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菸英雄--林則徐/中華歷史賢臣系列

一個出生貧寒的聰穎少年,通過了重重考試脫穎而出,步入仕途。在晚清昏暗的官場中恪守廉明,不畏強權;在鴉片橫行的時候高瞻遠矚,力主禁菸;在船堅炮利的洋人面前毫不畏懼,雷厲風行;被發配邊疆仍榮辱不驚,開拓創新,為國家鞠躬盡瘁。 姜正成主編的《禁菸英雄--林則徐》講述了民族英雄林則徐跌宕起伏的一生,讓青少年讀者感受他赤誠的愛國之心,體會他一往無前的果敢和堅毅。 《禁菸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禁菸英雄--林則徐/中華歷史賢臣系列
  •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16
  • 作者:姜正成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5703245,978751570324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禁菸英雄--林則徐》由姜正成編著,林則徐是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的傳記。其實就是一部充滿血淚的近代史。
林則徐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人物。1987年12月,聯合國第42屆聯大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為每年的“國際禁毒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北京天文台1996年6月7日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林則徐星”。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乘風破浪
寒門學子
春風得意
入翰林院
務實作風
第二章 “林青天”
“三嘆作吏難”
清訟與賑災
改革河政
江蘇巡撫
兩江總督
臨危受命
第三章 山雨欲來
阿美士德訪華
胡夏米事件
鴉片泛濫
重治吸食
第四章 南國風雲
震懾群夷
懲販禁食
虎門銷煙
嚴令交凶
艱苦抗戰
山河含恨
第五章 革職流放
革職流放
浙江前線
漫漫西行路
邊城伊犁
天涯孤影
發揮餘熱
第六章 最後日月
陝甘總督
雲貴總督
大星隕落
第七章 精神不死
林公形象
無欲則剛
憂國憂民
勤勉務實
惟才是舉
洋務先驅
藝術才情
附錄
林則徐名言
林則徐年譜

