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了認真落實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以下簡稱“四個重在”)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實踐要領,全面實施新一輪發展的總體工作部署,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落實海西建設實踐要領的若干遇見
- 外文名:Fuji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practical methods to meet the essentials
- 簡要:各市、縣(區)人民政府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了認真落實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以下簡稱“四個重在”)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實踐要領,全面實施新一輪發展的總體工作部署,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四個重在”的重大意義
(一)統一思想認識
“四個重在”是貫徹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四個重在”為準確領會和深入貫徹中央大政方針提供了思想上、方法上的指導,有利於結合福建實際,為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為了認真落實省委提出的“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以下簡稱“四個重在”)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實踐要領,全面實施新一輪發展的總體工作部署,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四個重在”的重大意義
(一)統一思想認識
“四個重在”是貫徹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四個重在”為準確領會和深入貫徹中央大政方針提供了思想上、方法上的指導,有利於結合福建實際,為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個重在”是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實踐總結。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從地方決策上升為中央決策,全省上下同心協力,海內外大力支持,國家部委強力助推,周邊地區積極呼應。這些成效的取得,是持續努力、不斷提升、潛心運作、注重實效的結果。“四個重在”來源於實踐,又必將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新的飛躍,在推進海西建設中發揮更大效應。
“四個重在”是新一輪發展戰略部署的拓展和延伸。在海西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的關鍵階段,“四個重在”為落實各項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法。掌握這一實踐要領,就能夠更好地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各項工作部署,激發活力,集聚要素,實現新一輪發展的新跨越。
(二)明確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四個重在”的要求貫穿到海西建設的全過程、落實到新一輪發展的各項工作中,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三)把握主要原則
??重在持續,必須立足科學發展,努力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必須持續發展思路,一以貫之地推進海西建設,有效落實、不斷完善發展舉措;必須持續發展合力,保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向上勢頭和良好氛圍。
??重在提升,必須打破思維定勢,提升質的意識,明晰質的要求,在繼續推動總量做大的同時,努力做優、做精、做強;必須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必須不斷改進領導方式,提升服務水平。
??重在運作,必須倡導真抓實幹,在各自的工作層面上創造性地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和福建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必須深化實施項目帶動,集聚要素,增強後勁;必須拓展作為空間,在發展中解決矛盾和問題,在解決矛盾和問題中推動發展。
??重在實效,必須把實效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實效體現持續、提升、運作;必須把實效作為累積過程,注重基層,打好基礎,在推動發展中不斷取得看得見的變化;必須把實效作為檢驗標準,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重在持續,保持海西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要持續發展思路。
(四)主動融入海西建設。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海西在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貫徹海西建設的戰略部署,立足實際,找準定位,及時跟進,持續推進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把各項工作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每個階段、每個年度、每個地區、每個部門,落實到一批又一批持續不斷的項目建設上。各地區要圍繞海西建設的基本態勢、基本格局,從更高層面上、更廣範圍內科學謀劃,明確發展方向、發展載體、發展動力,在主動對接海西建設中充分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
(五)積極拓展海西效應。堅持不懈地推動八大舉措的落實和九大支撐體系的建設,檢查督促實施情況,並根據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不斷深化。進一步爭取中央和國家部委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努力在全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快壯大海西區域經濟,強化資源整合共享與要素集聚,著力提升沿海一線競爭力,培育區域中心城市增長極,加快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強化延伸兩翼、對接兩洲,促進縱深推進、連片發展,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港口等通道為紐帶,建立健全區域協作互動機制,更大規模利用周邊市場和要素資源,加快形成服務西部、中部崛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
二要持續發展勢頭。
(六)夯實持續發展的基礎。紮實推進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和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的要求,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完善支農惠農政策,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培養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努力改變村容村貌。充分發揮農村工作機制的作用,完善農村基層管理,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七)保持需求的有效拉動。著力增強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加大對符合產業導向的工業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力度,帶動、激活社會投資,最佳化投資結構,促進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健康增長。加快建立外貿穩定增長機制,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增加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建立健全經濟運行預警監測體系,準確把握經濟運行趨勢,強化經濟運行調度,綜合運用財稅、價格、土地、市場準入等手段,努力消除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八)強化增長的有力支撐。加快建設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推進項目組團建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戰略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海洋經濟,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加快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把電力作為重要產業來抓,大力推進電力結構調整,合理布局建設電源點,加強區域電網建設,建設我國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努力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海峽西岸城市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力和輻射能力。
