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南峰中學

晉江市南峰中學位於晉江市永和鎮南片,晉南高速旁,創辦於一九九六年,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米,現有師生1200多人,是一所泉州市國中達標校。98~99、00~01年度連續兩屆被評晉江市文明校。兩年來南峰中學為爭取更好的辦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省晉江市南峰中學
  • 類別:中學
  • 現任校長:蔡俊育
  • 所屬地區:福建省晉江市
辦學規模,學校領導,

辦學規模

一、不斷完善辦學思想,努力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南峰中學以“堅持三個面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立足鄉村實際,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為指導思想,並確立走“高起點、嚴要求、齊推進、樹典型、成特色”的創建特色學校之路;學校“六年規劃,分兩步走”的辦學目標已進入衝刺階段,即將申報省達標校。六年來,在全體教職工不斷奮鬥中逐漸形成了“團結、奉獻、開拓、超越”的南峰精神。
南峰中學把“團結協作、勤政善政、務實高效、開拓創新”作為班子建設目標,強化一個策略,三個標準,五個要求”。幾年來,班子成員在興建新辦校、爭創達標校、文明校的實踐中得到了磨鍊,政治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不斷提高,走向成熟。
南峰中學把“為人師表、敬業愛崗、團結協作、競爭創新”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制訂了教職工培訓計畫,包括政治思想素質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學歷層次、現代教育技術、學科骨幹培訓等,並配套開展一系列活動;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的同時,不斷創設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創設良好的教學教研教改氛圍,一支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在我校不斷形成。
二、堅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結合,推進學校不斷邁上新台階。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南峰中學經常性地組織教職工結合一系列教育檔案精神進行學習,並深入學習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貼近實際,做好與師德建設、解決教職工的具體思想問題、與抓好教育質量相結合。堅持抓好思想反饋、談心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於各類活動之中。同時注重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軟硬體建設,注重三結合工作,定期召開各類型的座談會:如服務區國小校長座談會、關工委座談會、服務區村主幹座談會等,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學校特別注意民主建設,以充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
南峰中學自創辦以來就制定並不斷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制度涵蓋學校各項工作,並對教職工、學生有明確要求;堅持發揮黨支部、校長室、教代會的職能作用,實行崗位責任制;堅持校務公開,並形成制度化。因此學校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隨意性。而且所訂製度均能較好調動教職工學習的積極性,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正是“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在我校得到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兩年來學校工作穩定、網路健全、措施落實,質量穩步上升。
三、不斷完善辦學條件,創設優美校園。
兩年來,南峰中學新添置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勞技室、圖書達到三萬冊;音體美、理化生實驗室設備基本達到省達標要求,現正準備再建教師宿舍一幢並進一步綠化校園,南峰中學正在不斷向公園、樂園、數字園發展。
四、以養成教育為基礎,以人文科技、綠色法制教育為新突破口,不斷推進素質教育。
南峰中學注重養成教育,培養“五自意識”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堅持把德育、美育滲透於各學科之中、各活動之中,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需要,在五育並舉的同時,有意識開展人文、科技、法制、綠色等教育活動,並把這些作為新的突破口,以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代新人。
兩年來,南峰中學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服務區民眾的關心支持下,經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治安秩序穩定,無重大事故、案件發生。學校文化氛圍濃厚,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連續兩年的中考綜合成績評比均在晉江市同類學校前10名,畢業生不管升入高一級學校或走入社會都得到相關部門的好評。學校先後獲得集體榮譽稱號20多項,涵蓋學校各項工作:如泉州市初級中學達標校、泉州市先進教工之家、泉州市五無示範學校、晉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晉江市首屆綠色學校、晉江市素質教育合格校、晉江市女工委員會先進單位、晉江市中國小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晉江市普通中學廣播體操示範校、2000~2001晉江市文明學校、2000~2001晉江市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等。
目前,學校正處於實現原有規劃、構建新的發展藍圖之際,雖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但我們堅信:有我們的黨委政府、有我們的華僑和港澳同胞、有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來自六省二十四個縣的南峰人一定會進一步宏揚“團結、奉獻、開拓、超越”的南峰精神,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學校。

學校領導

校長:蔡俊育
副書記:曾炳川
副校長:鄭成績
少總:洪美秀
年段長:(3位)
吳謀發
趙仁亮
黃小波
政教處
黃文鋒
陳華忠
陳長途
教務處1
劉世團
李文育
教務處2
洪龍火
林金象
辦公室
孫天津
文印室
總務處
晉江市南峰中學初二六班
林於楷 編
2011年11月2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