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四五千年前我國就已經用夯土方法修築城牆。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福建土樓民居的夯土牆正是源於中原地區。令人驚奇的是福建的客家人和閩南人在土樓的建造中把夯土技術提高到無與倫比的水平,創造了夯土建築的奇蹟。難怪日本琉球大學的福島駿介先生會把土樓稱為“利用特殊的材料和絕妙的方法建起的大夏”。這個材料到底“特殊”在哪裡?這個方法到底“絕妙”在何處?迷是很多人都十分興趣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土樓古老獨特的建造技術
建造工序
建造土樓之前,必先請風水先生來選址定位。福建土樓分布的地區多是山巒疊嶂的山區,如何選擇理想的居住環境至關重要,也因此土樓所在地區風水術極其盛行。中國傳統的風水術雖然不免夾雜迷信的色彩,但仔細分析仍可發現它具有科學的一面:它注重有效地利用自然環境,使村落、住居與環境相協調。它反映了中國早期樸素的環境觀,是古代人對居住環境要求的理論總結,認為山水是有靈氣的,地靈才能人傑。因此在福建土樓的建造中,風水先生實際上起著類似如今規劃師的作用。
風水先生在選址時通常首先要看“來龍”,即土樓背後靠山,山後又有山嶺護衛。風水說把山脈走勢稱為“龍”,山上草木茂盛,山勢蜿蜒起伏如行龍才有生氣。其次必須判明“水路”,尋找地勢較高、開闊開坦、乾燥適合建樓的地方,而不能把樓建在山窩中。“窩”的地方潮濕,陰氣重,蟲子多,細菌多,定居“窩”地,人易生病,人丁不會旺,俗稱“窩煞”。再就是看“來水”,即水源、河川的走向。入水口可以多支流匯聚,象徵財源廣進。風水講究土樓“門要對水,座要對龍”,若溪水筆直地對著房子流來,稱“溪煞”,即風會沿溪直衝房門,這是不利的,要將大門轉個角度。這實際上關係到土樓所在基地的小氣候。此外還要看“水口”,水口是一方眾水的總出處,出水口忌多頭,象徵財不會漏走。風水說認為水口是村落的門戶,關係著村落的安危盛衰。樓基選擇要“以口定向”,即土樓大門位置應與水流很好地配合,最後看“分金”,即使用羅盤確定樓的方位,就是依據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選擇土樓方位。因此,土樓多建在山腳溪邊,理想的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後面山峰峙立,左右山丘輔弼,前面水流蜿蜒,對面案朝屏障。樓後有山嶺阻隔,可以擋住冬天北來的寒風,在向陽坡上建樓才能獲得最好的日照。山上綠樹成蔭,植被豐盛,能保持水土。門前流水潺潺,汲水便捷,排水通暢,,又可迎接夏日南來的涼風。山水環抱、地勢平坦且寬廣的緩坡地,這是最適於建樓的福地。良好的生態格局與優美的景觀效果,形成土樓與山水最佳的配合關係,以求土樓之家人文興盛,幸福安樂。
若在村落中建樓,在有限的空間中選址也要儘可能避免不潔淨、不吉利或可能觸犯神靈的基址。同時還要考慮與四鄰的關係,不能傷及鄰家的好風水。只有和睦、和諧,才能達到平安、興旺的目的。
選址之後就要具體定位。以圓樓為例,我們初想起來以為關鍵是確定圓心,其實不然,風水先生首先要定的是正門的平面位置,也就是門檻的中點。隨後用羅盤定出樓的中軸線,即門檻中點與大廳後牆中點的連線。並在軸線的端頭立“楊公先師”木樁,即定位的木樁,這樣土樓的位置就確定下來了。
這個“楊公先師”木樁,既是中軸線定位的標記,同時又是木匠先師的泥水匠先師的神位。有的地區用竹片代替木樁,上書“魯班仙師荷葉仙師神位”,並在頂端插金紙做成的“金花”,結上紅布條。同時舉行開光儀式,殺雞敬神,以保佑土樓施工過程的平安與順利。在施工的過程中每天都要燒香,直到完工謝神。