三要持續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
(九)大力弘揚正氣。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廣大黨員幹部,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踐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氣。倡導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格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樹立起推動工作、為民負責、公正廉潔的良好形象。
(十)集聚發展合力。始終保持勇於實踐、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努力把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聚集到海西建設上來,自覺把自己的工作作為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覺地在推動發展中體現價值、發揮作用、檢驗成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形成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四要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十一)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分地區、分行業、分企業落實單位GDP綜合能耗降低指標。加強重點行業管理,努力降低能源、原材料、水資源消耗。建立節能型產業體系,完善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體系,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水平。積極推進生態示範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強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集中力量解決危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綠色海峽西岸。
(十二)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全省統一協調的災害監視、預測、預報、預警、指揮和救援等綜合網路,完善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預案,保障應急物資儲備與供應,提高救災專業隊伍的救援能力,加強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建設。發揮政府在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大防災減災建設投入,加快江海堤防、洪水預警、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防禦自然災害的標準,全面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重在提升,推動海西建設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
一要提升發展意識。
(十三)增強機遇意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緊緊抓住國家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社會和海內外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挖掘和發揮後發優勢,拓展經濟腹地和市場空間,壯大經濟總量。把握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趨勢,主動呼應中央對台工作的戰略部署,發揮“五緣”優勢,拓展“六求”作為,加快構建促進祖國統一的前沿平台。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敢為人先,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開拓進取,努力保持經濟成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十四)增強統籌意識。圍繞“五個統籌”,立足全局、協調各方,整體推進、全面提高。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工農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加強人才培養,增加公共服務支出,促進教、科、文、衛、體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快生態省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等問題;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形成以開放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二要轉變增長方式。
(十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制,寬容創新挫折。圍繞建設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的目標任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有重點、有選擇、有目標地確定若干個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和一批重大項目,集中力量,協同攻關,掌握一批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造就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中的中堅作用,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
(十六)靠大靠優靠強。加強與中央直屬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合作,主動靠上去,積極引進來,通過共建共享、借勢發展,迅速嫁接大品牌,進入大企業產業鏈及國內外銷售網。推進與外商投資企業生產基地、研發中心、行銷中心的有機結合,促進本地企業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開發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發揮省內具有技術和品牌優勢的重點骨幹企業作用,通過重組、聯合,推動上下游配套協作、產業鏈延伸、信息擴散和市場拓展,輻射、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十七)用好“6?18”平台。既重視“6?18”作為項目成果交易會的平台效應,更要發揮其常年性、寬領域、多層次的對接機製作用,把以“6?18”為標誌的“產學研”各項工作抓深抓透。圍繞推進海西九大支撐體系建設,大力促進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對接,提高成果對接轉化率。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雙向互動,支持組建各種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廣中介機構,調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項目供求雙方參加對接的積極性,完善工作機制,把“6?18”辦成永不落幕的交易會。
三要提升雙向開放水平。
(十八)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質量。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加強對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招商引資,吸收更多的跨國公司來閩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行銷中心和地區總部。推進產業鏈、產業集群招商,在引進資金的同時,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進一步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品牌發展戰略,擴大高技術產品出口,擴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和服務出口,促進出口商品結構最佳化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建立健全進出口預警機制、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和反技術貿易壁壘工作機制,增強抵禦國際貿易風險能力。
(十九)提高閩台港澳僑合作層次。貫徹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呼應大局,務實工作,不辱使命。進一步擴大閩台合作和交流,建立和完善民間性、常態化互動聯繫機制,開展與台灣各界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民間往來,增進了解和互信。圍繞閩台產業對接的十個重點領域,積極謀劃、全力推進對台合作各類項目,把海峽西岸建成兩岸產業對接基地、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基地、兩岸旅遊合作基地和兩岸直航樞紐中心。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的新形式、新內容,努力在產業對接、直接往來、區港聯動、平台建設等領域實現新突破。繼續加強閩港聯合招商、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金融、貿易、中小企業、旅遊、物流業、人才等八大合作平台建設,深化閩澳商務、中小企業、旅遊和服務業等四項合作,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切實做好僑務工作,建立長效互動機制,積極引進僑資、僑智,凝聚僑心,引導更多的華僑華人支持和參與海西建設。
