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祭從弟敬遠文1
歲在辛亥2,月惟仲秋3,旬有九日4,從弟敬遠,卜辰雲5,氣永寧后土6。感平生之游處7,悲一往之不返,情側側以摧心8,淚憨憨而盈眼9。乃以園果時醒10,祖其將行11。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12,有操有概13。孝發幼齡14,友自天愛15。少思寡慾16,靡執靡介17。後己先人,臨財思惠18。心遺得失19,情不依世20。其色能溫21,其言則厲22。樂勝朋高23,好是文藝24。遙遙帝鄉25,愛感奇心,絕粒委務26,考槃山陰27。淙淙懸溜28,曖曖荒林29,晨采上藥30,夕閒素琴31。曰仁者壽32,竊獨信之33;如何斯言,徒能見欺34!年甫過立35,奄與世辭36,長歸蒿里37,邈無還期38。
惟我與爾,匪但親友39,父則同生40,母則從母41。相及齠齒42,並罹偏咎43,斯情實深,斯愛實厚!念疇昔日44,同房之歡,冬無組褐45,夏渴瓢簞46,相將以道47,相開以顏48。豈不多乏,忽忘饑寒。余嘗學仕49,纏綿人事50,流浪無成51。懼負素志,斂策歸來52。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53。每憶有秋54,我將其刈55,與汝偕行,舫舟同濟56。三宿水濱,樂飲川界57。靜月澄高,溫風始逝。撫杯而言,物久人脆58。奈何吾弟,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思亦何極59?日徂月流60,寒暑代息61。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62,指塗載陟63。呱呱遺稚64,未能正言65;哀哀嫠人66,禮儀孔閒67。庭樹如故,齋字廓然68,孰雲敬遠69,何時復還?余惟人斯70,昧茲近情71。蓄龜有吉72,制我祖行73。
望施翩翩74,執筆涕盈。神其有知75,昭余中誠76。嗚呼哀哉!
白話譯文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為堂弟敬遠,占卜擇定了日子下棺安葬,永遠安息於地下。感念我們平日同游共處,我為你一去不返而悲傷,我心情悲痛感傷,傷心得熱淚滿眼。於是用園中之果和新釀製的酒,為你的靈柩安葬而送行。嗚呼悲哀啊!
我那光明磊落的弟弟啊,既有節操又有氣度。少年時代即知孝順父母,對兄弟的友愛本於天性。無憂無慮,追求不多,既不固執,也不孤僻。遇先為別人打算,然後才考慮自己,面對財物時總想惠及他人。內心不計較得失,性情不趨附世俗。他態度溫和,他言辭嚴肅。以結交高明的朋友為快樂,愛好詩辭文章與琴棋書畫。遙遠的神仙世界,使他感到好奇,於是他不食煙火,拋棄世俗事務,隱居于山林深處。淙淙作響的瀑布,森郁昏暗的荒林,清晨採摘仙藥,晚上研習素琴。孔子曾說:行仁德者可以長壽。我偏偏相信了。可是為什麼這句話,卻白白地將我欺騙呢!敬遠年齡剛過三十,卻忽然與世長辭,永遠安眠於地下,遙遙沒有回還之日。
我與你之間,不僅僅是親愛友善,我們的父親是親兄弟,我們的母親是親姊妹。在童年時代,我們又都失去了父親,我們的感情實在太深,我們的友愛確實很厚!想想過去的日子,同住一處的歡樂,雖然冬天沒有粗布棉衣,夏天饑渴了靠簞食瓢飲勉強度日,但我們以道義相互勉勵,相互愉悅以解憂愁。難道生活不是很貧乏嗎?只是我們忘記了饑寒之苦。我曾經外出做官,為那些往來應酬之事纏身,雖四處奔波,卻一事無成。只怕辜負了平日的志向,我辭去官職回到家鄉。你知道我的心意,常願與我攜手同游,而不顧及世俗的議論。每當回憶起那秋收之時,我將要去收割莊稼,和你一道前往,一同乘舟渡水。我們在那河邊連宿三夜,且飲酒取樂。澄靜的明月掛在高空,夏季的熱風已經消失。我們持杯暢談,事物長存,人生短暫。這是為什麼啊,我的弟弟,你竟在我之前離開了人世!
往事難以追尋,思念哪有盡頭?歲月流逝,寒暑更替。一死一生各在一方,一存一亡界域相隔,等待清晨為你安葬,準備踏上去往墓地的路程。你留下的呱呱啼哭的幼兒,尚未能學會說話;你拋下的悲哀的寡婦,非常懂得禮儀。庭院中的樹木依舊,屋舍之中空空蕩蕩,誰說敬遠何時能再歸還?我揣想別人啊,不會理解我們這種親密的感情。占卜好了的吉祥之日,按照規定的喪禮制度為你送行。
眼看著輕快飄動的魂幡,我拿著筆啼淚不止。你的神靈如有知覺,就會明白我心中的誠意。嗚呼悲哀啊!
創作背景
這篇祭文作於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八月,陶淵明四十七歲。陶淵明的堂弟陶敬遠,比陶淵明小十六(一說十七)歲,去世時年僅三十一歲。他們的父親是親兄弟,母親是親姐妹。兩人自幼長期相處,情同手足;長大後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一道隱居耕躬,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現陶敬遠溘然早逝,陶淵明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寫下這篇祭文,以表示對堂弟的深切悼念之情。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祭文從作者與其從弟的志趣相投、奇文欣賞來寫,表現出一種知己之情。從弟陶敬遠的辭世,使陶淵明“情惻惻以摧心,淚愍愍而盈眼”,這是因為陶淵明與陶敬遠之間特有的奇親、奇情、奇逸,使他們兄弟情深,把他們緊緊相連,難捨難分。
一是“奇親”。淵明與從弟不僅親愛友善,且親上加親。“惟我與爾,非但友親,父則同生,母則從母。”他們不僅是親愛友善,他們的父親是親兄弟,母親又是親姐妹,這種血緣關係使他們情勝手足。
二是“奇情”。淵明與從弟不僅志趣相投,且情操非常。“孝發幼齡,友自天愛。少思寡慾,靡執靡介。後己先人,臨財思惠。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遙遙帝鄉,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盤山陰。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閒素琴。”他們在彼此志趣相賞、相互鼓勵的艱難生活中結下深厚情誼。在其從弟的身上,仿佛也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志思、志識。
三是“奇逸”。淵明與從弟不僅具有相同的隱逸情懷,且奇特超俗。“常願攜手,寘彼眾意。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登高,溫風始逝。撫杯而言,物久人脆。”詩人在前半部分回顧了從弟的高尚品德與高雅生活之後,著重回憶了兩人談心、互相勉勵以及共同收穫的情景。陶淵明在毅然歸隱之後,承受了很大壓力,是敬遠給了他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正是這種相同的志向與追求使他們才有“冬無組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的“同房之歡”。
陶淵明與陶敬遠儘管“死生異方,存亡有域”,然而他們獨有的奇親、奇情、奇逸仍使他們“思亦可及”,永不相忘,以致淵明引吭問天:“孰雲敬遠,何時復還?余惟人斯,昧茲近情。”對孝友而有節操、且與自己同調的敬遠不幸早逝哀痛異常。“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里,邈無還期”的哭訴,可謂字字見血。
名家評價
天津佛教協會原名譽會長
龔望《
陶淵明集評議》:“真情藹然。”“惻惻動人。”“痛絕!慘絕!”“至情淒切,與韓退之《祭十二郎文》相似。”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
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
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
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
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