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學院伴隨著福建師範大學百年歷史而不斷發展壯大,已建立起完整的生命科學學科體系,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造就了一大批傑出人才。這裡曾經走出過鄭作新、唐仲璋、唐崇惕、曾呈奎等四位中科院院士和俞永新工程院院士以及丁漢波、王岳、周貞英等十餘位國內外知名教授,取得了慶大黴素、灰黃黴素和鹼性脂肪酶等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 2006年11月之前,生命科學學院的辦學地點位於福州市倉山區程埔路172號。2006年12月,生命科學學院整體搬遷到位於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的福建師範大學旗山校區。學院現有教職工102人,專任教師81人,師資人數73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占師資總數的71.23%(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具有碩、博士學位人數占專任教師比例的58.02%。學院還有閩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現有全日制本科學生790人,全日制研究生227人。
學院辦公樓 學院十分重視學科建設,已建立了博士、碩士和學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先後為國家輸送了7200多名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海峽西岸重要的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學院設有3個本科專業——生物科學、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擁有“動物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含有12個二級學科)以及“發酵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教育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開設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函授本科專業。學院與福建中醫學院聯合開設2個七年制本-碩連讀專業——“中醫學”、“骨傷學”,1個四年制本科專業——“製藥工程”;學院是福建省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培訓基地和福建省中學生骨幹教師培訓點。
依託百年師大的整體優勢和學院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教學科研硬體設施達到同類高校的先進水平。現擁有“工業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甘蔗生理生態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發育與神經生物學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現代發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福建省高等學校生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生物技術與工程),2個省級重點學科(發育生物學、發酵工程學),1個校級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並承擔七門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學院先後承擔過國家“863”計畫項目、“973” 項目子課題、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大專項、重大和重點科技項目。
學院高度重視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力地推動學院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學院先後獲得了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先進職工小家、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生命科學學院整體搬遷到旗山新校區極大地拓展了學院的發展空間,為學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學院擁有2座科研實驗樓和1座教學實驗樓,總面積13000多平方米,共享著師大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學院抓住機遇,加大科研平台的硬體建設,近幾年,各級部門共投入實驗室建設經費近2000萬元,並建立了“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科學管理模式。生命科學學院全體教職工將在學院黨政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為實現學院新的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生命科學學院的發展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設立的私立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生物學系和1915年設立的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以及1939年設立的福建省研究院(原先名稱是福建省研究所)。1951年4月,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福建協大學合併,校名為福州大學,1952年8月,福州大學與福建師範學院(前身是1907年設立的福建優級師範學堂)合併,校名仍稱福州大學,1953年9月,福州大學與福建省研究院合併,學校改稱為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學校更名為福建師範大學。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生物學系自始至終沿襲發展下來。1994年11月,生物學系改名為生物工程學院。2005年10月,學院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