(二十)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水平。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相結合的區域合作模式,淡化行政區劃界限,強化區域經濟概念,大力推進與周邊省份和省內各地區間的協作,促進市場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合理配置,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協作效應,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要素集聚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發揮福建出海口和外經貿視窗優勢,加快沿海港口與腹地城市之間的通道建設,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和一體化,聯手開拓國內外市場,有效引導物流,不斷拓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腹地。進一步深化山海協作,加快沿海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對接,加強中心城市之間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等方面協作,推進區域城市聯盟,促進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融合,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整體協調發展能力。
四、重在運作,確保海西建設總體部署的有效落實
一要深化項目帶動。
(二十一)堅持全面帶動。以項目帶動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推進“四位一體”各項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用,促進各項工作全面開展;以項目帶動集聚生產要素,促進投資增長,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以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運作效率,改進管理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不斷完善項目策劃、生成、儲備、跟蹤、落地機制,持之以恆地抓好項目帶動,省級要不斷完善有利於項目生成、轉化、落地的政策環境,市縣要重點抓好招商引資,對接項目成果,爭取項目落地。各級領導幹部要更加注重抓項目,主要領導要關注大項目,抓好總協調;分管領導要紮實具體地抓項目,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工作中的問題,確保項目開發建設的順利實施。
(二十二)提高“兩個比重”。繼續提高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點項目比重、重點項目中的工業項目比重,增強投資增長的帶動力。形成各級各部門做深做細前期工作的氛圍,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對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市場需求變化發展的前瞻性研究;認真研究產業目錄,在產業目錄指導下開展項目工作;正確制定項目開發政策與投資導向,策劃一批重大項目,生成更多符合產業導向的生產性項目。
二要拓展作為空間。
(二十三)用好用足政策。注重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通過政策引導,使各類開發建設更加科學有序,各種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針對薄弱環節和主要矛盾,適時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有效促進發展。注重發揮政策調節作用,推進政企、政事、政市、政府與行業組織分開,改善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合理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重點,解決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注重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各項重大舉措,制定後續配套政策,提出可操作的實施辦法,確保做得到、做得好。加強政策實施的跟蹤評估,適時調整,不斷完善,使各項政策符合科學發展、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願望。
(二十四)改革激發活力。緊緊抓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做到重點突破與配套推進相結合,規範推進與銳意創新相結合,正確處理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發展與短期發展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新突破。圍繞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協作機制,力爭在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區域聯動互動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圍繞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國有、集體、民營、外資、混合所有制等各類所有制經濟在競爭中共同發展,特別是在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圍繞實施鄉鎮工作和社區建設兩個綱要,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激勵與服務保障,力爭在推動基層、基礎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要切實盡職盡責。
(二十五)善於解決問題。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及時發現問題,不避事、不怕事,在矛盾處於萌芽狀態就著手解決;要深入研究問題,全面了解情況,吃透政策規定,搞準問題的癥結、趨向和特點,做到掌握情況,心中有數;要切實解決問題,打破思維定勢,注重創新理念和方法,從全局的高度把握問題,從事物的本質聯繫剖析問題,善於運用經濟和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運用最新科技成果破解難題,善於總結借鑑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十六)推行有效管理。必須切實強化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管理,以有效管理提高運作效能,以有效管理調動積極因素,以有效管理實現工作目標。要敢抓敢管,嚴格各項規章制度,推動機關運轉提速增效,有效克服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等管理中的通病,增強執行力,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要真抓實幹,有效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開解決問題的會,發有具體內容的文,做有實際效果的事;要分工配合,有效克服敷衍塞責的弊端,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確保每項任務都有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牽頭單位主動召集、主動協調、主動推進,配合單位主動溝通、主動協助、主動補台。
五、重在實效,努力實現海西建設各項目標
一要不斷改善民生。
(二十七)為民謀發展。始終堅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實際成效,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二十八)惠民辦實事。堅持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繼續把新增財力用於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社保、環保、安全等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完善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工作機制。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發展和諧勞動關係,積極探索解決拖欠勞動者工資和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長效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逐步提高人民民眾的社會保障水平。
二要促進社會和諧。
