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張王是一個歷史人物,指的是元末大豐白駒場的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他率領的起義軍愛護百姓,對民眾秋毫無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張王
- 所屬朝代:元朝
相關傳說,習俗來源,
相關傳說
每攻下一座城府,便開倉濟賑,除留軍需之外 ,其餘財物均分發給貧苦的農民,因此,民間流傳有“死不怨泰州(士誠),生不 謝寶應楊(完者)的民謠。後來,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建立了明王朝。 但是張 士誠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抹不掉的,人們想方設法紀念他,為掩人耳目,西團.白駒.草埝一帶民間將歷史上沿襲的七月三十祭地藏 王的習俗, 改為明祭“王”暗 祭“張王”。
習俗來源
這一天晚,家家戶戶的門檻外擺一張祭桌,上置一盞用蛤蜊殼做成的 香油燈,內浸幾根燈芯,兩邊各置一支蠟燭,前麵點香。一時,光影搖曳,香菸 縈紅,男女老少磕頭跪拜.祈禱:“懲奸除惡,普渡眾生,家家祭祀,張王安康。” 祭祀完畢,人們便相約來到一處預先搭好的員門下,手持枝蔓蘆柴,在頂端縛上一柱香,香的末端繫上一束鞭炮,待香慢慢燃 盡後點著鞭炮,須叟間,火花四濺, 像夜空繁星閃爍。據說,這便是“張王睜眼觀察人世。”接著,人們盡情地吹奏簫 笙.嗩吶等各種樂器,匯成壯闊的聲浪。據說此景象徵著當年張士誠一呼百應,帶甲數十萬的浩大聲勢,也象徵著百姓懷念張王的感情如江河行地,永久不息,這種 祭奠活動,每年一次,每次持續到午夜時分 農曆七月三十祭張王的習俗在大豐一帶流傳了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