2、開地基
若建造圓樓,根據基地大小和財力物力的可能、所需房間的多少,確定圓樓的規模、層數、間數和半徑。再從門檻出發沿中軸線就不難找到圓心。用繩子繞圓心畫圓並劃分開間,這樣圓樓內牆外牆的軸線均可確定了。隨之依據基礎的寬度畫好基槽的灰線,這就是“放線”。
3、打石腳
基槽開挖之後接著墊牆基、砌牆腳,當地稱為“打石腳”。墊牆基之前,要在中軸線的後端,大廳後腳的基槽中擺放五塊卵石代表“金木水火土”,稱“五星石”,其擺放的次序也有講究,“土”居中,“木”、“水”、在左,“金”、“火”在右,曰金不怕火,水木相容,土生木、木生金。並將公雞血滴在“五星石”上,叫做“刮紅制剎”。隨之樓主發紅包、放鞭炮後才可以開始墊牆基。牆基用大塊卵石壘砌,卵石必須大面朝下,並用小卵石填塞縫隙。牆基砌平室外地坪後,開始砌牆腳。
牆腳用河卵石或塊石乾砌,內外兩面用泥灰勾縫。考察現存的土樓可以發現,明代早期的土樓通常不砌石牆腳,台基面以上即為夯土牆,後來才出現土牆外皮貼一層小卵石的牆腳,起到防水作用。只是清代以後的土樓才砌石牆腳,可見其不斷總結經驗逐步發展的過程。各地區土樓的牆腳高度不一,通常高0.6-1米。有洪水的地區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以避免洪水浸泡土牆發生坍塌。
乾砌卵石牆腳也很有講究:卵石大面要朝下靠穩,並使砌築面保持向牆中傾斜,這樣才能確保牆腳的穩定。同時砌築時卵石塊要大頭朝內小頭朝外相互卡住,當地稱“勾石”,這樣才能保證牆腳砌好後,不容易被敵人從牆外撬開。這種乾砌的方法實際上比座漿砌築還要牢固,因為乾砌石腳不怕水,靠泥漿砌築的石腳則經不起水泡。同時乾砌還能防止毛細管作用,使地下水不至於沿牆腳向上滲透,起到牆身防潮的作用。
在龍巖市的適中鎮,由於地勢較高,沒有洪水的威脅,因此樓腳均用三合土夯築,上部牆體才改用生土夯築。
閩南沿海盛產花崗石,所以沿海的土樓常用條石砌牆,有的甚至高一層樓的外牆全部用條石砌築。
4、行牆
牆腳砌好後,接著支模板夯築土牆,俗稱“行牆”。行牆前夜要吃動工酒,開始行牆時還要放高升爆竹鞭炮。夯土牆的模板,客家人稱為“牆枋”,閩南人稱為“牆篩”。模板高約40厘米,長1.5-2米,用5-7厘米厚的杉木板製成。一副模板築成的一段土牆俗稱一“版”。模板一端支在“牆釘”上,用“牆卡”牢牢地夾在已經夯好的土牆上,另一端由機擱在牆上的“牆針”支撐。模板端頭的擋板下開兩個小缺口,使竹片牆筋(俗稱“拖骨”或“長筋”)能伸出來,使每一“版”土牆之間有很好的拉結。擋板上掛一鉛垂,用以檢查模板放置的垂直度。
“牆卡”的構造很簡單,兩肢呈弧形彎曲的方木(俗稱“狗臂”),中間連一橫木(俗稱:“狗頸”),用竹梢固定成“H”型,上臂較長縣張開如鉗子,在其中卡下撐棍,模板就被牢牢夾住。夯完之後只要用木槌把撐棍向上拷起,則“牆卡”鬆脫,提起側板中間的麻繩拉手,整個模板就可以搬動前移。
圓形土樓的“牆枋”仍為直線型,由於圓樓直徑很大,“牆仿”長度很短,每層先夯築成折線型,外牆皮很容易修整成圓形。
夯土的工具主要是“舂杵”,它用質地堅硬的木材加工而成,長約1.6米,兩頭為長方錐形,端部裝鐵頭,中段收縮成圓棍,便於雙手握住夯築。另備硬木製成的“拍板”,用以拍實夯好的土牆側面,以提高土牆表面的耐水性。另有木製“補板”,是填補牆面小孔洞及修整牆面的工具。還用“牆鏟”即帶長柄的小鐵鏟來削去土牆側面鼓出的不平整部分。
一“版”土牆通常分四層或五層夯築,稱“四伏土”或“五伏土”,每兩伏土之間還夾有杉木枝或短竹筋作為“牆筋”,以加強土牆的整體性。大型的土樓內外牆夯築一“版”的高度有時甚至要花半個月時間。同時上下層還必須交錯夯築,不能出現通縫。每一層的頭一“版”,端部要留斜踏步,以便交圈時搭接成整體。方樓的丁字牆或轉角處上下枋要層層錯開,內外牆還要同是夯築。這些都確保了土樓牆身的整體性。