(二十九)協調社會關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加快海峽西岸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推進民主法治,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努力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協調發展,推動誠信友愛,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激發社會活力,尊重和支持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創造活動、創造才能和創造成果。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十)健全長效機制。推進“平安福建”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障人民安居樂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對涉及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安全的食品、藥品、交通等重點行業的安全工作的監管力度。積極探索建立防範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眾工作。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有效預防和化解突發事件。
三要提高政府效能。
(三十一)轉變政府職能。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著力提高行政能力、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最佳化政府職能配置,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機制,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正確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切實把經濟調節重點從具體管理項目和資金轉到為投資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上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注重解決關係長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把更多精力放到規劃、政策和法規管理上。完善公共政策體系,加強向農村、欠發達地區、社會公共領域和社會困難群體的公共投入,切實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個體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決策機制,健全重大事項決策的協商協調、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和公示聽證制度,推進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三十二)推進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審批行為。積極推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後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對政府投資的科學監管和責任約束。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及時發布公共信息,擴大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直接面對民眾和企業的“第一道門檻”的效能建設,積極推廣各種行之有效的便民服務方式,抓好糾風工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充分發揮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作用,強化社會監督和政府內部專門監督。
(三十三)以實效檢驗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細化分解各項具體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做到每項工作都有布置、有檢查、有評估,有效推動工作取得成果。完善部門績效評價體系,把績效評估作為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把內部考核與公眾評議、察訪核驗結合起來,進一步形成注重績效的評價辦法。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各地區、各部門以及相關人員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落實好每一項部署,做好每一項工作,真正形成求實求效的工作作風,推動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六、不斷增強落實實踐要領的自覺性
(三十四)領導帶頭實踐。各級領導要深刻領會實踐要領的重大意義和具體要求,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推動“四個重在”的全面落實,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進一步投身海西建設。要建立落實實踐要領的機制,具體細化相關的辦法、機制、標準、措施,使“四個重在”真正轉化為行動和成效。
(三十五)及時總結經驗。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本地區、本部門落實“四個重在”、推進海西建設的成功經驗,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廣大幹部民眾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總結廣大幹部民眾創造出來的新思路、新方法,歸納提升,交流推廣。要注重從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上認真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看到差距,吸取教訓,研究規律,改進工作,不斷提高踐行“四個重在”的本領,進一步發揮“四個重在”在海西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六)形成實踐氛圍。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宣傳海西建設的總體工作部署,宣傳“四個重在”在推動福建新一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實踐成效,宣傳和表彰各地紮實推進海西建設的先進典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宣傳活動,鼓舞人心,激發鬥志,形成有利於落實海西建設實踐要領的良好氛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面推進海西建設上來。
“四個重在”是新一輪發展戰略部署的拓展和延伸。在海西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的關鍵階段,“四個重在”為落實各項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法。掌握這一實踐要領,就能夠更好地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各項工作部署,激發活力,集聚要素,實現新一輪發展的新跨越。
(二)明確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四個重在”的要求貫穿到海西建設的全過程、落實到新一輪發展的各項工作中,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三)把握主要原則
??重在持續,必須立足科學發展,努力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必須持續發展思路,一以貫之地推進海西建設,有效落實、不斷完善發展舉措;必須持續發展合力,保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向上勢頭和良好氛圍。
??重在提升,必須打破思維定勢,提升質的意識,明晰質的要求,在繼續推動總量做大的同時,努力做優、做精、做強;必須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必須不斷改進領導方式,提升服務水平。
??重在運作,必須倡導真抓實幹,在各自的工作層面上創造性地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和福建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必須深化實施項目帶動,集聚要素,增強後勁;必須拓展作為空間,在發展中解決矛盾和問題,在解決矛盾和問題中推動發展。
??重在實效,必須把實效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實效體現持續、提升、運作;必須把實效作為累積過程,注重基層,打好基礎,在推動發展中不斷取得看得見的變化;必須把實效作為檢驗標準,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重在持續,保持海西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要持續發展思路。
(四)主動融入海西建設。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海西在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貫徹海西建設的戰略部署,立足實際,找準定位,及時跟進,持續推進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把各項工作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每個階段、每個年度、每個地區、每個部門,落實到一批又一批持續不斷的項目建設上。各地區要圍繞海西建設的基本態勢、基本格局,從更高層面上、更廣範圍內科學謀劃,明確發展方向、發展載體、發展動力,在主動對接海西建設中充分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
