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感寺

福感寺

福感寺從東晉延續到兩宋時期,一度是益州(成都)名寺,常有高僧駐留。唐代高僧道宣就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里記載,當年,成都常有旱澇,官人祈雨都要到這來,祈而有應,特有感征,寺廟因此得名“福感”。唐末宋初,戰亂波及,一度香火鼎盛的福感寺,逐漸衰落。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4日公布,歷經數月發掘,在市中心實業街發現福感寺遺址,此前僅見於文獻資料的這座益州(成都)名寺終於重現於世。從東晉延續到兩宋時期的福感寺一直是益州名寺,常有高僧駐留。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曾為福感寺作《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感寺
  • 所屬年代隋唐
  • 出土地點:成都市中心實業街
  • 記載文獻:《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歷史從東晉延續到兩宋時期的福感寺一直是益州名寺,常有高僧駐留。福感寺得名原因有這樣的傳說,據唐代高僧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載:“(益州)旱澇年,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而有應,特有感征,故又名福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為福感寺作《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記》,形容其“繡於碧霄,望之如昆閬間物”。
福感寺
發掘的經版
唐末宋初,受幾次大的戰亂波及,福感寺逐漸衰落。唐末宋初,受幾次大的戰亂波及,福感寺逐漸衰落。
據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易立介紹,發掘現場只是福感寺的一部分,但已發現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溝渠等遺蹟,出土了1000多塊刻有《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等佛教經典的經版,多達五、六百塊佛、菩薩、羅漢、天王、伎樂等石刻造像殘件及蟠龍碑首、模印密檐塔磚、有銘文的琉璃瓦等建築構件,伴隨岀土大量杯、碟、碗、盞等日用陶瓷器。
福感寺
福感寺塔基發掘現場
福感寺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猜你關注
廣告
猜你關注
廣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譽V保障計畫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說
詞條目錄
  1. 百科名片

輕觸這裡

關閉目錄

參考資料詳情
    關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