土樓外牆上的木門窗,在夯築時都要預埋木過梁,完工時窗洞只是先挖小洞供通風采光,待牆體乾透後才挖開到要求的尺寸,並安裝窗框。一些不馬上使用房間暫時不挖洞。所以不少土樓先後打開的窗洞大大小小,並非整齊劃一,顯得格外活潑自由。
5、獻架
每夯好一層樓高的土牆,要在牆頂上挖好擱置樓層木龍骨的凹槽,然後由木工豎木柱架木樑,這一道工序稱為“獻架”。第一層豎柱要擇良時吉時,二層以上就不必了。豎柱從大廳開始,還要貼對聯、放鞭炮、做糯米點心,意在保證柱子豎立牢固。土樓的夯土牆作為承重牆,所以樓層木樓板的外側支撐在土牆上,內側則由木柱支承。通常的做法是內圈木柱之間架橫樑。每一開間橫樑上支數根龍骨(當地稱為“棚盛”),龍骨的另一端直接支在外圍土牆上,龍骨上再鋪木樓板(當地稱為“棚”),並用竹釘固定(不用鐵釘,因為鐵釘易鏽蝕),竹釘事先用熱砂子炒過,更為乾燥耐久。龍骨支撐在土牆的一端要適當抬高,這樣夯土牆乾透收縮之後正好保持樓板面的水平。由於各地土質不同,土牆收縮的多少也不同,小的二三厘米,大的可達七八厘米,因此必須根據經驗來掌握龍骨抬高的尺寸。
至於單元式土樓,各單元之間的隔牆為夯土牆,龍骨兩端均支撐在夯土牆上,龍骨上再鋪設木樓板。
6、出水
大型的土樓通常一年只能建一層樓,三四層樓的土樓通常要建三四年。夯好頂層牆體後開始蓋瓦頂,這一道工序當地稱“出水”。頂層夯土牆完工要放鞭炮,同一天要把中樑上好,即為“完工”。這時樓主要辦“完工酒”煮紅湯圓,宴請木匠以及幫工的親朋好友,一是共賀完工,二是表示謝意。屋頂的木構架為穿斗式,其大木結構比較簡單,與其他地區傳統民居的做法大致相同。上屋頂的大梁(脊檁),則是最神聖的時刻,同樣要請風水先生選定日子和時辰,舉行“上紅儀式”。由木匠在大樑上畫八卦並開光、點紅,在大梁正中對稱地掛上兩小包五穀和兩小包釘子,祈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上紅儀式”結束才上大梁。上完梁又得放鞭炮、宴請。隨後在架上擱檁(當地稱為“桁”),檁上再釘望板(當地稱為“桷枋”),每一開間在屋內可以望見的“桷枋”的片數,要合“天、地、人、富、貴、貧”這個順序,最後一片,要釘“天”釘“地”不釘“人”,釘“富”釘“貴”不釘“貧”,反映了樓主祈福求富的心態。“桷枋”釘完即可上瓦,瓦頂上還壓磚塊以防大風掀瓦。
土樓瓦屋面的坡度通常為4.5∶10(45%)或5∶10(50%),當地稱“4.5度”或“5度”。在瓦屋面中這是比較陡的坡度,一是利於排水,二是使巨大的屋頂與高大的土牆取得良好的比例關係。土樓兩坡頂的出檐很大,且內側與外側的出檐並不相等,通常外側出檐較大,甚至長達3米多,顯然是為了保護土牆免受雨水沖刷。
屋頂完工,土樓的主體結構才算全部完成。這時主人又要預備“出水酒”宴請工匠,答謝楊公仙師,並焚燒楊公符,送神靈歸天。
7、內外裝修
土樓封頂之後內外裝修工作大致又要用一年的時間。內裝修包括鋪樓板、裝門窗隔扇、安走廊欄桿、架樓梯、裝飾祖堂等等。外裝修包括開窗洞,粉刷窗框線,安木窗、大門、裝飾入口,制樓匾、門聯,修台基、石階等等。通常建一座大土樓要花四五年時間,規模再大的甚至要十幾年。
完工之後照例要請客,選好日子好時辰搬進新居。客家人遷新居,各地還有各自的規矩。有的要請風水先生或道士做“出煞”儀式,以趕煞驅邪。搬新家時,先把主要家具就位,留一些小件,待儀式後,好時辰一到全家要按年齡大小排隊,長輩在前晚輩隨後,每人手中都要拿著東西,例如油燈、火把或是小件用品,邊走邊放鞭炮邊說吉祥話語,相互祝賀,熱熱鬧鬧搬進新居。
施工技術
以南靖縣典型土樓為例:圓樓懷遠樓,其外牆總高12.28米,底層牆壁厚1.3米;方樓和貴樓外牆總高13米,底層牆厚1.3米;高厚比達到10:1。若按宋《營造法式》的規定建造土樓,則底層牆厚要做到4.1-4.3米。福建土樓比宋時做法足足減薄了近3米,更不用說在永定縣一些五鳳樓中高四五層的主樓,其內外牆厚度不過50至60厘米。可見在明末清初,福建的夯土技術已經達到了巔峰。
