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橋(福建省壽寧縣廊橋名)

福壽橋(福建省壽寧縣廊橋名)

福壽橋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犀溪鄉犀溪村南,清嘉慶十九年造,也稱壩頭溪橋。民國十九年有修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壽橋
  • 地理位置:福建省壽寧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別稱:壩頭溪橋
  • 建於:清嘉慶十九
  • :40.7米
  • :4.9米
  • 孔跨:32.8米
歷史沿革,廊橋構造,文物價值,

歷史沿革

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葉世虞(字盛菴)公為首所建,當年建這座橋工費浩大,責任繁重,在建造半途中,諸董事見難而退,唯葉世虞公決心很大,獨自負起重擔,及時採購木料、石頭,邀請造橋工匠10多人到自己家中膳宿,慷慨解囊如期付清工資,此舉感動地方各界人士,人人齊心協力,有錢岀錢,有力岀力。
壽寧縣正堂烏竹芳、捕廳高景適、儒學方春海、駐防林囗囗等地方官員都大力支持,捐俸並題詞:
弱水三千欣穩渡,楊州廿四可齊名。
官員的題詞,鼓舞廣大民眾和造橋工匠,增添造橋熱烈氣氛,加速造橋進度。

廊橋構造

南面橋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橋堍用條石砌築。長40.7米,寬4.9米,孔跨32.8米。橋高水位15米,橋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構架,南北走向,南靣橋坐建在自然岩石上,北面橋坐則用條石砌築。18開間,76根柱子,上覆雙坡頂,兩邊有木凳,兩旁檐下設有擋風避雨板。
橋正中東面設有神龕,中祀觀音,右祀大帝,左祀臨水夫人。兩邊有木凳,兩旁檐下有擋廊板。橋北面建橋亭一座,稱纘先亭,硬山頂。
福壽橋邊有個小小的臨水公園,廟裡供奉的臨水夫人。臨水夫人俗名陳靖姑,是民間普遍尊崇的一位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在浙江南部,福建東部和台灣收到信奉。
古代由於醫學不發達,缺醫少藥,婦女難產、嬰兒夭折多有發生,平安順產是婦女們最大的心愿和祈望。百姓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造就了陳靖姑神明。陳靖姑也因此由一名為民解難的普通女子演化成無所不能的神祇。歷史變成了傳說,人演變成神。不論是《晉安逸志》、《十國春秋》,抑或民間傳奇小說《臨水平妖記》、《閩都別記》等都對陳靖姑的身世和法力、業績進行大量渲染,從而繁衍出不同版本的陳靖姑形象。而福州民間佛教徒則認為,臨水夫人實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陳靖姑信仰中出現了釋道交叉滲透的現像。

文物價值

2003年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