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小鰾鮈

福建小鰾鮈

福建小鰾鮈,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 (Nichols,1926),鯉科小鰾鮈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福建小鰾鮈
  • 拉丁學名: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 (Nichols,1926)
  • 二名法: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Cyprinidae
  • 亞科:鮈亞科 Gobioninae
  • :小鰾鮈屬 Microphysogobio
  • :福建小鰾鮈 M. fukiensis
  • 分布區域:珠江、閩江、錢塘江、曹娥江、長江等水系
概述,識別特徵,生 境,地理分布,

概述

編號:
6133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亞科:
鮈亞科
拉丁亞科:
Gobioninae
中文屬名:
小鰾鮈屬
拉丁屬名:
Microphysogobio
拉丁種名:
fukiensis
定名人:
(Nichols)
年代:
1926
中文名:
福建小鰾鮈
ogenus:
Pseudogobio
原始文獻:
Am. Mus. Novit., (224):5. 1926.
模式產地:
福建
類型:
6
國內分布:
除珠江水系的西江外, 都有分布, 浙閩水系的閩江, 錢塘江, 曹娥江等及長江均有分布
特有:
y
資料來源:
珠江魚類志:144-145.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521. 廣西淡水魚類志:128.
種 學 名: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2—13;腹鰭i—7。線鱗35六37;背鰭前鱗9—10;圍尾柄鱗12。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5。下咽齒l行,5—5。脊椎骨4十33。體長為體高的4.5—5.5倍,為頭長的4.0一4.8倍,為尾柄長的5.8—7.2倍,為尾柄高的9.1—11.5倍。頭長為吻長的2.7—3.4倍,為眼徑的3.2一4.0倍,為眼間距的3.3—4.8倍,為尾柄長的1.2—1.8倍,為尾柄高的2.0一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體長,稍側扁,背部在背鰭起點處稍隆起,胸、腹部稍圓。頭背面較平,頭長大於體高。吻部較鈍,鼻孔前方處凹陷。口下仿,深弧形。唇厚,較發達,上唇中間部分乳突近圓形,成單行排列,正中2個稍大,近口角處乳突小,排成多行;下唇3葉,中葉較小,為l對卵圓形肉質突,其上乳突不顯,兩側葉發達,具有多數顯著的乳突,口角處與上唇相連。上頜邊緣角質。口角具須1對,長略小於眼徑。眼稍大,側上位,眼間平坦,間距稍小於眼徑。體被圓鱗,胸鰭基部之前裸露。側線完全,平直。背鰭無硬刺,外緣微凹,起點距吻端較自基部後端至尾鰭基的距離為大或相等。背、腹鰭最後一根分枝鰭條末端相對。胸鰭較長,末端尖,至腹鰭起點僅相差1個鱗片的距離。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三、四根分枝鰭條相對。肛門近腹鰭基,約位於腹鰭基與鰭起點間的前1/3一l/4處。臀鰭稍短,外緣平截,起點距尾鰭基部較至腹鰭基為近。尾鰭分叉較深,兩葉末端尖,幾等長。下咽齒纖細,側扁,末端尖而鈞曲。鰓耙不發達,僅鰓弓彎曲處有數枚短錐形突起,余為小瘤狀突。腸稍粗,長度為體長的1.0—1.2倍。鰾小,2室,的室為橫置扁圓形,外包細質膜囊;後室極小,呈指狀小突,長小於眼徑,露於囊外。頭長為鰾全長的2.2—3.0倍。腹膜灰白色。體背青灰色,腹部灰白,橫跨背部有5—6個較大的黑斑,背鰭基後的3個較顯著。 體側沿中軸有不太明顯的銀灰色縱紋,上有7—10個黑斑。背、尾鰭具多數黑色小斑,常排列成條。胸鰭上也有黑點,腹、臀鰭灰白。
福建小鰾鮈
福建小鰾鮈

生 境

小型魚類。常生活於水底層。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地理分布

分布於珠江、閩江、錢塘江、曹娥江、長江等水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