(五)積極拓展海西效應。堅持不懈地推動八大舉措的落實和九大支撐體系的建設,檢查督促實施情況,並根據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不斷深化。進一步爭取中央和國家部委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努力在全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快壯大海西區域經濟,強化資源整合共享與要素集聚,著力提升沿海一線競爭力,培育區域中心城市增長極,加快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強化延伸兩翼、對接兩洲,促進縱深推進、連片發展,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港口等通道為紐帶,建立健全區域協作互動機制,更大規模利用周邊市場和要素資源,加快形成服務西部、中部崛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
二要持續發展勢頭。
(六)夯實持續發展的基礎。紮實推進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和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的要求,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完善支農惠農政策,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培養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努力改變村容村貌。充分發揮農村工作機制的作用,完善農村基層管理,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七)保持需求的有效拉動。著力增強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加大對符合產業導向的工業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力度,帶動、激活社會投資,最佳化投資結構,促進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健康增長。加快建立外貿穩定增長機制,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增加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建立健全經濟運行預警監測體系,準確把握經濟運行趨勢,強化經濟運行調度,綜合運用財稅、價格、土地、市場準入等手段,努力消除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八)強化增長的有力支撐。加快建設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推進項目組團建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戰略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海洋經濟,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加快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把電力作為重要產業來抓,大力推進電力結構調整,合理布局建設電源點,加強區域電網建設,建設我國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努力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海峽西岸城市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力和輻射能力。
三要持續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
(九)大力弘揚正氣。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廣大黨員幹部,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踐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氣。倡導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格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樹立起推動工作、為民負責、公正廉潔的良好形象。
(十)集聚發展合力。始終保持勇於實踐、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努力把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聚集到海西建設上來,自覺把自己的工作作為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覺地在推動發展中體現價值、發揮作用、檢驗成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形成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四要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十一)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分地區、分行業、分企業落實單位GDP綜合能耗降低指標。加強重點行業管理,努力降低能源、原材料、水資源消耗。建立節能型產業體系,完善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體系,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水平。積極推進生態示範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強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集中力量解決危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綠色海峽西岸。
(十二)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全省統一協調的災害監視、預測、預報、預警、指揮和救援等綜合網路,完善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預案,保障應急物資儲備與供應,提高救災專業隊伍的救援能力,加強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建設。發揮政府在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大防災減災建設投入,加快江海堤防、洪水預警、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防禦自然災害的標準,全面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重在提升,推動海西建設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
一要提升發展意識。
(十三)增強機遇意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緊緊抓住國家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社會和海內外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挖掘和發揮後發優勢,拓展經濟腹地和市場空間,壯大經濟總量。把握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趨勢,主動呼應中央對台工作的戰略部署,發揮“五緣”優勢,拓展“六求”作為,加快構建促進祖國統一的前沿平台。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敢為人先,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開拓進取,努力保持經濟成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十四)增強統籌意識。圍繞“五個統籌”,立足全局、協調各方,整體推進、全面提高。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工農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加強人才培養,增加公共服務支出,促進教、科、文、衛、體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快生態省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等問題;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形成以開放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二要轉變增長方式。
(十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制,寬容創新挫折。圍繞建設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的目標任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有重點、有選擇、有目標地確定若干個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和一批重大項目,集中力量,協同攻關,掌握一批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造就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中的中堅作用,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