原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生物學系位於福州市倉山區上三路。原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位於福州市馬尾區魁岐。原福建省研究院位於福州市倉山區程埔路172號。福建師範學院成立後直至2006年,以原先福建省研究院所在的地址作為生物學系(生命科學學院)的辦學地點,並不與學校本部在同一地點。2006年11月,生命科學學院整體搬遷到位於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的福州大學城福建師範大學旗山校區。
學科建設 專業設定 生物學系從1973年起恢復設定生物教育專業(1973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學員,1977年正式招本科生,1993年更名為生物科學專業);1978年,設立生物教育專科;1984年創辦工業微生物中專專業,次年轉為大專專業;1985年,創辦水產養殖專科,同年復辦生物學函授專業;1993年,創辦生物實驗技術與管理專科專業。1994年,生物學系更名為生物工程學院,創辦全國師範院校和我校首個工科本科專業“發酵工程”(1999年改為“生物工程”專業);1995年與福建中醫學院聯合創辦“涉外中醫”本科專業;1999年,創辦套用生物教育專業;2003年,創辦生物技術專業,同年和中醫學院聯辦七年制本碩連讀中醫學和骨傷學專業,與閩南科技學院聯合招收生物工程專業學生。2006年又和中醫學院聯辦五年制製藥工程專業。
生命科學學院專業設定一覽表
辦學延續時間
專業名稱
層次
1973-1993
生物教育
師範類本科
1978-1995
生物教育
師範類專科
1985至今
生物教育
函授本科
1985-1994
工業微生物
非師範類專科
1985-1986
水產養殖
非師範類專科
1993至今
生物科學
師範類本科
1993-1999
生物實驗技術與管理
師範類專科
1994-1999
發酵工程
非師範類本科
1999至今
生物工程
非師範類本科
1999-2001
套用生物教育
師範類本科
2003至今
生物技術
非師範類本科
重點學科建設 1982年,福建省文教辦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提出了建設省重點學科的六點要求。1983年12月15日,當時剛剛成立的福建省高教廳就召開座談會,研究重點學科建設問題。根據省里的精神,經過比較和篩選,校黨委決定全校上報十個學科為重點建設對象,生物學系以丁漢波教授為帶頭人的發育生物學學科也在其中。1984年,發育生物學被正式確定為福建省首批重點學科。1995年,生物工程學被確定為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學科,吳松剛教授為學科負責人。2005年,發育生物學再次被確定為省重點學科,陳一平教授、張彥定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發酵工程學被確定為省重點學科,黃建忠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被確定為校重點學科,李敏教授為學科帶頭人。同年,“生物技術與工程”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項目,負責人為張彥定教授。
學位點建設 生物學是福建師範大學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1972年學校復辦前,在國內就負有盛名。1963年,開始招收動物學研究生。1978年,國務院學位辦授予我院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化學三個碩士點;2001年,設立發育生物學碩士點;2004年,設立微生物學和發酵工程2個碩士點。至此,我院的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增至6個,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發酵工程。2005年,我院獲得生物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可以培養生物科學所有12個二級學科的碩士研究生。
1984年,生命科學學院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利亞大學合作培養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哺乳動物生殖生物學。2005年,學院獲得的動物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包括幹細胞及器官發育生物學、哺乳動物感覺信號的發生與調節機制、資源動物及其利用等三個研究方向,並於2007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學情況 教學機構 自1972年學校復辦以來,生物學系先後設無脊椎動物學教研室、脊椎動物學教研室、植物形態學教研室、植物分類學教研室、人體解剖及生理學教研室、植物生理學教研室、遺傳學和細胞學教研室、微生物學教研室、生物化學教研室、中學生物學教材教法教研室等10個教研室。1992年,進行教研室調整,由原來10個教研室調整為4個大教研室,即動物學教研室、植物學教研室、微生物與生化教研室、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2003年,再次進行學院管理體系調整,成立2系1部,即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工程系和實驗教學部,下設9個教研室,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微生物學教研室、發育生物學教研室、人體解剖與生理教研室、植物學教研室、遺傳與細胞教研室、發酵工程教研室、動物學教研室和中學生物學教材教法教研室。為了適應學科發展和學術團隊建設需要, 2006年底又對學院系部進行調整,取消教研室建制,成立3系1中心,即生物科學系、生物技術系、生物工程系和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
課程建設 1、課程建設
1972年學校復辦後,生物學系針對普通班學員的特點,制定了教學計畫和課程設定, 1977年學校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生物學系重新修定了本科教學計畫和課程設定。90年代,特別是全國本科教學評估以來,為了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學院積極推進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形成了適合生物科學學科發展的課程設定:
