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背景材料,音樂分析,
作者簡介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羅斯作曲家,20世紀現代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在離聖彼得堡不遠的奧拉寧鮑姆,生長在一個良好的音樂家庭環境中,其父是皇家歌劇院的首席男低音,斯特拉文斯基自幼學習鋼琴。後遵循父母的意願,他考進了彼得堡大學學習法律,但同時繼續學習音樂。20歲時,他師從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音樂,達三年之久。
1905年,斯特拉文斯基結束了大學生涯,並開始走上了音樂創作的道路。他很快地獲得了成功,俄國芭蕾舞團經理迪阿吉萊夫委託他為《火鳥》譜寫音樂,這個劇於1910年上演。一年後,他又寫出了《彼得魯什卡》,這部作品使他牢固地樹立了在現代藝術運動中的前列地位。
1913年春,他為迪阿吉萊夫寫出了最壯觀的《春之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遷居瑞士。停戰後他來到法國,1925年定居巴黎,隨後加入法國國籍。他在音樂上提出新古典主義理想,與同時都住在巴黎的畢卡索、紀德、瓦拉里在繪畫、小說、詩歌中所表現的理想一致。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斯特拉文斯基遷居美國並於1945年入美國國籍。自1951年起,他開始了遍及世界的旅行,並於1962年9月來到當時的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舉行了一系列音樂會,受到了歡迎。1971年,斯特拉文斯基在紐約逝世。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創作,大致可分為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和序列音樂時期。他的早期音樂,具有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傳統風格,如幻想曲《煙火》。此後他雖通過《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等舞台音樂,趨向於複雜的節奏、多調性等手法的運用,但從他對創作具有俄羅斯式的音樂熱誠看來,他卻不失為一個純樸的、具有俄羅斯精神的作曲家。
他的中期作品,音樂單純、清晰。《普爾欽奈拉》組曲,是他沉迷於18世紀音樂所創作的一部混合曲,可以看出他在音樂素材的特性方面的獨創性。
1952年由勛伯格等人創立的序列創作技巧出現在他的作品之中,如《阿貢》、《洪水》等,調性開始在他的音樂中消亡了。
美國約瑟夫·馬克利斯在《音樂欣賞》中談到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時說:“他的一生中,不斷地進行發展。他以永不枯竭的熱情抓住新問題,並堅持不懈地找到新的解決辦法。從印象主義之後風格的《火鳥》和大膽的《春之祭),發展到他成熟時期的有節制地控制的古典主義,在這過程中他更加強調傳統和戒律:‘對藝術控制得越多、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
背景材料
《春之祭》不僅顯現了原始風格的祭禮,而且展現了新的音樂語言的特徵,如大膽地使用不協和、復節奏以及多調性。如果說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第一部舞劇《火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德彪西音樂的影響、啟發;他的下一部舞劇《彼得魯什卡》,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跡的話,那么他的第三部舞劇《春之祭》則在音樂、節奏、和聲諸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繫。
音樂分析
《祭獻之舞》是舞劇《春之祭》的第二部分“祭獻”的最後一段,又被稱為“被選少女的祭獻舞”,它是全劇的高潮。少女被選為祭物,在當時被人們認為是神聖的,但被選中的少女心中定會忐忑不安。樂曲開始出現大量複雜、緊迫的節奏以及不協和和弦、下行音和頓音強奏。
然後,幾個動機交織發展,定音鼓及其他打擊樂器也加入進來。少女的舞蹈越來越狂亂。忽然,音樂戛然而止,這是被選少女累得昏死過去。隨後,只剩下三支長笛作九連音上行半音階快速演奏,引出震撼人心的、加有大銅鑼的巨響,宣告用少女祭祀大地的儀式已經完成,全曲結束。
在《祭獻之舞》的音樂中,幾乎聽不到旋律,只有不規則的強烈節奏、不時變換著的拍子。作曲家在音樂中創造地利用頻繁地交替拍子和複雜節奏,使音樂更加強烈、衝動,這段音樂僅僅251小節,就有多達10種拍子的交替出現,而且速度極快(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