文摘

寒門學子
福州,地處閩江下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是古代越國的都城。後來西漢滅越,又在此設定侯官縣。從此以後,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但這裡卻一直作為福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巍然屹立在我國的東海之濱。從元代以來,這裡就是我國與南洋地區開展貿易的樞紐,所以這裡經濟繁榮,物阜民豐。再加上宋代理學家朱熹以及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弟子又曾在這裡聚眾講學,更使它成為東南的文化重鎮,向來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公元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林則徐誕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州)西門街定遠橋邊的一間小屋子裡。
這戶人家的主人,名叫林賓日,37歲年紀,是一位以教書為生的窮秀才。他的妻子陳帙,是閩中宿儒陳聖靈的第五女,27歲。他們膝下,已有幾個大小女兒,先年曾養育過一個男孩,取名鳴鶴,不幸早逝。剛剛墜地的嬰兒,是一個男孩,雖然已是夜半更深,一家人歡天喜地,競毫無睡意。
要說林則徐一家的來歷,還得遠溯到兩晉時期。那時候,中原地區戰禍不斷,政權更迭,為了逃避戰亂,中原百姓紛紛舉家南遷,林則徐的先祖九牧林氏也隨著滾滾人流來到了福建莆田。到了宋代,林家又遷至福清縣的杞店鄉。清朝初年,林則徐的五世祖林學鎪才最終定居侯官。
林則徐出生時家境貧寒,祖父林正澄、父親林賓日都是在私塾教書的窮秀才。據說,林則徐的祖父還曾賣房還債,而父親林賓日因家境貧苦,直到三十歲才得以娶妻生子。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吧,身為一介寒士的林賓日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則徐”,期望他將來能夠飛黃騰達,光宗耀祖。
深受儒家“學而優則仕”思想影響的父母早早地就對林則徐進行有針對性的啟蒙教育。剛滿3歲時,父親堅持每天把林則徐抱到私塾里,讓他坐在自己的膝蓋上,口授四書五經。從四歲起,林則徐就正式跟著父親在書館讀書了。6歲那年,林賓日便開始教兒子寫八股文。一直到12歲,林則徐都始終跟隨父親就讀於家鄉的文筆書院。
林則徐讀書時非常刻苦,他自己後來回憶說:“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女紅於斯,膚栗手皸,恆至漏盡。”描繪的是寒冬臘月的晚上,他和姐妹們一起就坐於燈前,讀書、做事,儘管他們的手腳都被凍得裂開了一道道口子,但他們還是咬緊牙關,一直堅持到半夜才肯休息。
這時,林家的生活也比較清苦。每到除夕之夜,林則徐一家才能非常難得地吃上一頓素炒豆腐。即使這樣,對於他們來說,也已經算得上是美味佳肴了。並且,只有在除夕之夜,掛在他們家牆壁上的那盞油燈才會令人難忘地出現兩根燈芯。
為了讀書,林則徐經常把自己的衣服送到當鋪里換錢;有一段時間,林則徐曾到閩縣的衙門裡去做兼職,當一名辛苦的抄寫員,用自己微薄的勞動所得去購買書籍。於是,便時常有好心人來勸林賓日,讓兒子林則徐去做生意,賺大錢。深謀遠慮的父親當然不會同意,每每笑而不答。林則徐也非常懂事,每天早晨上學時,他都會把母親和姐妹們夜間趕製的紙花送到店鋪里去寄賣,等到晚上放學時,他再去把所賣的錢拿回來交給母親。
然而,每當看到父母和姐妹們都在為生活不分晝夜地辛勤忙碌著,林則徐還是深感不安,母親卻一直堅定地對他說:“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教育他好男兒都應該志存高遠,而不要誤認為多做些家務就是對父母盡到了孝心,只有將來讀書做了大官,那才是不枉父母的一番苦心。
父母的諄諄教誨激起了林則徐奮發苦讀的決心,幼時艱辛的家庭環境則培養了他在任何條件下也不會向困難低頭的堅毅品格。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由於父親教導有方,加上自己的刻苦攻讀,少年時期的林則徐就顯得文采出眾、非同凡響,是一名婦孺皆知的“神童”。
一次,有人出了一個上聯“鴨母無鞋空洗腳”來試試他的才學,林則徐馬上對答“雞公有髻不梳頭”,令對方大加讚賞。還有一年過元宵節,老師出題“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讓學生對對子,林則徐立即應聲作答“打一聲鼓代天地行威”。
有一回,老師帶著一群孩童去遊玩鼓山頂峰。興之所至,老師讓自己的學生以“山”、“海”為題各作一對七言聯句。當其他孩子還在冥思苦想的時候,林則徐率先吟出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千古名句。
12歲的林則徐在參加郡試的時候,因為他和另外一位老童生的成績一樣,所以主考官就決定給他們加試一場對對子,上聯是“童子何知”。老童生半晌無語,林則徐卻立刻張口對答“大人利見”,使老童生不得不甘拜下風。《易經》中有“利見大人”之語,林則徐巧妙用典,讓考官讚賞。
林則徐的父母不僅在學習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子,而且時時以身作則,教育兒子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父親林賓日自己經濟拮据,步履維艱,卻時常去周濟其他窮苦人,有時甚至還會慷慨解囊,資助人家去參加考試。有一回,林則徐就親眼目睹父親把米送給了一貧如洗的三伯父林天策,卻讓自己一家忍飢挨餓。父親還再三告誡他“汝三伯父來,不得言未舉火”——如果三伯父來了,千萬不要告訴他,自己家裡還沒有生火燒飯。這種助人為樂、捨己為人的高尚情操猶如春風化雨般悄悄地滋潤著林則徐幼小的心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林賓日還是一個清貧自守的典範,他時刻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為榜樣,為兒子指明正確的人生方向。有一回,一個鄉紳拿重金來賄賂他,想請他幫忙保送一名考生,結果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還有一次,鄉里的一位土豪劣紳想花高價錢聘請他去書館教書,林賓日認為此人行為不端,毫不在乎對方提出的優厚待遇,一口回絕了他。
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誠實善良、剛正不阿的種子,而發生在他身邊的“林雨化事件”,更讓他較早地認識到民間百姓的疾苦,同時也看清了清代吏治的腐敗。林雨化,字希吾,福建閩縣人,既是林則徐的同宗長輩,又是其父林賓日的好友。乾隆末年,他因為揭發福建按察使錢士椿貪污受賄、營私舞弊而遭到報復,被對方羅織罪名,遣戍新疆。等到數年後獲釋歸來,他雖已年屆耳順之年,卻仍然意氣風發,始終保持著當年那種疾惡如仇的高尚情操,他的事跡令林則徐十分敬佩。
在父輩高尚人格的薰陶下,林則徐一天天地走向成熟。步人仕途之後,他不僅時刻注意體察民情,而且為官正直,始終保持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始終保持著那份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正氣。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文思敏捷的少年林則徐漸漸駛入了他人生的快車道,1796年,十二歲的林則徐去參加歲試,牛刀小試,便喜中佾生(清代朝廷及文廟舉行慶祀活動時,充任樂舞的童生,文的執羽箭,武的執乾戚,合樂作舞。又叫“樂舞生”,簡稱佾生)。第二年,他又去參加府試,並再次一舉奪魁。十四歲那年,林則徐再展雄風,輕輕鬆鬆地考中了秀才,併入學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是福建當時的最高學府,入瀆書院者皆非泛泛之輩。尤其幸運的是,在這裡,林則徐這匹“千里馬”遇到了“伯樂”。鰲峰書院的院長鄭光策先生,字憲光(或瓊河),號蘇年,進士出身,為人清廉正直。他身上有種不畏強權的精神,讓林則徐肅然起敬。
在書院裡,鄭光策大力倡導“經世致用”,要求學生都要“以立志為主”,鼓勵學生要胸懷大志、為國讀書,這在林則徐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鄭光策熱心當世之務,對嘉道間的閩省時政都有深刻獨到的見解,這些見解也對林則徐“經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應該說,鄭光策是林則徐人生道路上不可忽視的優秀導師。
此時此刻,林則徐仿佛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雛鷹,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憧憬著無限美好的未來,他的胸膛里仿佛正熊熊燃燒著一堆“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激情之火。
P2-6