(1)生物科學專業課程設定
專業課:計算機(二級)、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及實驗、基礎化學、生物化學、動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生物統計、生物進化論、科技寫作、文獻檢索、野生動物、人口學、昆蟲學、食用菌栽培、組織培養、花卉及園林綠化、生物大分子分離技術、生物學技術、作物栽培、動物飼養、食品科學概論、生物工藝學、環境生物學、套用生物化學、生物工程概論、保護生物學
實驗課:化學系列實驗、動物及人體系列實驗、植物系列實驗、微生物系列實驗、遺傳及細胞、分子生物學系列實驗
教師專業教育課程:心理學、教育學、生物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音樂欣賞、綜合課(II)、高中生物教學法、中學生物學實驗、中學生物科技活動和競賽。
實踐環節:野外實習、教育實習、科研實踐
(2)生物工程專業課程設定
專業課:程式設計、高等數學、普通物理(電工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學、普通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發酵設備、計算機製圖、生物反應器與微機控制、生物工藝學、發酵工廠設計、酶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遺傳與育種、現代企業管理、生物統計、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科技寫作與文獻檢索、生物製藥、GMP管理、系列講座
實驗課:化學系列實驗、微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工程實驗、生物工藝學實驗、遺傳與育種實驗、生物工程大實驗
實踐環節:專業實踐、科研實踐
(3)生物技術專業課程設定
專業課:計算機套用基礎(二級)、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物理化學、普通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酶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發酵工程設備、生物統計學、環境生物學、套用生物化學、保護生物學、水產養殖、市場行銷、生物資源、科技寫作與文獻檢索、食品科學概論、生物製藥、GMP管理、現代企業管理、食用菌工藝學、免疫學、生物安全
實驗課:化學系列實驗、普通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實驗、遺傳及細胞、分子生物學系統實驗、生物技術大實驗
實踐環節:科研實踐、專業實習
2、重點課程和精品課程
1993年,《無脊椎動物學》被評為校優秀課程。1996年第一批校重點課程《植物分類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建設通過驗收。2003年,《生物化學》獲得省級精品課程立項,負責人為李敏教授。2004年,《發育生物學》獲得省級精品課程立項,負責人為尤永隆教授。2005年,《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獲得省級精品課程立項,負責人分別為陳由強教授、楊民和教授、高建民教授。2006年《分子生物學》、《生物工程設備》、《微生物學實驗》、《植物分類學》等獲校級精品課程立項,負責人分別張彥定教授、陳必鏈教授、黃建忠教授、劉劍秋教授。2007年,《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學》等獲省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分別張彥定教授、楊民和教授、陳由強教授、劉劍秋教授。
3、教材建設
1972年至今,自編講義80部,正式出版的教材、編譯著作、參考書52部。教學獲獎13人次。教材獲獎3項:1983年由丁漢波主編的《脊椎動物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1992年由丁漢波等主編的《發育生物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1995年鄭鴻霖等主編的《中學生物學教學法》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
4.教學改革
長期以來學院一直鼓勵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學院教師以科研立項帶動教學改革,積極改革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方法和途徑,開設雙語教學,至2006年,學院共有3個專業的10門課程被學校列入雙語教學建設。其中生物技術專業(新增專業)雙語課程有7門,達到本專業課程總數的15.56%。
教學獲獎項目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等級
獲獎時間
獲獎者
實驗室建設
福建省高校實驗系統先進單位
二等
1986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研室
生物化學教學改革
福建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二等
1987
張其昌
人體生理實驗的教改
福建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二等
1989
張世靜
組織師範生到中國小指導生物科學課外科技活動
1998年度全國高師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
三等
1991
鄭鴻霖等
堅持改革發展,提高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效率
福建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
一等
1996
楊梅等
生物系主幹基礎課野外實習改革研究
福建師範大學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
二等
1996
鄭鴻霖等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福建師範大學第四屆優秀教學成果
二等
2000
耿寶榮等
深化微生物學教學改革,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福建師範大學第四屆優秀教學成果
二等
2000
鄭毅
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新模式