福建古代工匠在土樓建造中從地基處理、夯土牆用料、牆身構造以及夯築方法諸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正因為如此,福建土樓的夯土牆才能做到這樣薄而又能達到堅固和抗震的要求。
首先是夯土牆的用料。土牆以土為材料,土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土牆的堅固性。福建土樓所在的地區山多土多,建樓均可就地取材。一般選用黏性較好含砂質較多的黃土,如果黏性不夠,還要摻上“田岬泥”(又稱“田底泥”,即水田下層未曾耕作過的黏土)。一般淨黃土乾燥後收縮較大,夯成土牆易開裂,含砂質則可降低縮水率以減少土牆開裂,有的摻合舊牆的泥土(老牆泥)也可以減少土牆開裂。摻黏土是為了增加黏性,保證牆體的整體性與足夠的強度。由於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萬別,因此黃土、黏土及老牆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經驗確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與摻合的田底泥等反覆翻鋤,敲碎調勻,而且翻鋤得越仔細、堆放的時間越長越好。這實際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質通過發酵流失(俗稱“熟化”),這樣的泥土版築成的土牆強度高且不易開裂。
閩南沿海土樓夯土的用料更為講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黃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築,有的土中還摻入紅糖和秫米漿,以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這樣的土夯成的土牆鐵釘都難以釘入,經數百年風雨仍完好無損。此外,夯築時對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證土牆質量的關鍵。含水量太少,土質黏性差,夯築的土牆質地鬆散,顯然不結實;含水量過多,土牆無法夯實,水分蒸發後牆體容易收縮開裂。通常施工中依經驗掌握,熟土捏緊能成團,拋下即散開就認為水分合適。
其次是牆身的構造處理。牆腳用卵石乾砌以防洪水浸泡。牆厚從底層往上逐漸減薄,外皮略有收分,內皮分層退台遞收,一般每層減薄3至5寸(約10-17厘米),這樣在結構上更加穩定,又減輕了牆身的自重。為增加牆身的整體性,土牆內還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設定“牆骨”。通常的做法是將毛竹劈成一寸多寬(約3-4厘米)的長竹片,作為竹筋夾在夯土牆之中,牆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約10-13厘米)放一層竹筋,其水平間距約6至7寸(約20-24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牆骨的。兩枋之間配長的竹筋拉結,客家人稱之為“拖骨”,即在模板底伸出,比模板長一二尺(約33-66厘米)。由於夯築中上下枋之間在各層均錯開以避免通縫,所以加上牆骨、拖骨的拉結使牆的整體性大大增強。
在方形土樓中,外牆的轉角處還要特別布筋加固,即用較粗的杉木或長木板交叉固定成“L”型(當地稱“勾股”),埋入牆中,通常每三“版”土牆放一組“勾股”拉結,以增強牆角的整體性。
