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縣(中國地名)

福山縣(中國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山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約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遺蹟。 福山亦是東夷文化發祥地,目前境內就有:邱家莊、臧家、東風等新石器遺址,屬龍山文化時期,距今6000餘年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山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
  • 下轄地區:轄2街道、4鎮和1省級高新區
  • 電話區號:0535
  • 現稱:福山區
歷史沿革,撤銷改制,

歷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據《史記》、《禹貢》載,福山為萊夷之地。
春秋時期:
據《左傳》載: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後,牟國(今萊蕪市)徙今煙臺福山三十里堡村南,築城建國為牟子國地。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據《史記·田氏世家》載,齊國田和奪呂姜王位,遷康王“於海上,食一城”,為齊國東萊地。
秦朝(前221—前206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置腄縣,屬齊郡。
西漢(前206—公元25年),漢沿秦制,境為二縣地:東、南為腄縣,西北為牟平縣,屬青州東萊郡。
東漢(25年—220年),按《齊乘》釋:“腄城”曰“秦、漢負海縣,後併入牟平”(即今古現)。屬青州東萊郡。
三國時期(220—265年):魏沿東漢制,仍為牟平縣地(即今古現)屬青州長廣郡。
西晉時期(265—317年):仍置牟平縣地(即今古現)屬東萊國。
東晉、十六國時期(317—420年):境內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轄地。後趙將牟平東部析出,置東牟郡和東牟縣,縣治自今古現遷至今牟平縣城(寧海)。屬東牟郡。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北魏時屬光州東牟郡牟平縣地,北齊又將縣治遷至今蓬萊。旋又析牟平、觀陽,置文登縣,治所又移今文登城。屬青州東萊郡。
隋朝(581—618年):據《隋書·地理志》載,改光州為萊州。置東萊郡。仍為文登、牟平兩縣地。
唐朝(618—907年):據《續山東考古錄》載,析文登地置清陽縣,屬登州(今蓬萊)。貞觀元年(627)省,麟德二年(665)又復牟平縣地。神龍二年(706)並為登州地,置兩水鎮,屬河南道登州。
五代時期(907—960年):先後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王朝,與唐朝同。
北宋朝(960—1127年):宋沿唐制。置登州、萊州,屬京東路。分為蓬萊、牟平、萊陽三縣地。
金朝(1115—1234年),天會九年(1131),屬齊地,析蓬萊、牟平、置福山縣,治所兩水鎮,屬登州。
元朝(1206—1368年)沿金制,仍稱福山縣,屬般陽路登州。
明朝(1368—1644年)沿元制,洪武六年(1373)屬山東行省隸州。八年(1375)屬山東省布政司登州府。
清朝(1616—1911年)沿明制,屬山東省登蓬青膠道登州府。
民國時期(1913—1949):沿清制,屬膠東道。1925年改屬東海道,屬煙臺。1928年省道,直隸山東省。1947年更名為煙臺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縣名、縣治沿清制。1949年,屬膠東行政公署北海專署。1950年,屬文登專署。1956年,屬萊陽專署。1958年,屬煙臺專區,後併入煙臺市。1962年,復縣。

撤銷改制

1983年,煙臺專區撤區改市,福山縣更名為福山區至今沒有變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