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村,位於龍崗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與沙梨園村、上圩村、羅卜壩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劉姓先祖從廣東長樂(今五華)、興寧遷至此地建村。以“福”“和”二字為村名,寄託了先祖的美好願望。村內地形較低,龍崗河從村西北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崗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西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崗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劉姓,唐宋時期因避戰亂遷至福建;明代中期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興寧一帶;清乾隆年間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46人,其中男性71人,女性75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4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5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改革開放前,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企業,集體經濟逐步轉型。1994年4月,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以股份形式發展經濟,並制定了股份章程。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油豆腐、蚝鼓、大盆菜、年糕、蝦米精絲、糖環、煎堆、圓籠粄,清明或端午節的艾粄、清明粄、粽子、雞屎藤結,冬至的蘿蔔粄、印粄、蘿蔔茶果,婚慶的喜粄。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打糙杷,有民諺“十月朝,糚杷滾滾燒”龍崗大道、龍平路、福寧路從村旁經過。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黨群服務中心和健身路徑。
該村於1997年7月修訂《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9座。代表性民居龍塘世居,建於清代晚期,正門朝南偏東20度,建築而積3000平方米,正門額書“龍塘世居”,整體布局為三堂兩橫四角樓一圍,有照壁;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兩橫屋三合土牆,硬山頂,覆小青瓦,帶閣樓;西邊角樓已倒,其他三座角樓保存尚好。現存的建築基本保留原有建築風格,牆體基本保存,有翻新,但局部構件風化及人為磅壞較嚴重。現仍作宗祠使用。村民於每年清明時節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