序言

林則徐是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道光十二年(1832)授江蘇巡撫。在任上,他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他是一位傑出的水利專家。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
道光十七年(1837),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此時鴉片已成為嚴重弊害,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林則徐提出六條禁菸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菸失敗在於不能嚴禁。九月應召進京,力陳禁菸的重要性和禁菸方略。
道光十八年(1838)秋,他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揭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篇章,也不自覺地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菸時,又積極整頓海防,籌備戰守。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軍入侵後,道光皇帝認為是他惹的禍,將他革職後充軍伊犁。後來,皇帝又念及林則徐的忠心,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新起用他,並授予林則徐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要職,直至他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病辭官返鄉。
林則徐禁菸前,中國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臨萬國”的心態緊閉大門,國人對外部世界茫然無知,認為英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離開中國的茶葉、大黃就會“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員也稱英國人膝蓋不能打彎,所以拜見中國“萬歲”就不能下跪。林則徐剛到廣州時,也稱茶葉、大黃是“制夷之大權”,相信夷人膝蓋伸展不便,認為“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因此,他對英國發動戰爭的估計也是不足的。
不過,林則徐和那些頑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區別在於,他一旦接觸到外部世界,便逐步發現和承認西方有許多長處值得中國學習借鑑。他雖然不懂外語,卻注意“採訪夷情”,派人專門收集澳門出版的外國人辦的報紙書刊,並把出身低下卻懂英文的人招人欽差行轅,進行被當時頑固派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翻譯工作。林則徐夜夜仔細閱讀、研究譯文資料,並把譯成中文的《澳門月報》編輯為《論中國》、《論茶葉》、《論禁菸》、《論用兵》、《論各國夷情》等五輯。最有價值的工作是他組織翻譯了1836年倫敦出版、英國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為《四洲志》,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狀況的譯著。
1841年,林則徐被流放途經揚州時,遇到了學識淵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關資料交給魏源。魏源隨後編出《海國圖志》,書中概括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則徐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求富強,來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獨立的愛國主義主張。
在舉國痛感英國威脅時,他卻為沙俄的隱患而擔憂,並敲響警鐘。後來他的話果然應驗了,幸虧左宗棠出師新疆,才保住了大片大好河山。
林則徐的傳記,其實就是一部充滿血淚的近代史。在那個時代,我們的國家還沒有完成由傳統封建帝國向近代工業化國家的轉型,所以我們百事不如人,只能任人欺凌,林則徐、魏源那樣的愛國者,當時是多么的憤懣,多么的失望,我們是可以想像的。
因為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鑄造了林則徐一生輝煌,但靜觀他輝煌之後的坎坷,卻讓人感慨萬千。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林則徐被罷免了,鴉片戰爭失敗了;如果他不被罷免,鴉片戰爭就能勝利嗎?
這是讀者需要思考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