福建師範大學第四屆優秀教學成果
二等
2000
黃祖新 謝必鋒 黃鷺強 蔣詠梅 吳松剛
師資隊伍 自1972年以來,共有316位教職工擔任學院的教學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其中教授37人。教師中有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丁漢波、周貞英、王岳、陳德智、林成耀;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吳松剛、施巧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吳松剛、施巧琴、張開興、高建民、齊秋貞;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吳松剛、施巧琴;省級優秀專家:吳松剛、施巧琴、邱文仁;閩江學者:陳一平;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省教育先進工作者、省“五一”勞動獎章、曾憲梓教育基金二等獎者:吳松剛;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校教師三等獎和福建省教育委員會“福建省師範教育優秀教師”獲得者:鄭鴻霖。
2006年,生命科學學院有教職工10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講師20人、助教2人、高級實驗師5人、實驗師4人,助理實驗師4人、政工人員3人、思想政治工作人員3人、行政人員4人、工勤人員5人。教師中博士15人,碩士33人,在讀博士16人,在讀碩士5人,博士後2人。
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隊伍結構一覽表(2006年)
職稱結構
年齡結構
學歷結構
教 授
副 教 授
講 師
助 教
60 歲 以 上
50 至 59 歲
40 至 49 歲
30 至 39 歲
30 歲 以 下
博 士
碩 士
學 士
其 他
22
30
19
2
1
13
27
26
6
15
33
20
5
30.1%
41.1%
26.0%
2.7%
1.37%
17.8%
37%
35.6%
8.22%
20.5%
45.2%
27.4%
6.85%
生命科學學院歷任教授一覽表(按筆劃順序)
在職教授
王國紅 尤永隆 毛 寧 莊惠如 劉劍秋 朱錦懋 李 敏 楊民和 楊兆芬 吳國欣 張彥定 張鼎華 陳一平 陳必鏈 陳由強 鄭 怡 林 琳 林丹軍 洪炎國 高建民 耿寶榮 黃建忠
曾任教授
丁漢波劉團舉齊秋貞 李惠珍 吳松剛 邱文仁 張開興 陳德智 鄭 輯 林成耀 林來官 林秀瑛周貞英 施巧琴 傅文慶
科研工作 我院的科研工作具有雄厚的基礎。在學校復辦之前,學院的科研工作在我國的生物科學領域就享有盛名。鄭作新教授的鳥類學研究,以唐仲璋教授和唐崇惕教授為首進行的寄生蟲研究,以丁漢波教授為首進行的動物學、胚胎學研究,以王岳教授為首進行的抗生素研究(發明慶大黴素),以周貞英教授為首進行的藻類學研究等都位於我國同類研究的領先地位。學校復辦以後,我院科研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績斐然。
(一)科研機構 1972-1993學院曾經先後設有8個研究室:發育生物學研究室、衰老細胞生物學研究室、酶學研究室、植物分類學研究室、工業微生物研究室、河口生物學研究室、寄生動物研究室、 環境生物監測治理研究室。1994-2004年設立3個研究所、2個研究室:微生物工程研究所、動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研究所、環境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室、寄生蟲研究室。
學院成立的科研機構涵蓋12個生物學二級學科。形成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生態學和海洋生物技術6個優勢學科。近幾年內還獲得包括“教育部工業微生物工程中心”、“福建省現代發酵技術研究工程中心”和“福建省工業生物技術公共技術平台”在內的多個重大研究機構與平台的立項,並與農業部共建了“甘蔗生理生態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 2006年5月,學院獲得了“發育與神經生物學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
(二)科研項目 1972-1993年,學院共承擔科研項目26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省級項目97項,校“八五”重點及橫向委託等項目35項。總經費600多萬元。
1994-2003年,共立項科研項目20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及其他項目194項。總經費1000多萬元。
2004-2006年,共立項科研項目115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及其他項目106項。總經費2360.9萬元。
(三)科研成果
學院先後承擔過國家“863”計畫項目、“973”項目子課題、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重大、重點科技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一批高水平、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學院與省內外多家企業建立產學研聯合體,具有較強的科技開發實力。
1、發表論文、著作
1972-1993年我院教師在發表論文380多篇,其中出版專著、譯著、參考書(或參編)25本。1994-2003年發表論文735篇,其中出版專著、譯著、參考書(或參編)20本。2004-2006年發表論文285篇,其中出版專著、譯著、參考書(或參編)7本。
2、科研獲獎
1972-1993年,系教職工科研獲獎項目共86項,其中,國際科技組織表彰獎1項,國家級獎勵9項,省部級獎勵43項,省廳局市級獎勵17項,省級以上學會(含省級)、省科協獎勵14項,全國大型展覽會金獎2項。
成果名稱
獎勵名稱
等級
獲獎時間
獲獎者
抗細菌抗菌素—慶大黴素(合作)
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1978
福建師大生物系等
抗菌素生物理化特性(合作)
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1978
福建師大生物系等
池塘科學養魚創高產(合作)
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1978
張健
大骨節病成因調查及研究(合作)