閩西的客家人在夯土牆施工中,有一套科學的夯築方法,當地稱為“舂法”,其操作要分三階段完成:首先是沿牆的厚度與長度兩個方向間隔2至3寸(約6.6-10厘米)舂一個洞,每個洞要連舂兩下,客家人稱為“重杵”;然後在每四個洞之間再舂一下,客家人稱為“層杵”,最後才舂其餘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確保舂得密實,如果無規則地亂舂,黏土擠來擠去,厚度這么大的土牆就很難夯得均勻,夯得結實。夯好之後還要用尖頭鋼釺插入土牆,通常憑經驗以鋼釺插入的深度來判斷土牆夯築的密實度,這種嚴格的檢測手段也是確保土牆質量的重要環節。
此外,福建土樓土牆的夯築是分階段有序地進行的。土樓每層的層高約3.6米,通常分兩個階段夯築:第一階段夯築八版,每版高40厘米,然後停一兩個月,第二階段待牆體乾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隨之在土牆上挖好擱置樓板龍骨的凹槽,槽的深度隨龍骨的大小有所變化,以保證樓面的水平。擱好龍骨後,不等牆體乾燥即可重複以上兩階段夯築法,夯築第二層樓的八版,如此直到頂層。這樣分階段夯築,不僅便於挖槽,使擱置樓板龍骨時牆體有足夠的強度,而且又能配合農家耕作季節,分階段地農新生空隙施工。
因為土牆高度大,又有相當的厚度,由於自重和上部荷載的作用,以及本身乾燥過程的收縮,整個牆體在施工過程中變形是比較大的,因此如何保證牆體變形之後仍能保持垂直,這是夯土牆施工的一大難點,除了施工中不斷檢測之外,客家人還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保持土牆垂直的經驗。由於日曬和風吹的作用,土牆的兩個面乾燥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向陽面即先乾的一面較硬,後乾的一面相對較軟,在巨大的自重壓力作用下,後乾的一面壓縮變形較大,因此土牆會倒向後乾的一側,民間把這種現象形象地稱為“太陽會推牆”。因此他們在夯築土牆時,依照常年積累的施工經驗,有意識地使土牆微微倒向朝陽的一側,這樣,待土牆築好之後會自動調整為垂直。有時剛建好的土樓還很難對夯牆質量下結論,要待一二年後,土牆乾透了若還能保持垂直、穩定才算高質量。這些夯土施工經驗直到今天還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除了夯土牆身質量之外,土牆的基礎處理更是至關重要。通常用大卵石來砌築基礎。若在土質不理想的地方建樓,比如在淤泥地、稻田等軟土地基上建造,在如今也是一個難題。土樓高四五層,牆又厚、自重又大,只有保證整座樓的牆很均勻地沉降,才不致於造成牆體開裂或倒塌,客家人在實踐中摸出一套用松木墊牆基的方法。
俗話說:“陸上千年杉,水下萬年松。”意思是杉木放在通風處可千年不腐,松木浸在水中可萬年不爛。因此他們選用直徑粗大的百年老松作基礎材料,其木質赤色,油脂飽滿,泡水不爛。直徑50至60厘米粗大的松木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三層,形成木筏式的牆基,在木筏牆基上再砌石牆腳,這樣大大加寬了基底面積,減輕了基礎自重。這種木筏式牆基與石基相比有更好的整體性,因此能承受巨大的重荷並保持土樓均勻地沉降。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南中村的樹德樓建在溪邊,現.在還能在水下摸到粗松木墊的牆基,這座土樓至今上百年仍巋然不動。
