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位於福安西北,與壽寧、周寧等縣毗鄰,海拔1400多米。白雲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專家組介紹,冰臼群分布在景區內的蟾溪至龍亭峽谷及南溪至蟾溪長達10公里的溪段上,冰臼形態各異,酷似“漏斗”、“交椅”、“板壁”。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和高級工程師陳尚平近日前往考察認定,白雲山古冰川遺蹟資源集中、規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罕見的冰臼群,也為古冰川運動存在提供有力證據。
福安白雲山景區冰臼群
隱身福安市白雲山風景區深處的千古冰臼群,近日終於向世人撩開了潛藏百萬年的神秘面紗。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現場考察發現,這一奇觀為距今約兩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產物,遺蹟資源集中、規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絕無僅有的,堪稱“中國冰臼的寶庫”、“冰臼奇觀中精品”,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級、世界級的冰川遺蹟地質公園條件。
白雲山位於福安西北,與壽寧、周寧等縣毗鄰,海拔1400多米,是省級名勝風景區。從蟾溪至龍亭溪峽谷長達10多公里的溪段上,放眼望去,上千個奇形怪狀的冰臼,它們或缸狀、或盆狀、或柱狀、或壺形、或壁態,各色形狀、大小不同的冰臼在河谷中隨處可見,猶如一個現代派雕塑的藝術大觀園,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於曉陽、穆雲等鄉鎮境內的白雲山九龍洞景區及金鐘山龍亭溪峽谷景區,大多位於溪段河谷,長期湮沒在水底,無人知曉,近年來上游建起水電站蓄水,這些千古奇觀才得以逐漸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的驚世容顏。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氣候環境的直接產物和重要遺蹟,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衝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國首次發現冰臼,是在20世紀70年代,被稱為中國地質學界石破天驚的重大發現。尤其是我國東部中低山區山脊山峰上分布的大量冰臼,堪稱“世界奇觀”和“天下一絕”。難怪有不少專家評價,“冰臼的發現若能最終被證實,則世界的第四紀地質環境歷史將重新改寫!”
2007年7月6日,被譽為“世界冰臼之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陳尚平教授,到福安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置身於河谷冰臼群間,“愛心冰臼”、“金蟾產卵”、“天眼”、“玉如意”“連環臼”等一個個被賦予了美麗名字的冰臼接踵而來呈現在眼前時,留給專家們的是一陣陣驚訝、激動和興奮。韓教授說,他考察過的冰臼往往是發現了一個要走一段路才會看到另一個,而福安白雲山的冰臼群考察途中放眼可見,其數量、類型之多在南方低緯度地區實屬少見。特別是大量的冰懸槽,更是絕無僅有。更讓專家們驚嘆的是,在九龍洞中發現的單體冰臼直徑約30米、高約60米,數量還不止一個,而他們以往看過最大的寬不過5—6米、高10餘米。
據福安旅遊部門人士稱,這次考察路程只是福安白雲山景區冰臼群分布的一個區域,那些山勢更為險惡、人跡難致的深山中究竟有多少數量的冰臼,至今還是個未知數,考察僅僅是個開始。
“中國冰臼的寶庫”、“冰臼奇觀中的精品”、“美觀、奇觀、壯觀”,6公里長的實地考察,韓同林教授和陳尚平教授用這樣的話語,對福安白雲山景區冰臼群奇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專家們認為,白雲山風景區古冰川遺蹟資源集中、規模巨大,與其他地方相比具備三大特點:其一、冰臼數量繁多,在河谷中隨處可見,形成大規模的冰臼群,個體大的高約60米,直徑約30米,這在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次、冰臼形態類型豐富、口小腹大、特徵明顯,大小冰臼、連環相套,一些冰臼形態都屬新發現。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龍爪印”等形狀冰臼是古冰川運動存在的有力證據,由此可推斷在距今大約二百萬至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福安曾為冰川所覆蓋。第三,大量的“U”字型底冰懸槽、冰脊、冰川漂礫及冰川鏟切等遺蹟,我國南方地區均屬首次發現。專家認為,白雲山冰川遺蹟,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級、世界級冰川遺蹟地質公園的條件,建議按照有關程式立即著手申報工作,保護、研究這些自然奇觀。專家們還建議,應提高冰臼分布區的可進入性,完善道路、安全等措施,讓古冰臼展現在更多世人的眼前,“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