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1978
吳松剛、陳哲超等
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情報檢索分類系統(合作)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85
邱文仁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及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合作)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等
1987
林來官
中國動物志扁形動物門吸蟲綱復殖目(合作)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
1987
汪溥欽
雄番鴨與雌麻鴨人工授精的研究與套用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1
張開興、丁漢波等
金黴素生產菌F303的選育及發酵特徵的研究
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1
吳松剛 施巧琴 陳松生 陳哲超 林宇野
中國雙星藻科志(合作)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
1991
梁慧文、梁良弼
縊蟶綜合標準研究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2
邱文仁 齊秋貞
福建省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合作)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2
生物系等
不同類型區域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合作)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3
陳灼華
1994-2003年科研獲獎項目共42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省廳局級獎勵16項,省級以上學會(含省級)、省科協獎勵24項,全國大型展覽會金獎1項。
成果名稱
獎勵名稱
等級
獲獎時間
獲獎者
雄番鴨與雌麻鴨人工授精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0
張開興、丁漢波等
福建省珍稀動物染色體的研究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4
高建民 耿寶榮 蔡明章 丁漢波
植物生長調節劑TA乳劑在海帶紫菜上的套用研究(合作)
農業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
1994
范子南 肖華山 曾煥泰 林裕藩
菲律賓蛤仔的套用理論和綜合標準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5
齊秋貞 邱文仁
香菇柄多糖蛋白提取研究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5
陳哲超 林宇野 謝必峰 林躍鑫 陳松生
發酵法生產真菌降脂素
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5
吳松剛 施巧琴 黃建忠 林躍鑫 周曉蘭
真菌降脂素
全國發明展覽會
金獎
1995
吳松剛等
西施舌生活條件及培養殖技術的研究
農業部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7
齊秋貞
提高灰黃黴素產生菌耐前體特性的研究
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1998
吳松剛
馬尾松與黑松不同種源的染色體組型研究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1998
吳若菁
新型洗滌劑酶――鹼性脂肪酶的研製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2000
吳松剛 鄭毅 黃建忠 施巧琴 林躍鑫
南方紅豆杉種子休眠解除及實生苗培育的研究
省林業廳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00
黃儒珠
灰黃黴素產生菌高度耐前體高產變株選育及套用
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02
吳松剛 林琳
發酵法生產真菌降脂素
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2002
吳松剛 林躍鑫
灰黃黴素產生菌高度耐前體高產突變株選育及套用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
二等
2003
吳松剛 林琳
果蠅心臟發育的基因調控(合作)
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2003
李敏
雷射參數與雷射生物效應關係的研究(合作)
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2003
莊惠如
2004-2006年,科研獲獎項目共6項,其中科技進步獎二項、論文獲獎四項。
成果名稱
獎勵名稱
等級
獲獎時間
獲獎者
閩江河口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發展策略
福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
2006
劉劍秋
濱海風沙地農業綜合開發良性生態循環的研究
福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
2005
黃羌維
DHA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第二屆中國工業生化學會論文獎
二等
2004
黃建忠
Timing of odotogenic neural crest cell migration and tooth-forming capability in mice
福建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
二等
2006
張彥定
Dual effects of intrathecal BAM22 on nociceptive responses in acute and persistent pain – Potential function of a novel receptor
