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一般指本詞條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即南靖土樓景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梅林鎮,約3.03平方千米。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福建土樓田螺坑景區(田螺坑村)、福建土樓雲水謠景區(雲水謠村)和福建土樓河坑土樓民俗文化景區,三個旅遊景區風景秀麗,各具特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集文化、歷史、民俗為一體。

2011年,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被原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
  •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梅林鎮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AAAAA級
  • 占地面積:約 3.03 km
  • 著名景點:田螺坑景區、雲水謠景區、河坑土樓文化村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主要景點,歷史文化,土樓文化,客家文化,非遺,價值意義,榮譽稱號,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唐垂拱二年(686年),唐朝大臣陳元光請旨建置漳州後,南靖第一次有了行政記載。人們逐漸由沿海向溪流上游遷徙,特別是向博平嶺一帶擴展。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的穩定,
到了明代,“海絲”貿易蓬勃興盛,南靖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博平嶺一帶廣袤的深山叢林地區,人居群體已形成規模,但因離南靖行政中心較遠,加之地勢險要,流竄土匪與野獸經常出沒,一姓或幾姓的族人只得聚族而居,修築圓樓型堡壘用以抵禦匪獸,形成了土樓居住方式的雛形。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
直到清朝康乾年間,南靖土樓建造迎來了黃金時代,大量土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間,是南靖土樓營造的又一高峰,極簡的圓樓形態延續了當地的建造方式,適合當時集體所有制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此時,強大的防禦體系已不是建造土樓的必然需求。
2012年,南靖縣先後投入3000萬元人民幣,修繕9座百年以上的遺產本體土樓,為20座遺產本體土樓安裝避雷針,並採取了拓寬改造景區道路,建設無障礙通道,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引導居民參與景區保護和管理等措施。
2012年11月,南靖縣政府與其他單位簽約,合作開發南靖土樓景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梅林鎮

氣候特點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處於南靖縣西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5—19℃,年降雨量1500—1600毫米,年日照1500小時。景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舒適宜人。

