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埔圍壟屋

崗埔圍壟屋

崗埔圍壟屋,又稱崗埔圍龍屋,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福和片區坳頭村,建於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通寬38.8米,通深36.2米,占地面積1544平方米,是一座青磚、泥磚、木、卵石三合土混合結構建築。其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及背後為環屋帶,環繞而成一個前方後圓的對外封閉、內部敞開的整體建築群。是廣州地區比較少見並且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的客家特色民宅建築。

崗埔圍壟屋依山向陽坡地而建,前低後高,排水便利。崗埔圍壟屋堂號“盛遠堂”,由陳儒蘭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始建,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廣州地區規模較大的圍壟屋,集宗祠與民居於一體,是客家建築文化和藝術的瑰寶。崗埔圍壟屋整體格局為兩堂一圍,由半月塘、禾坪、堂橫屋、胎地、壟廳、圍屋、天街組成,中軸對稱,主次有序。

2002年9月,崗埔圍壟屋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15年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崗埔圍壟屋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福和片區坳頭村 
  • 民居類型客家圍屋 
  • 別名:崗埔圍龍屋 
簡介,建築文化,建築格局,建築特色,

簡介

在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坳頭村崗埔村,保存一座小圍壟屋——崗埔圍壟屋。該客家圍壟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是當地一大旅遊景點。據記載,該圍壟屋曾走出了38名秀才,堪稱“秀才村”,成為陳氏族人的驕傲。時光荏苒,300多年過去,隱居在圍壟屋裡的陳氏後人輩代更迭,圍壟屋仍然屹立在群山之中,保護世代安全。
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崗埔村的始祖陳文渠在中新鎮坳頭村的一座小山岡西側立村時,建築了一座坐東朝西、前方後圓呈半月形的小型圍壟屋,是廣州地區少見的傳統圍壟屋。
崗埔圍壟屋
崗埔客家圍壟屋

建築文化

建築格局

古代人們常以家族為聚居單位,一個家族就是一個村落,就是一個小型的宗法社會。一座圍壟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內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崗埔村的陳氏家族並不例外,為保護族人安全,崗埔圍壟屋的建築結構奇特。整座圍龍屋的中間部分為二進深的祠堂,扇形環屋帶則由26個房間組成。整座圍壟屋南北闊38.6米,東西深40米,占地1544平方米。在祠堂的左右有寬4米,深17.5米的縱巷,前帶門樓式小門,門樓的屋頂及門面牆與祠堂和環屋帶相連,使整個村落連成一體。在祠堂的後面與環屋帶之間有一塊俗稱為“胎地”的半月形曠地。

建築特色

與普通的客家圍壟屋不同,其以祠堂為中軸,繞祠堂的左右及後面建扇形環屋帶門樓的屋面及門面牆與祠堂和環屋帶相連,使整個村落連成一體。前有半月形池塘,後有後龍山風水林,四面環山,環境幽雅。因此,崗埔圍壟屋成為增城獨特的小圍壟屋。
進這座圍壟屋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通過祠堂的兩道側門,二是從大屋正面兩側的小門進入。順著走廊由左至右,26間高矮大致相同的房子依次連線,裡面每間屋子都是一門一窗,整齊有序。
走進圍壟屋的房間,可以見到房間內的閣樓有兩層。二層閣樓對應後牆上設有一口口狹長形射擊窗,可用於防禦匪賊,是崗埔圍壟屋的一大特色。據了解,該圍壟屋的建築用料也比較特別,牆體所用的泥磚是由黃泥與稻殼、禾草混合製作而成,大大增加泥磚的連線度和黏合度,減少牆體開裂。
圍壟屋營造為客家傳統形制,從建築投影來看,像一個龜背,寓意子孫繁衍、健康長壽。圍壟屋還融合了廣府建築的裝飾特色,屋脊為龍船脊,屋正面山牆為鑊耳封火山牆,龍船脊吸納了廣府水鄉文化,鑊耳山牆則代表了族人鼓勵子孫好讀書出功名的願望。
而祠堂後正中間有一座議事廳,由青磚搭砌,也象徵著區別於其他25間普通住宅的地位。在祠堂的後面與環屋帶之間,有一塊俗稱為“胎地”的半月形曠地,胎地、青雲巷均用卵石鋪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