福建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
一等
2006
洪炎國、江劍平
New discovery of submerged forest remains in Shenhu bay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福建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
二等
2006
劉劍秋
3、技術評審與鑑定
從1972年至今,學院共鑑定評審科研成果62項。
國際先進水平的鑑定和評審技術成果
項目名稱
成果水平
負責人
主持單位
時間
福建人工林高效、可持續經營的研究
國際先進
張鼎華
福建省教育廳
2006
蛛絲蛋白全基因克隆、測序和表達
國際先進
李 敏
福建省科技廳
2006
高經濟價值的微藻異養化研究
國際先進
施巧琴
福建省發改委
2004
高經濟價值的微藻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國際先進
陳必鏈
福建省教育廳
2004
洗滌劑配套酶製劑-鹼性脂肪酶高產菌株FS1884-1的選育
國際先進
施巧琴
福建省科技廳
2002
少耕、免耕在杉木人工幼林經營中的套用
國內首創
張鼎華
福建省教育廳
2002
福建老酒機械化大罐發酵工藝最佳化風味研究
國內首創
黃祖新
福建省科技廳
2001
4、專利
2000年以來,學院共申請專利50餘項,其中6項獲得授權。
專利名稱
負責人
製備性基因重組蜘蛛拖絲蛋白的分離純化方法
李 敏
蜜提酶解法製備鷓鴣精
陳由強
新型封閉式冷白螢光生物反應器
陳必鏈
半封閉式埋棲型貝類吊養裝置
高如承
糖質作物清汁發酵生產乙醇的清潔生產工藝
黃祖新
一種微藻藻紅蛋白分離純化方法
陳必鏈
(四)對外交流
1976年以來,先後有加籍華人、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劉樹璋教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B.Johnson教授、Stodar教授及副校長等7人、美國密斯森研究院自然學史博物館費錫希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K.Adler教授,美籍華人、美國密執根大學張先光教授,美籍華人、著名發育生物學家、美國坦普爾大學牛滿江教授及其夫人張葆英教授,日本九州大學理學部主任山名清隆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陳志堅教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發育遺傳病研究室侯陵博士等20多人次,前來我院講學、辦培訓班或合作開展科學研究。Stodar教授作為澳方的博導與我院聯合培養博士生。牛滿江教授及其夫人張葆英教授分別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和我院顧問。2003年美國Tulan大學教授陳一平博士還被列入我校的“閩江學者計畫”,聘為我院的博士生導師,定期到我院指導研究生學習和科研。
1981至2006年,我院教師60多人次提交數十篇論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包括第19屆世界動物學大會、第一屆國際野生動物保護會議、國際生物化學學術會議、國際農業科技大會、國際植保大會、國際分子生物學研討會、國際海藻學術討論會、國際鶴類研討會、國際兩棲爬行動物學術會議、國際老年學學術會議、國際三十烷醇學術會議、國際植物生長調節劑學術會議、國際雷射生命科學學術會議、巴西蘑菇國際學術討論會、亞太地區園藝學術討論會、亞洲真菌學學術討論會、亞洲染色體學術會議、國際醫學和套用貝類學學術會議、國際發育生物學會議等。
學院還派教師出國考察、講學、合作搞科研。丁漢波教授於1989年9月在英國出席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學術會議期間,考察倫敦自然博物館。張彥定教授1997年和1998年至2000年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Tulan大學進行學術研究。陳由強教授於1989至1990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與該院人員合作搞科研,並於2004年5月參加我國農業部甘蔗考察團赴美國考察。劉劍秋教授於2003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在白俄羅斯舉辦的國際中學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主要承擔部分試題的翻譯工作。邱岡教授於2002年11月到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講授“生物學教學法”課程。林躍鑫教授於1996年8月28日至9月18日,應巴西國立農業研究機構(CENARGEN/EMBRAPA)邀請,赴巴西利亞講授“食用菌栽培理論和技術”課程;於1998至2003年,應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高原省政府邀請,先後8次赴巴新GOROKA講授“食用菌栽培理論與技術”課程(執行國家援巴新任務);於2003年3月、2005年5月,應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高原省政府邀請,先後2次赴巴新GOROKA講授“熱帶旱稻栽培技術”課程(執行福建省援巴新任務)。
1972年以來,先後有王國紅、王紹釗、毛寧、葉瑞瓊、皮閩、劉嘉友、許晴怡、佘誠、吳文珊、吳松剛、李敏、李曉青、楊民和、楊兆芬、肖華山、陸永智、陳青、陳燕、陳友鈴、陳爾毅、陳由強、陳松生、陳哲超、陳寅山、陳必鏈、陳維佳、張彥定、張梅芬、林琳、 林紅、林宇野、林蘇娟、林躍鑫、范燕、鄭放聲、趙翔、施碧紅、駱嘉、翁麗星、高如承、黃代青、黃鷺強、黃建忠、黃道生、傅文慶、黃義德、傅榮典、游建新、童學軍、蔡小華、謝必鋒等50位教師出國進修或做訪問學者。
(五)掛靠本學院的學術團體(學會)。
福建省生物學會(1961-1964年)、福建省動物學會(1964年至今)、福建省植物學會(1964年至今)、福建省生化及分子生物學會(1986年至今)、福建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1994年至今)、福建省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委員會(1992年至今)、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1986-1990年)等。
六、人才培養
