁,雙手捧起犀牛潭的水來滅火。火勢漸漸小了,由於犀牛潭的水小,只好手提吊井,將井水潑向燃燒的房子,轉眼間火被撲滅了。
回生桂
相傳過去福泉無桂花,民間只知道八月桂花香,但從未見過桂花是啥樣。張三豐從福建雲遊回來,用道袍包著兩株小桂花樹苗栽在這兒,桂花樹每年開花,香飄整個福泉城。
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高貞觀桂花樹已枯死數年,一天道長園澄見一老乞丐正在浴仙池中洗澡,驚責老者不應污張仙人靈跡,老者笑說,我與張三豐深交,浴此無妨。老者問為何往年桂樹繁茂,今見已枯死。園澄答已枯死數年,老者亦說無妨,遂將所洗破衲搭於枯樹上,說明年當發新芽長新枝,說完不見蹤影,眾僧大驚,知是張仙人顯靈,納頭跪拜,次年枯桂重榮,葉茂勝前。"回生桂"也由此得名。清末貴州著名書法家嚴寅亮題字"回生桂"三字刻石於樹前。(嚴寅亮是書寫"頤和園"三字的書法家,深得慈禧鐘愛)。
天池處
這個亭子叫對弈亭,是當年平越衛指揮使張信和張三豐下棋的地方,這裡也是一處理想的練氣功場所。練功的人都知道,這裡的氣場比較強烈。當年張三豐常在此練功,發揚了太極神功和發明了以柔克剛的內家拳。這是武當拳師比較嚮往的地方。
大家可別小看這一弘池水,它叫天池。是張三豐疑聚日月之精華而成。它酷象中國版圖,當年張三豐在此朝拜北斗時,哪個地方冒水泡,他就知道哪裡要出事情,他是根據天象和地理現象來分析的。
天池,處於小岩包上,池水常年不斷,沒有水源,冬不盈,夏不竭。它是一個迷,許多到過這裡的專家學者都不能解釋這是一種什麼地理現象。
城牆往迴繞著走
這個城牆,有近600年的歷史。它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城牆周長4700米,設有東南西北及小西門5道城門。城牆於文革前後被人拆毀。福泉山這段城牆是2001年修復的。2001年福泉城牆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財神殿太極水
這條河是我們的護城河,又叫太極水,是天然形成的太極圖,是絕無僅有的。當年張三豐到福泉住了八年多的時間,主要還是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從地理位置來說,太極水的南面叫月山,前面瓦房處叫月山寺,是佛教的勝地;而福泉山則是道教聖地,因而佛、道兩教在太極的南北極,這種天然形成正與張三豐研究、開創、發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他在福泉山寫下的"北斗大法"、"無根樹詞"等詩文,都寄予了這種思想。
太極水,我們又稱犀牛潭,它是當年張三豐給張信父母點葬處。張三豐對張信說:我離開福泉後,你父去世後葬於犀牛水洞,你母去世後葬於月山,爾後,朝廷必封你為侯。後來張信聽從三豐玄機,將父母葬於張三豐指穴處,兩年後,明永樂帝果真封張信為隆平侯。明史上有記載。後來永樂帝派隆平侯張信去武當山修紫霄宮及金頂。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金山辦事處豬場街福泉山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