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黃幾道文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者:蘇軾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 書法類型:行書
- 字數:291字
- 規格:縱31.6厘米 橫121.7厘米
- 材質:紙本
書法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筆畫,結體,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祭黃幾道文 祭黃幾道文](/img/5/cbd/nBnauIzNwUjZjBzNkNTOjlDMhZDO0ATO4IzN3YDO3EGOjFDZhNWN5YWM0I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正文內容:
幾道大夫年兄之靈。嗚呼幾道,孝友烝烝。人無間言,如閔與曾。天若成之,付以百能。超然驥德,風騖雲騰。入為御史,以直自繩。身為玉雪,不污青蠅。出按百城,不緩不絙。奸民惰吏,實畏靡憎。帝亦知之,因事屢稱。謀之左右,有問莫應。君聞不悛,與道降升。吾豈羽毛,為人所鷹。抱默以老,終然不矜。環堵蕭然,大布疏繒。妻子脫粟,玉食友朋。我遷淮南,秋谷五登。坐閱百吏,錐刀相仍。有斐君子,傳車是乘。穆如春風,解此陰凌。尚有典刑,紫髯垂膺。魯無君子,斯人安承。納幣請昏,義均股肱。別我而東,衣袂僅勝。一臥永已,吾將安憑。壽夭在天,雖聖莫增。君趙魏老,老於薛滕。天亦愧之,其世必興。舉我一觴,歸安丘陵。
此卷引首前隔水有清笪重光題簽:“此則純用楷法,出入晉唐之間,古雅道逸,與褚河南、顏平原冊文手書流傳海內。同一墨寶,信藝林之名跡,操觚之師範也。”、費念慈光緒十二年(1886)題簽。拖尾有董其昌、陳繼儒、周仲簡、周秀良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同觀款(董其昌題)。有清笪重光康熙十九年(1680)跋,王鴻緒康熙五十七年(1718)跋,李鴻裔光緒六年(1880)跋。字卷上有“黃仁儉圖”、“珍秘”、“黃氏家藏”;“何印良俊”、“清森閣書畫印”;“笪印重光”、“直指之章”、“潤州笪重光鑑定印”、“江上外史笪重光在辛父印”、“江上外史”、“江上笪氏圖書印”、松子閣”;“鴻緒之印”、“王儼齋鑑賞法墨名書”、“雲間王儼齋收藏記”、“儼齋秘玩”;“明文靖世家圖書”、“嚴澤之印”、“嚴氏道晉”、“瞿萇生”、“古泉山館”、“或世守心”、“冥鴻館”、“王興謨珍藏”等鈐印。
創作背景
蘇軾、蘇轍和黃幾道是同一年中舉的進士,而黃幾道的兒子黃寔又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蘇轍的兩個兒子,蘇黃兩家結成了兒女親家,可見其關係非比尋常。正因為如此,黃幾道去世之後,蘇氏兄弟聯名為這位同年好友寫下了這卷祭文。此卷創作時間為北宋元祐二年(1087),時蘇軾52歲。
藝術鑑賞
筆畫
此卷點畫沉著,質樸多變,無疑是承襲了晉魏楷書的風流。在楷書技法方面,蘇軾深得魏晉遺風,用筆豐富,態勢多樣,既得風神俊爽之形貌,又含質樸古拙之內蘊。
其字筆姿豐肥、筆力緊裹,筆畫間顧盼映帶,楷、行、草相間。點畫自然而道勁,撇畫的起筆處和捺畫的收尾處也十分飽滿。蘇體字運筆流暢清爽,富有流動的美感。
結體
此卷結體和用筆一樣,也是異態紛呈。如“抱默以老”一句,結體以疏朗平正為主, “玉食友朋”句則以攲側造險為主。“玉”字點在“王”外, “食”字明顯左沉,一捺化作長點平伸向右,也是脫離常態的寫法。“友”字一捺又過分伸長,“朋”字右傾得險些要倒。以上有意造險的寫法齊集於一處,目的是要打破疏朗平正的局面。結體的變化力求達到靈活跌宕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