主要景點

  • 綜述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由田螺坑片區、雲水謠片區和河坑土樓民俗文化村片區等三大片區組成,面積約3.03平方千米。
  • 田螺坑片區
綜述
田螺坑片區景點包含:福建土樓標誌性建築“田螺坑土樓群”、東歪西斜“裕昌樓”、太極水鄉“塔下村”“張氏家廟德遠堂”等景點。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等20座土樓為世界文化遺產。德遠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上版村,是福建土樓中最美的形體組合,是福建土樓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福建土樓的名片,俗稱“四菜一湯”。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客家土樓群的典範,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一座橢圓樓組成,分別是步雲樓、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文昌樓,方樓步雲樓居中其餘4座環繞周圍。其座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崬山坡上,於元末明初開始興建,至20世紀60年代建成,建樓時間前後跨越了600多年。田螺坑土樓群依照《考工記圖》中的“明堂五室”進行規劃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的一方三圓一橢圓的土樓群,是獨具特色的建築形體組成的經典之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景觀村落。住戶均為黃氏族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步雲樓
步雲樓,位於田螺坑土樓群的中間,為方形土樓,系黃氏第十二世黃啟麟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所建,取平步青雲之意。步雲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建築面積1393平方米。樓高三層(11.93米),內通廊式,每層26間,共78間,設對開4部樓梯,1個大門,樓頂層有4個射擊口,底牆厚1.15米。此樓前低後高,保留地勢,托山而起,從門廳到後廳有三層台階,步步高升。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步雲樓
和昌樓
和昌樓,位於步雲樓東側的圓形土樓,始建於元末明初(約1354年),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1268平方米,建築面積1658平方米,高3層(12.3米),內通廊式,每層22間,共66間,設兩部樓梯,1個大門,樓頂層有4個射擊口,底牆厚1.2米,內院以鵝卵石鋪地,有1口水井。底層不開窗,是通例。這幢原來建的是方形,20世紀30年代被土匪燒毀。1953年在原址上重建時改為圓樓。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和昌樓
振昌樓
振昌樓,位於步雲樓西側的圓形土樓,“振昌”意為“振興昌盛”。由黃氏族人合資建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976平方米,建築面積1232平方米。高3層(11.53米),直徑33米,內通廊式,每層26間,共78間,設有兩部樓梯,1個大門。底牆厚1.2米,內院以鵝卵石鋪地。中廳與大門不在同一直線上,而是偏左,反映著一種“富不露白”的風水文化。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振昌樓
瑞雲樓
瑞雲樓,位於步雲樓東南側的圓形土樓,由黃氏族人合資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瑞雲”指牡丹,吉祥富貴之意。坐落在五座樓的內隅,有藏風聚氣之功,體現了含蓄吉順的樸素觀念。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建築面積1176平方米。高3層(11.2米),直徑35米,內通廊式,每層26間,共78間,設兩部樓梯,1個大門,底牆厚1.2米,內院以鵝卵石鋪地,有1口水井。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瑞雲樓
文昌樓
文昌樓,位於步雲樓西南側的橢圓形土樓,由黃氏族人於1966年合資共同建造。取“文運昌盛”之意,“文昌”也是寓指“文昌帝君”,主管人間祿籍的民間神靈。文昌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1288平方米,建築面積2210平方米。樓長徑45.7米,短徑34.5米。高3層(11.8米),內通廊式,每層32間,共96間,設兩部樓梯,1個大門。樓外牆頂層有3個瞭望台,4個射擊口,底層樓厚1.2米。內院用亂毛石鋪地,設1口水井。門板用厚杉木鐵皮製作,土牆有1米多厚,皆能抵擋槍彈;兩扇大門厚10厘米,門閂鑲嵌於數米長牆體內,特殊精巧的構造使它無法從外面開門,防匪防盜一絕。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文昌樓
塔下村
塔下村,位於南靖縣書洋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景觀村落“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素有“靈秀水鄉,夢幻家園”的美名。古村落地形為“一水依兩岸”的狹長地帶,一條長約1千米的山溪從峽谷中蜿蜒穿過,水色清明澄碧,溪流上有11座風格各異的石拱橋,沿溪兩岸有42座土樓,一座座土樓在青山秀水環抱下,儼然一幅幅超凡脫俗的明清山水畫,因此,塔下也獲得了“閩南周莊”的美譽。塔下村張氏家廟德遠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古代姓氏祠堂之一,堂前立著24支石龍旗桿。
塔下村為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構築於“兩山夾水、鐵扇關門”山川形勝中的太極狀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圍繞“廳堂-院落”兩級中心進行群體組合的土樓依山面水擇台而築,是客家血緣倫理關係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見證,也是研究福建土樓歷史演變和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建造技術的較好實例。村中以德遠堂、石龍旗等為代表的歷史遺存和以“春祭”“作大福”為代表的傳統習俗,烙記了客家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固守與承襲,為研究中原文化嬗變和漢族南遷史提供了豐富的佐證素材。保護好塔下歷史文化名村,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延續地方歷史文脈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塔下村
德遠堂
德遠堂,系張氏祠堂,又稱“張氏家廟”。明宣德元年(1426年),張姓入閩始祖的後人到塔下肇基。明末清初,塔下張姓族人建造了“張氏家廟”德遠堂。這座家廟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築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遠堂坐西北朝東南,建築面積為400平方米。主堂前石坪上聳立24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桿,是全國村級家廟中石龍旗桿最多的一處。旗桿尖端上文官雕筆鋒,武官雕坐獅,是功成名就、地位榮耀的象徵。德遠堂的風水建築布局將閩南建築特色發揮到極致。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塔下村德遠堂
裕昌樓
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鎮,始建於元至大元年(1308年),是福建土樓現存最古老的土樓。裕昌樓是早期股份制的產物,由劉、羅、張、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資建造,共有五層18.2米,房室270間。全樓有五部樓梯,分為五大卦,底層廚房內設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樓中水井最多的土樓。樓內天井中心建有單層的圓形祖堂,堂前用卵石鋪成的一個陰陽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樓最大的特點是柱子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度為15度,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七百年多年風雨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成為古民居建築的活標本。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裕昌樓
綜述
雲水謠片區,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片區內有璞山村、官洋村、坎下村,景點包含:“雲水謠古鎮”、建在沼澤地上的奇樓“和貴樓”、最精美的雙環圓土樓“懷遠樓”“千年古榕樹群”“古道”“古街”“情人橋”“古戲台”“斷壁殘垣火燒樓”“溁洄樓”“廣居樓”等。其中懷遠樓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雲水謠古鎮
雲水謠古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靈山碧水。南靖縣長教風景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和貴樓、懷遠樓、省內最高最大最為集中的千年古榕樹群、一條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邊有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組成榕樹群,其中一棵老榕樹樹冠覆蓋面積1933平方米,樹丫長達30多米,樹幹底端要10多個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福建省已發現的最大榕樹。榕樹下一條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鵝卵石古道伸向遠方,據考證是長汀府(龍巖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經之路。古道旁,有一排兩層老式磚木結構房屋,那就是長教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街市。這些老商鋪大多還保留著木板代牆的特點。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布的一座座土樓。這些從元朝中期就開始建造的土樓,保存完好的就有53座。這些土樓姿態萬千,除了有建在沼澤地上堪稱“天下第一奇”的和貴樓,及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完好的雙環圓土樓――懷遠樓外,還有吊腳樓、竹竿樓、府第式土樓等,土樓風景別具一格。雲水謠古鎮獨有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資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電影導演、製作人到此取景拍片。1997年至今,已有《尋找遠方的家》、《滄海百年》等8部電影、電視劇、MTV在這裡拍攝取景。2005年底,由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名譽主席張克輝以自己和幾位台胞的生活閱歷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尋找》改編的電影《雲水謠》也曾在此拍攝。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雲水謠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寓意“以和為貴”,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通廊式土木結構。和貴樓運用懸浮原理,以松木為樁基、筏基,在3000平方米的沼澤地上建起的最高方形土樓,宛若陸上的“諾亞方舟”。土樓牆體高厚比在二百多年前就達到13:1,具有突出的建築成就和極高的建築技術研究價值。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和貴樓
懷遠樓
懷遠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建於清末年間(1905-1909年),是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有土樓中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土樓。採用成熟的“傾壁造”技術營建的鼓形土樓,是中原版築技術經過幾千年積累提高的結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樓內楹聯抱柱、雕樑畫棟詮釋了“忠孝為本、耕讀傳家”的思想,是閩南建築風格與中國儒家文化完美結合的傑出典範;是中國近代重要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懷遠樓
綜述
河坑土樓民俗文化村片區,分布著福建土樓中最密集的土樓群,7座明清時期建造的方形土樓和7座近代建造的圓形土樓構成兩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觀。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以“法天象地”作為規劃布局理念,方圓土樓一次規劃分批建設,在不足1平方千米範圍內集中排布13座大型土樓,由6座方形: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和6座圓形: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及1座五角形南薰樓組成,是福建土樓中最密集的土樓群落。從最早的朝水樓(1549—1553)到最晚的永慶樓(1967—1972)的落成,建造時間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樓形成發展的歷史沿革,可謂“老中青”三代土樓聚居。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構成兩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觀。2008年1月,河坑村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7月,河坑土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南靖)旅遊景區(福建土樓(南靖)旅遊區)
河坑土樓群