學院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分布國內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中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許多畢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成績,成為各級學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幹。他們之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鄭作新(1924年福建協和大學畢業)、唐仲璋(1932年福建協和大學畢業)、唐崇惕(1950年就讀於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後轉到廈門大學)、曾呈奎(1926年就讀於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後轉到廈門大學);我國著名藻類學家周貞英(1925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生物系畢業);福建省政府“閩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教授、國際發育生物學家陳一平(1982年福建師大生物系畢業);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員陳志堅(1985年福建師大生物系畢業)。
1972年學校復辦後,我院自1973年開始招生,至2006年共培養畢業生總計5494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19人,在職非全日制研究生66人,師範本科2298人,非師範本科270人,各類生物專科生1047人,生物函授本科生1594人。
生命科學學院人才培養情況一覽表(1972—2006)
層次
研究生
本科生
專科生
成人教育
博士
碩士
全日制
函授
人數
285
2568
1594
1048
學院還與福建中醫學院、閩南科技學院聯合辦學培養人才,共培養學生1032人(其中,中醫方向885人,生物工程147人)。
聯合辦學人才培養情況一覽表
時間
專業
培養方式
人數
1995-2002
中醫
本科
337
2003-2006
中醫、骨傷
本碩連讀
528
2003-2006
生物工程
本科
147
此外,我院還培養各類非學歷培訓生79人。
1992年至2006年,由掛靠我院的“福建省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委員會”組織培訓的我省選手,榮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銀、銅牌獎者分別為4人、4人、1人。獲全國一等獎者有19人,名列全國前茅。
八、辦學條件
學院除了具有雄厚的師資條件之外,其它辦學條件也不斷完善,日臻充足。
(一)多媒體教室
學院自90年代初開始建設多媒體教室。至學院整體搬遷時,院內已建設多媒體教室5間,電腦室1間,語音室1間,基本可滿足教學的需要。2006年,學院整體搬遷到旗山校區,所有教室(包括電腦室、語音室)都由學校統一建設和管理。
(二)實驗室
1972年學校復辦之後,生物系即著手進行實驗室建設,所有學科都建設了相應的實驗室,以保證各學科能順利完成部頒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項實驗項目。
1972年至1993年在學院內建設的實驗室有:基礎化學實驗室(83 m)、天平室(66m)、生物化學實驗室(83m)、植物學實驗室(83m)、植物生理實驗室(83m)、動物實驗室(170m)、人體及動物生理實驗室(83m)、人體解剖實驗室(83m)、微生物學實驗室(83m)、動物胚胎學實驗室(83m)、微生物生化實驗室(83m)、遺傳和細胞學實驗室(83m)、物理化學實驗室(70m)。
1994年至2006年在學院內建設的實驗室有:無脊椎動物學實驗室(83m)、脊椎動物學實驗室(83m)、人體組織與解剖學實驗室(83m)、人體及動物生理學實驗室(83m)、植物形態學與植物分類學實驗室(83m)、植物生理學實驗室(166m)、微生物學實驗室(170m)、基礎化學與生物化學實驗室(83m)、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實驗室(83m)、遺傳學與細胞學實驗室(83m)、發育生物學實驗室(85m)、天平室(83m)、化工原理與化學實驗室(61m)、細胞工程實驗室(120m)、分子生物學實驗室(85m)、顯微互動實驗室(100m)、中心實驗室(392m)、中試車間實驗基地(221m)等。配備了大量的實驗儀器和教具,如:各種顯微鏡、人屍體標本、多媒體生物信號記錄分析系統、分光光度計、超淨工作檯、電泳儀、各種層析儀器、各種離心機、各種測定儀、雷諾實驗裝置、各種離心機、疑膠成像系統、PCR儀、發酵罐、板框過濾器、噴霧乾燥器、各種天平等等。
2006年11月 ,學院整體搬遷至旗山校區後,擁有了總面積達13000 M的2座科研實驗樓(理工樓10號樓和12號樓)和1座教學實驗樓(理工樓11號樓),極大地拓展了學院發展空間。現各類教學用實驗室有:微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工實驗室、人體解剖學實驗室、人體生理實驗室、細胞與遺傳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發育生物學實驗室、植物學實驗室、生化實驗室、動物學實驗室、普通生物學實驗室、植物生理學實驗室。
學院抓住機遇,加大科研平台的硬體建設,近幾年,各級部門共投入實驗室建設經費近2千萬元,進一步完善中心實驗室和生物學基礎實驗室儀器設備配備。學院在理工樓10號樓集中騰出3百多平方米的實驗室面積用於建設學院中心實驗室,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如:螢光定量PCR(40多萬元)、超速離心機(64萬元)、ACTA全自動層析工作檯(60萬元)、高效液相色譜儀(近40萬元)、高效氣相色譜儀(29萬元)、冷凍切片機(20多萬元)、螢光顯微鏡(26萬)等總價值342.4萬元的儀器設備。學院中心實驗室及動物飼育實驗室、動物行為實驗室、淨化室、組織培養室等全院共享實驗室的設施有效地服務於全體教師及研究生的教學、科研。
2006年12月,學院獲批立項福建省首批高等學校生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打破以往按二、三級學科獨立設定的分散實驗室,在功能層面上建設一個以生命科學本科生為主,同時面向全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包括化學與材料學院、地理科學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等院系相關專業)開放的、高度集成的生物學基礎開放實驗室。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了六大功能的實驗技術平台: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平台、生物化工實驗平台、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實驗平台、生物大分子實驗平台、細胞、遺傳和發育生物學實驗平台、巨觀生物學實驗平台。至此,學院已建成較高水平、開放式、高度共享、高效益的教學科研實驗室。
