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搬運的巨大石塊。它可隨冰川翻山越嶺,有的直徑達10~20米以上。在冰川作用地區,可用作測量冰川流向和圈定冰川範圍,或用來追索漂礫的來源,找尋砂礦、原生礦的標誌。具有磨麵擦痕的異地大漂礫,是最有說服力的冰川流行證據。如波蘭和德國中部和北部平原上的變質岩漂礫就是由冰川從西北歐古老地盾上帶來的。漂礫的體積大小懸殊,巨大的漂礫其殘留的能力很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川漂礫
- 外文名:glacial erratic,drift boulder
- 學科:地貌學
成因,冰川漂礫的形態,最典型的“熨斗”形,圓形和橢圓形的漂礫,原狀漂礫,研究目的,野外研究方法,
成因
冰川漂礫的特點是具有稜角,稜角有兩種不同的成因,一個是由於岩石碎塊在運動著的冰裡面被搬運,一個是由於岩石碎塊在林木稀少的冰川附近地帶受到風觸,在那裡,後退的冰川及冰川水所沉積下來的沉積物受到風的打磨,風從冰川那兒吹來,挾持著土及砂。
在冰川l搬運過程中形成的漂礫,它的形態有一大部分決定於岩石碎塊原來的形狀,而岩石碎塊的原來形狀又決定於岩石成分。
冰川漂礫的形態
最典型的“熨斗”形
這一類漂礫可以做為由於冰川搬運而生成的漂礫的標誌。熨斗形漂礫的特點是有一個棱變得很鈍,在平面上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就好象是漂礫的底座似的,在兩側有兩條微斜的棱,匯合於尖的一端,有一個相對的、鈍的端及微凸的脊。按照恩格林的瓮.法(1930),假漣岩石碎片落到冰川底部。和冰川一起前進並且和堅硬的冰川槽相摩擦的藉,就會生成達一類的漂礫。石塊因為和冰川底部相摩擦,它的前進速度就減援了,於是積載著底磧的冰川冰就逐漸地越過了它,磨掉了它的兩側,使它從硬部生成兩個側棱,在越過石塊以後,冰層又合而為一,這時候,漂礫的前部由於受到壓力,就生成了鋸齒、劃痕與裂口。
標準的熨斗狀漂礫很少見。常見的大都是發育不足的熨斗狀漂礫,如果漂礫在冰川底部停留過一段短時期以後由於層同的片流運動而上升到鞍高的冰層的話,就會變成這樣的形態。霍爾姆斯(1944)認為:漂礫底部的成因不會是這樣的,他認為,冰川底部是非常富於可塑性的,所以,從冰川槽上擦過的漂礫不可能常處在同樣的位置。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即漂礫的底部是當石塊牢牢地嵌在粘士質的底磧中時由於掠過身旁的冰川切斷了漂礫的突出部分而形成的。在自然界裡,這兩種成因都可能存在。
圓形和橢圓形的漂礫
當漂礫被裹在底磧里而且不斷地旋搏時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形成顯明的稜線。這一類漂礫在冰川漂礫里最常見。
原狀漂礫
假使岩石碎塊落到冰塊中去以後並沒有遇到斜坡上的基岩冰川槽或底礦物質的,它們就會保持原狀。
挾持著砂塵的風所形成的漂礫,共形態冒被不同的國家的許多地質學家研究過,兀.A.圖特科夫斯基(1900,1909)也是其中之一,以普里皮亞特的波列謝為例,研究過風成漂礫的形態。
在風所研磨過的漂礫上,稜線的數目和石塊原來的稜線數一樣,只是變回了一些,而各個棱面則被研磨,具有如漆的光澤,被研磨的情況依照漂礫岩石的構造而定——如果漂礫是由同類岩石構成的話,就會形成光滑而且非常平滑的表面,如果漂礫是由不同的岩石所構成的話,就會依照各種成分的多少及共硬度的大小而形成疙疙疸疽的或瘢痕累累的表面。漂礫稜線的特點在某些程度上也決定於這些性質,常兄的稜線有直彼型的,曲袋型的,鐮刀狀的,之字形的等等。
不要在雨天裡尋找被風研磨過的漂礫,因為漂礫面被淋濕以後光澤就失掉了。