(十六)靠大靠優靠強。加強與中央直屬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合作,主動靠上去,積極引進來,通過共建共享、借勢發展,迅速嫁接大品牌,進入大企業產業鏈及國內外銷售網。推進與外商投資企業生產基地、研發中心、行銷中心的有機結合,促進本地企業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開發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發揮省內具有技術和品牌優勢的重點骨幹企業作用,通過重組、聯合,推動上下游配套協作、產業鏈延伸、信息擴散和市場拓展,輻射、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十七)用好“6?18”平台。既重視“6?18”作為項目成果交易會的平台效應,更要發揮其常年性、寬領域、多層次的對接機製作用,把以“6?18”為標誌的“產學研”各項工作抓深抓透。圍繞推進海西九大支撐體系建設,大力促進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對接,提高成果對接轉化率。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雙向互動,支持組建各種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廣中介機構,調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項目供求雙方參加對接的積極性,完善工作機制,把“6?18”辦成永不落幕的交易會。
三要提升雙向開放水平。
(十八)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質量。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加強對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招商引資,吸收更多的跨國公司來閩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行銷中心和地區總部。推進產業鏈、產業集群招商,在引進資金的同時,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進一步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品牌發展戰略,擴大高技術產品出口,擴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和服務出口,促進出口商品結構最佳化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建立健全進出口預警機制、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和反技術貿易壁壘工作機制,增強抵禦國際貿易風險能力。
(十九)提高閩台港澳僑合作層次。貫徹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呼應大局,務實工作,不辱使命。進一步擴大閩台合作和交流,建立和完善民間性、常態化互動聯繫機制,開展與台灣各界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民間往來,增進了解和互信。圍繞閩台產業對接的十個重點領域,積極謀劃、全力推進對台合作各類項目,把海峽西岸建成兩岸產業對接基地、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基地、兩岸旅遊合作基地和兩岸直航樞紐中心。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的新形式、新內容,努力在產業對接、直接往來、區港聯動、平台建設等領域實現新突破。繼續加強閩港聯合招商、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金融、貿易、中小企業、旅遊、物流業、人才等八大合作平台建設,深化閩澳商務、中小企業、旅遊和服務業等四項合作,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切實做好僑務工作,建立長效互動機制,積極引進僑資、僑智,凝聚僑心,引導更多的華僑華人支持和參與海西建設。
(二十)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水平。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相結合的區域合作模式,淡化行政區劃界限,強化區域經濟概念,大力推進與周邊省份和省內各地區間的協作,促進市場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合理配置,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協作效應,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要素集聚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發揮福建出海口和外經貿視窗優勢,加快沿海港口與腹地城市之間的通道建設,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和一體化,聯手開拓國內外市場,有效引導物流,不斷拓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腹地。進一步深化山海協作,加快沿海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對接,加強中心城市之間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等方面協作,推進區域城市聯盟,促進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融合,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整體協調發展能力。
四、重在運作,確保海西建設總體部署的有效落實
一要深化項目帶動。
(二十一)堅持全面帶動。以項目帶動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推進“四位一體”各項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用,促進各項工作全面開展;以項目帶動集聚生產要素,促進投資增長,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以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運作效率,改進管理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不斷完善項目策劃、生成、儲備、跟蹤、落地機制,持之以恆地抓好項目帶動,省級要不斷完善有利於項目生成、轉化、落地的政策環境,市縣要重點抓好招商引資,對接項目成果,爭取項目落地。各級領導幹部要更加注重抓項目,主要領導要關注大項目,抓好總協調;分管領導要紮實具體地抓項目,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工作中的問題,確保項目開發建設的順利實施。
(二十二)提高“兩個比重”。繼續提高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點項目比重、重點項目中的工業項目比重,增強投資增長的帶動力。形成各級各部門做深做細前期工作的氛圍,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對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市場需求變化發展的前瞻性研究;認真研究產業目錄,在產業目錄指導下開展項目工作;正確制定項目開發政策與投資導向,策劃一批重大項目,生成更多符合產業導向的生產性項目。
二要拓展作為空間。
(二十三)用好用足政策。注重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通過政策引導,使各類開發建設更加科學有序,各種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針對薄弱環節和主要矛盾,適時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有效促進發展。注重發揮政策調節作用,推進政企、政事、政市、政府與行業組織分開,改善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合理調控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重點,解決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注重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各項重大舉措,制定後續配套政策,提出可操作的實施辦法,確保做得到、做得好。加強政策實施的跟蹤評估,適時調整,不斷完善,使各項政策符合科學發展、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願望。
(二十四)改革激發活力。緊緊抓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做到重點突破與配套推進相結合,規範推進與銳意創新相結合,正確處理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發展與短期發展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新突破。圍繞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協作機制,力爭在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區域聯動互動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圍繞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國有、集體、民營、外資、混合所有制等各類所有制經濟在競爭中共同發展,特別是在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圍繞實施鄉鎮工作和社區建設兩個綱要,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激勵與服務保障,力爭在推動基層、基礎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要切實盡職盡責。
