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地泥炭沉積記錄的近兩千年區域降水變化

福建山地泥炭沉積記錄的近兩千年區域降水變化

《福建山地泥炭沉積記錄的近兩千年區域降水變化》是依託福建師範大學,由朱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山地泥炭沉積記錄的近兩千年區域降水變化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朱芸
  • 依託單位:福建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過去兩千年以來的夏季風(降水)變化和驅動機制,是評估變暖背景下未來區域降水回響的重要參考。區域氣候變化是全球變化的組成部分,又受全球變化的影響,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福建位於典型季風區,是氣候變化研究的關鍵區域。然而,該區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相對缺乏,目前對該區過去兩千年的降水變化仍然沒有明確的認識。本項目擬選擇福建亞熱帶濕潤區的屏南、天寶岩等地的泥炭沉積為研究對象,利用AMS14C方法建立年代標尺,通過α-纖維素穩定同位素、泥炭腐殖化度等方法,提取區域降水的代用指標,重建區域乾濕(降水)變化歷史,尤其是辨析該區域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徵時期的水熱組合模式,探討福建區域降水變化與夏季風的耦合關係,從而為未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評估區域降水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氣候變化主要受東亞季風控制,是研究季風演化的關鍵區域之一。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然缺乏除器測資料之外具有區域代表性的長時間尺度的古氣候重建記錄,制約了區域的未來氣候預測以及中國亞熱帶地區古氣候序列的完整性。本項目基於福建山間盆地的泥炭沉積,通過對仙山、天寶岩、天湖山和廖天山等4個典型泥炭沉積盆地42個剖面或鑽孔的調查,利用46個地層AMS 14C年代的測定結果,900多個泥炭沉積樣品,400多組碳氮穩定同位素、色度、粒度和有機質含量等代用指標數據,在典型山間盆地泥炭沉積與年代序列、泥炭沉積序列氣候代用指標與古氣候重建、福建地區現代氣候特徵與氣候記錄的對比等三個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主要的研究進展包括:福建山間盆地泥炭沉積的發育和演化具有階段性規律,在軌道尺度呈現與全新世的季風演化相一致特徵;山間盆地泥炭沉積的碳同位素可以有效的指示區域降水的變化;區域重建結果顯示福建地區中世紀暖期(MWP)較為濕潤、小冰期(LIA)較為乾冷;在軌道尺度,福建地區的氣候主要受季風控制,在百年尺度,福建地區氣候對太陽輻射變化的回響更為顯著;此外,福建地區的泥炭沉積過程較為複雜,影響因素較多,其可靠的年代序列建立較為困難,通過對比提出泥炭沉積中樹葉、果實等植物殘體的定年結果更為可靠。基於本項目的實施,對福建山間盆地的泥炭沉積發育過程、泥炭沉積代用指標及其古氣候意義、福建地區全新世以來的古氣候格局等方面有了進一步深入認識,為福建地區增加了較為完整的剖面記錄6個,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