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的獨特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

福州評話的表演多以一人為主,分有高台演出、書場演出兩種。講究說、吟、做、花, 以說為主、兼有吟誦。代表劇目有《三國》《隋唐》《精忠岳傳》等。流行於福建省的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福州評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Ⅴ-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評話
  • 流行地區:福建省福州、閩侯等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曲藝
  • 經典劇目:《三國》《隋唐》
  • 代表人物:毛欽銘、陳如燕
  • 始興年代:宋末元初
  • 遺產編號:Ⅴ-3
歷史沿革,淵源背景,發展情況,藝術特點,表演形式,唱詞曲調,文化特徵,音樂器械,經典劇目,流行地區,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代表人物,入選非遺,曲藝價值,

歷史沿革

淵源背景

福州評話其來源與唐宋之後遷閩的中原說書藝人有關:唐末宋初,中原宗室士民多次遷徙入閩,其中包括有說書人。《南村輟耕錄》記述宋末元初,臨安說書藝人丘機山嘗至福州講書。宋時的“詩讚系說話”,傳承俗講體式,即以吟誦“詩讚”開篇,然後轉入夾吟的"正話",最後以詩讚作“結台吟”,並以“扇響鈸”作間奏。
福州評話福州評話
據說明末清初,說書藝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在南明滅亡後,南奔入閩,授徒以福州話採用有說有唱的藝術方式借歷史故事諷喻時局,福州評話在這時期正式形式。

發展情況

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福州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來看,當時福州評話已很盛行。傳統福州方言話本,最早於清雍正、乾隆間。
光緒、宣統及民國初年,善說君臣書者有雙門大(徐炳銓),善說義俠書者有後洲慶(阮慶慶)、徐天定,善說家庭書(才子佳人書)者有科題(黃菊亭)、徐天生、筱細d(林細弟),繡和尚(賴德森)。
清兵入閩前後,評話藝人以敲打半邊鐃鈸,寓河山破碎、樂不成樂之意。因在說書中暗寓反對清軍殘酷鎮壓之意,有一批藝人被枷號於福州瓮城,甚至被弄瞎雙目。
辛亥革命期中,曾有《歡迎孫中山先生蒞閩》序頭。
抗日戰爭時,評話界大量編演抗日序頭,組織抗日劇社,巡迴演出抗日文明戲。黃仲梅等人在講大書前,中演"講報"半小時,以評話的語言技巧報導和分析戰況,深受民眾的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福清縣文化館將全縣評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評話小組,走鄉串村,巡迴說唱。縣城、龍田、漁溪、東張等鎮設有固定評話場。
1979 年初,評話員重新登台說唱。1980 年,僅縣城就舉辦說唱評話116場,聽眾達1.25萬人次。
1983 年,福清縣評話協會成立,會員22人。
1988 年,福清縣曲藝家協會主席薛茂金破福建省曲藝家協會評為福建省十佳評話員。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福州評話的表演多以一人為主,分有高台演出、書場演出兩種。高台演出是農村農閒的時候或城市人家喜慶時邀請前來的演出,演期不長。而書場的演出大多是長篇大書,注重於情節的緊湊熱鬧,富有懸念,以吸引聽眾。書場的演出一般重說不重唱,公案書則只說不唱。場地的布置為台上一張案幾、一隻條凳,簡單樸實,非常方便為老百姓演出。案几上還會擺放鮮花、糕點等,並會鳴炮迎接演員登台落座。

唱詞曲調

福州評話唱腔無嚴格曲譜,按福州話依字行腔。唱調分為序頭、吟唱和訴牌3類。序頭用以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說書的“人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曲調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滴滴金》《淚句》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時使用,吟唱時以筷子敲擊銅鐃鈸伴奏。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八字、九字句。

文化特徵

福州評話講究說、吟、做、花。 以說為主、兼有吟誦。
說白分為表白對白、評白、內心白。吟誦又分序頭、吟唱、訴牌三種。序頭就像文章開頭的一段,交代下面正文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說書的題名。吟唱是基本唱腔,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
做工,指的是對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的要求。演員要注意眼神和豐富的臉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動作要符合故事人物性格,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
花,就是用在評話中的笑料、噱頭。笑料和噱頭又分為“夾骨花”和“插花”兩種。

音樂器械

福州評話演出時不需化妝及布景,僅靠一鈸、一扇、一醒木和一手帕即可完成。福州評話還採用道具來進行輔助表演,主要道具有醒木、摺扇、鐃鈸。醒木,用硬木做成,用來押座,區分段落,渲染說書氣氛。摺扇,用棕木扇骨的黑扇,拿在手裡,可用來表演,也可兼作道具,比如當作刀槍棍棒、書、信札、托盤等。鐃鈸,用黃銅製成,用筷子敲打,打法有逗鈸、敲鈸、壓鈸、搭鈸等。

經典劇目

福州評話的節目繁多,按題材通常分為長解書、短解書、半長短書、公案書和家庭書5種。長解書都是歷史故事,有《三國》《隋唐》《精忠岳傳》等;短解書是武俠故事,有《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長短書有《水滸》等;公案書專講清官為民請命和平冤決獄的故事,為福州評話獨有且富於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長泰十八命》等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書多反映家庭倫理與悲歡離合的故事,如《甘國寶》《雙玉蟬》《玉蝙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評話編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歡歌》《小城春秋》《保衛延安》等新節目,形成一定影響。

流行地區

福州評話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福州評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需要大力扶持和保護。

保護措施

為使評話藝術有傳承、有突破、有創造、有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陳如燕任教於福州藝術學校,積極培養學生後輩,傳授技藝。
為了更好地傳承藝術,培養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毛欽銘堅持每周為青年演員輔導,傾囊傳授。

代表人物

毛欽銘,男,漢族,1931年生,福建福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6歲師從著名評話藝術家蘇寶福,3年後登台,從事評話表演四十餘年。他在練台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文化修養,並在說表中自如套用成語、諺語和歇後語,增強了評話的可聽性。他經常觀摩不同流派評話的演出,善於借鑑各家之長。代表作品有:《千金買骨》《桐油煮粉乾》《呼家將》《五代史》等。
陳如燕,女,漢族,1948年生,福建福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陳如燕11歲師從著名評話表演藝術家陳長枝,12歲登台演出短篇現代評話《老漁翁殲敵記》和傳統評話《孟姜女》。1964年,陳如燕從書台走上大舞台,與陳長枝合作的對口評話《永久的思念》,同劉民輝合作的對口評話《智擒》《歌唱五傑》,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嘗試。代表作品有:《鄭唐打嚴嵩》《施三德》等。

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福州評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Ⅴ-3。

曲藝價值

福州評話保留了許多福州本地特有的口頭語、俗諺、語法、辭彙等,成為研究福州方言的寶庫。
福州評話從伴奏樂器的形制、吟誦表演的方式、獨特的曲本體裁和傳統的話本題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稱為古老曲藝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