歷史文化

土樓文化

南靖地處閩西南山區交界,土樓融合了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成了客家山歌、歌仔戲、提線木偶、土樓營造技藝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文化底蘊深厚。

客家文化

南靖土樓作為典型的客家建築,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客家文化還集中體現在“耕讀傳家”思想和楹聯文化上。在南靖的一些大型客家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樑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裕昌樓”“裕後光前唯忠唯孝,昌耀門庭克勤克儉”“勤和樓”“勤與儉治家上策,和而忍處世良規”,教導後人要忠孝為本,勤儉持家,奮發進取,與人為善。這些印記無不閃耀著中華文明勤儉友愛、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非遺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流傳於福建省龍巖市、南靖縣、華安縣等地的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土樓營建技藝採用了山區的地勢和當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築材料,非常節約、異常堅固、防禦性強,又富美感。福建土樓在傳承和創新傳統生土建築工藝的同時,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傳統的見證。古老的夯土牆技術,是中原夯土板築技術經過幾千年積累提高的技術結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實物,堪稱建築一絕。
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
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流傳於福建省漳州市田螺坑一帶的傳統音樂,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靖隨著客家人的到來和土樓的建造,田螺坑客家山歌也就流傳了下來,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成為了南靖土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田螺坑客家山歌內容豐富,以情歌為主,約占80%。此外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儀式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 其藝術特點:一是歌詞結構嚴謹;二是押韻嚴格;三是歌詞形象化;四是客家口語化;五是修辭手法多樣化。歌詞常用賦、比、興文體,重章疊句,尤以雙關見長。它的文學形式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礎上發展的長短句敘事山歌。
田螺坑客家山歌是南靖土樓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田螺坑人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業已成為土樓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中國音樂史中,民歌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從民歌演化而成的田螺坑客家山歌,已發展成為中國民歌中的重要一支,一直是客家音樂的圖騰,是客家人對於生活經驗、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更是客家族群凝聚族群意識的一個觸媒。

價值意義

南靖土樓分布的深山叢林,多是客家人民聚族而居的地區。歷史上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中原漢民族逐漸南下,其中一部分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土著居民發生融合,最終形成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南靖土樓作為典型的客家建築,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南靖土樓,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承載的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結晶,也傳承著勤廉的客家文化。

榮譽稱號

2008年7月,南靖“兩群兩樓”(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共20座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1年7月11日,福建省氣象學會、福建省旅遊協會對甄選2021年“清新福建·氣候福地”首批名單進行公示,南靖土樓景區位列其中。

旅遊信息

交通
1、自駕游:
(1)廈門—瀋海高速(海滄)—廈蓉高速—福詔高速—X562—X566—田螺坑土樓群景區(全程約3小時)。
(2)漳州出發—廈蓉高速—福詔高速—南靖出口下高速—南靖縣城,走環城路,在第一和第二個紅綠燈路口都要右拐—南坑—船場—書洋甘芳隧道,過了隧道後直行,行駛約3KM—南靖土樓服務中心。
2、火車/動車:坐火車/動車至南靖火車站,然後在車站外換旅遊巴士前往土樓景區,約1小時發一班,20元/人。或去南靖汽車站轉乘土樓專線前往,20元/人。南靖火車站地址:山城鎮雁塔村近319國道。
3、長途汽車:在廈門湖濱南長途汽車站乘坐大巴車,票價55元,車程約3.5個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