(二十五)善於解決問題。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及時發現問題,不避事、不怕事,在矛盾處於萌芽狀態就著手解決;要深入研究問題,全面了解情況,吃透政策規定,搞準問題的癥結、趨向和特點,做到掌握情況,心中有數;要切實解決問題,打破思維定勢,注重創新理念和方法,從全局的高度把握問題,從事物的本質聯繫剖析問題,善於運用經濟和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運用最新科技成果破解難題,善於總結借鑑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十六)推行有效管理。必須切實強化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管理,以有效管理提高運作效能,以有效管理調動積極因素,以有效管理實現工作目標。要敢抓敢管,嚴格各項規章制度,推動機關運轉提速增效,有效克服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等管理中的通病,增強執行力,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要真抓實幹,有效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開解決問題的會,發有具體內容的文,做有實際效果的事;要分工配合,有效克服敷衍塞責的弊端,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確保每項任務都有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牽頭單位主動召集、主動協調、主動推進,配合單位主動溝通、主動協助、主動補台。
五、重在實效,努力實現海西建設各項目標
一要不斷改善民生。
(二十七)為民謀發展。始終堅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實際成效,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二十八)惠民辦實事。堅持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繼續把新增財力用於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社保、環保、安全等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完善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工作機制。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發展和諧勞動關係,積極探索解決拖欠勞動者工資和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長效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逐步提高人民民眾的社會保障水平。
二要促進社會和諧。
(二十九)協調社會關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加快海峽西岸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推進民主法治,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努力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協調發展,推動誠信友愛,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激發社會活力,尊重和支持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創造活動、創造才能和創造成果。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十)健全長效機制。推進“平安福建”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障人民安居樂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對涉及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安全的食品、藥品、交通等重點行業的安全工作的監管力度。積極探索建立防範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眾工作。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有效預防和化解突發事件。
三要提高政府效能。
(三十一)轉變政府職能。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著力提高行政能力、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最佳化政府職能配置,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機制,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正確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切實把經濟調節重點從具體管理項目和資金轉到為投資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上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注重解決關係長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把更多精力放到規劃、政策和法規管理上。完善公共政策體系,加強向農村、欠發達地區、社會公共領域和社會困難群體的公共投入,切實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個體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決策機制,健全重大事項決策的協商協調、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和公示聽證制度,推進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三十二)推進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審批行為。積極推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後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對政府投資的科學監管和責任約束。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及時發布公共信息,擴大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直接面對民眾和企業的“第一道門檻”的效能建設,積極推廣各種行之有效的便民服務方式,抓好糾風工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充分發揮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作用,強化社會監督和政府內部專門監督。
(三十三)以實效檢驗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細化分解各項具體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做到每項工作都有布置、有檢查、有評估,有效推動工作取得成果。完善部門績效評價體系,把績效評估作為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把內部考核與公眾評議、察訪核驗結合起來,進一步形成注重績效的評價辦法。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各地區、各部門以及相關人員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落實好每一項部署,做好每一項工作,真正形成求實求效的工作作風,推動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六、不斷增強落實實踐要領的自覺性
(三十四)領導帶頭實踐。各級領導要深刻領會實踐要領的重大意義和具體要求,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推動“四個重在”的全面落實,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進一步投身海西建設。要建立落實實踐要領的機制,具體細化相關的辦法、機制、標準、措施,使“四個重在”真正轉化為行動和成效。
(三十五)及時總結經驗。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本地區、本部門落實“四個重在”、推進海西建設的成功經驗,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廣大幹部民眾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總結廣大幹部民眾創造出來的新思路、新方法,歸納提升,交流推廣。要注重從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上認真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看到差距,吸取教訓,研究規律,改進工作,不斷提高踐行“四個重在”的本領,進一步發揮“四個重在”在海西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六)形成實踐氛圍。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宣傳海西建設的總體工作部署,宣傳“四個重在”在推動福建新一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實踐成效,宣傳和表彰各地紮實推進海西建設的先進典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宣傳活動,鼓舞人心,激發鬥志,形成有利於落實海西建設實踐要領的良好氛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面推進海西建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