福建土樓的建造技術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圓樓的瓦頂。圓樓的瓦屋面的外坡愈往外周長愈大,其內坡愈往內周長愈小。初想起來這種瓦頂似乎很簡單,只要把“瓦壟”即瓦面排水的溝鋪成一頭大一頭小,即可適應圓形瓦屋面的要求,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微微彎曲的瓦片其規格是一致的,用瓦壟的大小來調整是很有限的,無法適應圓樓弧形變化的要求,而且瓦片重疊過多,勢必加大屋面重量,又容易形成空隙而漏雨。
福建圓樓用的是“剪瓦”的做法,這是十分巧妙而且易行的,向外坡的圓屋面每開間做一個“開岔”,即一條瓦壟開叉成兩條瓦壟,形似剪刀,這樣只要把覆蓋的板瓦稍作砍磕,即可確保流水通暢而不泄漏,這樣其餘的瓦壟都是標準的間距,施工起來就十分簡便。向內坡的圓屋面,每開間都剪一至二槽,即大部分瓦壟仍是標準間距,流水直接排到檐口,只有一兩個瓦壟雨水不直接流到檐口,而是斜插流入相鄰的瓦壟再往下排水,這樣只要砍磕少數的瓦片,調整一兩條瓦壟就能確保排水通暢而不漏雨。瓦片下面稀鋪的櫞子當地稱為“桷子”也同樣開岔釘牢,絕大部分“桷子”還是標準的間距,這樣施工起來十分簡單。一個初看起來似乎容易,處理不好就會帶來許多弊病的複雜問題,被如此巧妙地解決了。實地調查使我們更加欽佩古代民間工匠高超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砌築風俗
鍋灶在農村是神聖之物。在土樓中砌灶有一整套習俗,多少年來人們不敢隨意改動,一直延續至今。砌灶前先要請風水先生定方位、朝向。譬如,今.年利東西向,則南北向的灶要等明.年再砌。同時還有許多規矩,如灶門(即燒火的灶眼)不能正對著廚房或前廳的門,即所謂“三門不能對”,也就是進廚房要看不見灶眼。灶與窗戶要有一定的關係,如人影不能落在鍋里。科學的解釋是不背光,便於操作,迷信的說法是不要把人煮了。此外,要求“鍋中不能壓梁”,就是樓板的木樑不能正對鍋的上方。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才能確定灶的位置。
砌灶前要看曆書,配合當家人的流年與生辰八字,以確定開工的日子與時辰。動工前要殺公雞,並在灶位中間放置油燈,在灶位四角放銅幣,灑雞血,這叫做“財、丁、貴”。客家方言中燈與丁同音,表示人丁興旺。放完鞭炮才能取走這些東西,並開始砌築。完工後進火也要選時辰,火要燒得特別旺,才是好彩頭。因此,要燒松枝,鍋中要沙米花,爆起的米花就像白銀,同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表示發財。火越旺,炒得越快,表明越快發財。隨後在鍋中下紅湯圓,並炒菜宴請砌灶匠師及客人。
砌灶的全過程中廚房要加門帘,不能讓人家看見,家人也不是都可以進去,每年推算什麼屬相可以進,什麼屬相不能進,外人則一個月之內不允許進廚房。甚至砌灶用的磚也要自己去挑來並遮蓋嚴實,搬進廚房也不能讓人看見,尤其是灶門的磚更不能讓外人見到。拌灰也要在室內,而且不能讓女人跨過。直到如今,兄弟分家搭個臨時灶無所謂,正式砌灶則一律按此規矩。
灶使用之後,如家計順當,做生意發了財或第二年生男孩,就認為灶砌得好。如家有不順,發生傷了人,死了豬等不如意的事,就認為灶不好,要拆了重砌。重砌時,灶位要前移10厘米(俗稱3寸),只能前進,不許後退。進到一定限度無法再往前了,可以轉方向,也可以退回從頭開始。這時必須挖地約二十幾厘米(俗稱7寸),並請風水先生指定在什麼方向取土更換。新灶要用新料,不能用舊料。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土樓中各家各戶的灶位各式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