(三)動、植物標本館
福建師範大學動物標本館歷史悠久。原福建優級師範學堂設有博物專業時就開始收集動物標本。1940年,在鄭作新院士主持下,創建了福建協和大學動物標本室。在此基礎上,經過鄭作新院士、唐仲璋院士、丁漢波教授等著名的老一輩動物學家及幾代動物學教工艱辛培植下,逐步發展成現今的規模。該館收藏標本約5萬多號,近3千種,分別隸屬動物界20個門類。擁有華南虎、朱䴉等90多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珍貴種類,是國內高校中,尤其是高師系統中標本數量及種類最多的標本館之一。所收藏的標本是教學和科研的無價之寶,不僅為我院歷屆學生學習動物學提供寶貴資料,也為師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標本資料。鄭作新院士、唐仲璋院士、丁漢波教授、汪溥欽教授等許多動物學家曾以本館的標本為依託,先後出版10多本專著、幾百篇學術論文。國內許多重要的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都曾來借用或核對標本,國外和港、澳、台的許多同行亦曾慕名前來進行交流。1999年被福建省批准為第一批省科普教育基地。
福建師範大學植物標本館創建於1926年。它是由原福建省研究院植物標本室、原福建協和大學植物標本室、原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植物標本室合併而成。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己發展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中館藏標本數名列第六,全國高等師範院校中標本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植物標本室。植物標本室收集和保存了近二百種福建特有的植物標本,如福建柏、福建含笑、武夷山杜鵑和福建岩須等,以及產於福建的屬於國家一、二、三級重點保護的所有珍稀、瀕危植物標本。標本室按照恩格勒系統排列,共收藏154000多份維管束植物標本及部分苔蘚、藻類植物標本,是從事植物、農、林、牧、醫藥等行業的科技工作者進行形態、分類、系統、資源開發、區系、地理等領域研究的重要基地。為我國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國內外植物學專家的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標本資料。在標本室豐富館藏的基礎上,由我院林來官教授主編的《福建植物志》(600多萬字),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至1995年已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全部出版。該套專著是我省迄今為止在自然科學領域出版的專著中字數最多、最重要的專著之一。
2006年11月 ,學院整體搬遷至旗山校區後,福建師範大學動、植物標本館也一起搬遷至旗山校區,該館面積約1600多平方米。
(四)圖書資料建設
學校復辦後,我院的資料室和校圖書館生物分館也相應創建。截至1987年10月前,資料室共訂閱外文雜誌141種,種類之多在學校名列前茅。近幾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教師開始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但資料室仍起到輔助作用,以2002年為例,資料室全年共訂閱外文雜誌21種。
校圖書館生物分館藏有中文書刊4213本,外文書刊7171本,總計11384本。生物分館於2005年撤消,歸併總館。
(五)校園建設
生命科學學院整體搬遷之前,擁有獨立的校園。院內名木古樹繁多,綠草成茵,小徑通幽,環境十分優美。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園。學院建有生物樓(1953年建成,1009.50M)、新生物樓(1975年建成,1961.60 M)、學院樓(1994年建成,4690M)、標本樓(1980年建成,234.90 M)、發育生物學實驗樓(1987年建成,331.10M)、雙安樓(1992建成,480.7 M)、細胞工程樓(1986年建成,262.8 M)、發酵車間(1998年建成,990 M)、實驗魚池(1985年建成,300 M)、學生宿舍樓(1986年建成,972 M)、食堂(1984年建成,750 M)等設施。
2006年,學院整體搬遷到旗山校區後,行政辦公室設在新校區理工樓南面二樓,面積約605M。教學用實驗樓1座(理工樓11號樓)和科研用實驗樓2座(理工樓10號樓和12號樓),總面積達13000 M。種植和實驗動物養殖基地占地約5畝。學生住宿和校園綠化由學校統一管理。
八、社會服務
1972年學校復辦後,為貫徹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院堅持開展“開門辦學,開門搞科研”活動。1973年,在福州城門公社連坂大隊創辦農場,面積28畝; 1974年,在院內創辦小型養豬場;並與福建省軍區後勤部萬里農場、福州建新公社台嶼大隊水產養殖場、福建仙遊糖廠、福州亭江衛生院等單位聯合辦學,聯合搞科研,均取得可喜成果。其中池塘科學養魚創高產,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省科學大會成果獎,另有四項獲省科學大會成果獎。
1979年至今,學院曾經建立過經濟實體7個:福州晉光人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1984年)、福建師範大學生物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993年)、福州希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5年)、福州金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7年)、福州樂博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8年)、福州綠微康(深圳)生物工程研究院(2002年)、福建師範大學中遠威藥業研發中心(2002年)。此外,還建立產、學、研聯合體12個,為社會提供技術保障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