在挾持著砂塵的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漂礫,其形狀是極為多種多樣的,根據A.圖特科夫斯基所描述的情況,風成漂礫的形狀有的是典型的單棱的,有的是“冰鞋”形或房頂型的二棱的,有的是三棱的或多棱的(有時呈複合金字塔形),另外也有各種不同的過渡形態。
一般說來,只有漂礫上部、也就是突出於砂子上面或冰磧壤土上面的那一部分的棱在此較明顯。只有那些此處少見的複合金字塔形漂礫是例外,這一類漂礫是由於漂礫下的砂子被風吹去,漂礫候倒而生成的,也有的是由予動物或壤中水的作用,傾倒而生成的,此外也可能由於其它的原因傾倒而生成。
上面討論過,被風研磨過的漂礫的表面光滑程度決定於岩石性質。棱面明顯的漂礫一般都是由堅實的細粒岩石或隱晶岩構成的。達一類漂礫的表面都是光滑的,被研磨過的,上面有已變得萃稷的,呈淺槽或劃痕狀的裂痕及被研磨過的大粒石英,。除此以外,在達一類漂礫的表面上有時也會有很多糸田小的裂隙,後者說明:石塊曾經處在晝夜不同的氣溫下,另外還可以看到薄層的風化殼。上述各種特點都發生在漂礫的突出於圍岩之上的那一部分,在石塊下部就看不到這些特點。被風研磨過的漂礫大小極為不同,有的長達0.5米,不過大部分的漂礫都是由1—10厘米的石塊構成的。釉粒岩石被研磨得最厲害。花崗岩和片麻岩通常都是由較粗的物質構成的,並且此類容易風化,所以它們很難生成典型的、被風力研磨的漂礫。燧石几乎受不到研磨,但它們容易被磨平,此類岩石,在漂礫中是見不到的。
被風研磨過的漂礫在高地或窪地里的復蓋著底基冰磧的漂礫砂中最常見。有時可以看到被埋藏起來的風蝕漂礫層,根據這樣的地層可以推斷出來:沉積物的堆積作用管有一個時期中斷過,在這個時期里,本地區停處在瀕冰川的氣候條件下或沙漠氣候條件下。
這樣的條件是冰川附近地帶和沙漠地帶所特有的。在前一個情況下,做為研磨物質的就是冰川沉積物中的塵土與砂粒,它們隨著冰川退卻及冰川水位跌落的程度而逐漸變千,被從冰川吹來的反氣旋的風捲走。風蝕漂礫的堆積層在德國被稱為“石頭山麓”,在美國被稱為“漂礫路”。
在過去各個冰期的冰川復蓋層邊附近,在瀕冰川區裡的風觸漂礫分布界內常會看到一些空白點,這種情況通常可以用漂礫的岩石性質來解釋,因為由花崗岩、片麻岩、瞧石及鬆軟的岩石是不能形成風蝕漂礫的,而由這些類岩石構成的漂礫在蘇聯的歐洲部分鎮土內卻占有很大的比重;另外有很多風觸漂礫區變成了茂密的森林和沼澤,這也是所以發生空白點的一個原因。風觸漂礫的形成作用仍可以兄到——在可以發生吹拐作用的地方,主要是在沙漠及極地附近。風蝕漂礫在比較古老的地質建造的沉積物中也分布很廣。
研究目的
(1)斷定各個冰期或一個冰期里的、冰川運動的途徑與冰川中心地的移動情況;
(2)把冰川沉積物(冰磧)劃分為不同的層(同時採用其它的地層學方法);
(3)研究海底和湖底的構造;
(4)查明巨大的漂礫層的所在地,以便用做建築材料(毛石,碎石,鋪路用的中礫);
(5)在某些地區,譬如在科拉牛島,卡累利阿,帕依霍依山脈,島拉爾地區以及共它山區,通過漂礫錐的研究可以發現金屬礦或非金屬礦。
野外研究方法
1.收集漂礫時,應儘可能收集那些未褪風化的漂礫,為此,必須把露頭的外側除掉,至少要除掉30—40厘米。
2.觀察漂礫、升算漂礫數量、收集漂礫等工作應按照不同的漂礫層分別進行。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不同漂礫層中的漂礫混在一起,一塊兒包裝。在包裝從同一個露頭的同一個漂礫層採集來的漂礫時,應該加上標籤,標上露頭號與層位號,另外還需要指出:哪一層漂礫是在一E層,哪一層漂礫是在中層,下層。
3.必須注意漂礫在冰磧層中的位置,特別是它的長軸的方位,此外還要注意觀察,有浚有漂礫夾層,有沒有礦巢等。假使把漂礫在已清除的壁上所處的位置畫出來,也很有用。為了詳糸田地觀察它們的位趕可以把露頭的壁畫成四角形(用煤、色鉛筆、白堡、尖東西來畫),根據四角形來升算富含漂礫和糸田粒土的程度,把這些資料記在日記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