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藝
  • 主題詞:裱褙,傳統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同治四年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裱褙是中國字畫的一種特有的裝飾技藝,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年間(1865年)“米家船”創始人林金師在南后街29號(現為32號)開創裱褙店,至今有140多年的歷史,因其工藝精湛,成為南后街眾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書法家何振岱為其店提名為“米家船”,從此,“米家船”名聞遐爾,代代相襲。

歷史淵源

提到“米家船”,許多人都會疑惑這是不是一家“米店”或者店主是否姓“米”。其實“米家船”是一家創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今有150年店史的裱褙店。“米家船”的創始人姓林,人稱金師,當時家住南后街的清末著名書法家何振岱送字來裱,他被金師高超的裱褙技藝所折服,源依典故(傳說北宋書法家米芾喜乘舟船遊覽山川,舟泊到哪,就在哪邊即興揮毫寫字作畫,故此有“米家書畫滿河灘”的感嘆傳遍後人。)揮筆提了“米家船”的店名,贈與金師。

基本內容

“米家船”拆裱損、霉、黃舊字畫更有特色,其拆裱工序為:拆裱前先在工作檯上鋪上一張與原畫大小相等的宣紙,把畫放在上面,噴水軟化並刷平,對裂開破損部位,進行拼接後,翻轉180°,刷平;經過一定時間後搓、拆,留下畫身,背後刷上漿糊進行修補空缺部分,然後托上一層宣紙,貼上木板,進行定型乾燥後,再把畫拆下來,進行以下12道工序:托畫心;裁畫四周;配料;畫心貼起線;封邊或摺邊;貼上下披軸紙;復裱宣紙;復裱定型;剪去封邊;打臘;裝軸;檢驗。“米家船”裱褙了不少字畫,更拆裱了許多破損、霉、黃、舊古字畫,對古字畫文物的保護做出了一定貢獻。

基本特徵

“米家船”裱褙工藝有13道工序:拓、裁方正、配色、備料、上料、封邊、復裱、定型、修邊、打蠟、裝軸等,經過裱褙,薄薄宣紙字畫便有了堅實的托褙,便於收藏、懸掛,美麗大方,還能保證字畫保存的年限。

主要價值

裱褙(biǎobèi),亦作“表背”、“裝背”。即“裝裱”。明周嘉胄《裝潢志.裱背十三科》:“《輟耕錄》雲‘畫有十三科’,表背亦有十三科。”法書名畫,一經裝裱,才能便於觀賞,神采墨妙,躍然生動,增進美觀,比之未經裝裱更為出色。而且書畫經裝裱,易於保存,又可延長壽命,對保護書畫起著極重要的作用。裝裱不僅保存書畫,而對受到嚴重破損的書畫,還有起死回生的作用,所以裝裱工人有“畫郎中”(醫生民間稱郎中)的名稱。

瀕危狀況

當代裱褙者均嫌棄手工裱褙費時費力,多採用機器裱褙的方法,導致手工裱褙技藝瀕臨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