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姓

祭姓

祭(Zhài)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朝周公旦的兒子祭伯的後人,以國名為氏。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預《左傳》注云:“祭國,伯爵也。”又《路史》載:“周圻之內管城東北有古祭城。”祭國為西周時期封國,在今鄭州市區東。古稱祭伯城,為周公姬旦的第五個兒子祭伯的封國,爵位為伯,故名祭伯。祭伯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而姓了祭,稱為祭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姓
  • 拼音:Zhài
  • 注音:ㄓㄞˋ
  • 特點:源流單純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遷徙分布,歷史名人,祭遵,祭肜,祭仲,祭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祭姓宗祠通用聯,

基本介紹

祭[祭,讀音作zhài(ㄓㄞˋ),不可讀作jì(ㄐㄧˋ)]。(據姓祭人士交流調查,祭姓在大多數地方念ji,而非zhai,除了廣東音念zhai。)
祭姓

姓氏源流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王朝初立,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鮮被分封到管國(今河南鄭州管城)之後,稱管叔。由於管叔不滿意兄長周公旦執政,因此不但不幫助西周鎮守東方,反而在周成王姬誦元~三年之間(公元前1103~前1101年),和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勾結在一起,發動了叛亂。周公旦親率大軍東征,苦戰三年,在公元前1101~1100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亂”(三監之亂)後,撤消了管國。但是中原的鄭州一帶又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不能無人執守,因此周公旦就把自己的第五個兒子祭伯分封到了黃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鄭州新區),祭伯在該地區建立了城池,建城後名為祭伯城,簡稱祭城,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鎮。
到了春秋初期,鄭國占據了祭地,鄭莊公又把祭城賞賜給了大夫祭仲,其後裔子孫世代沿襲,並一地名為姓氏,稱祭氏。宋朝歷史學家鄭樵考證:祭氏,就是“以邑為氏”。史書中亦記載:“周公子祭伯,其後為氏。”到了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分祭姓族人認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則有資財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為訾氏。
祭伯的後裔子孫祭氏、訾氏,皆世代相傳至今。祭氏的正確讀音作zhài(ㄓㄞˋ)。

遷徙分布

祭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而分衍的訾氏則在台灣省名列第五百八十七位。祭姓出自姬姓,為周公旦的第五個兒子祭伯,被封於祭國,爵位為伯,世稱為祭伯,祭伯的後人,有的以國名為氏,稱為祭氏。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至南北朝時,有的祭姓族人,認為祭姓不吉利,而訾字有資財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有部分人遂改為訾姓。祭姓望居太原郡(秦代置,漢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歷史名人

祭遵

字弟孫(?-33),潁川郡潁陽縣(今河南省襄城縣東北)人,少時好讀儒家經書。家境雖然富裕,但他節儉樸素。縣中以為他是柔弱書生,經常欺負他,引起他的憤怒,結交賓客刺殺之。從此,鄉里始知其外柔內剛而憚之。王莽末年,祭遵任潁陽縣吏。昆陽之戰以後,投靠劉秀,充當管理文書的門下史,隨劉秀出征河北,為執行軍法、整頓軍紀的軍市令。侍候劉秀的舍中兒仗勢犯法,祭遵立即格殺之。劉秀大怒,命人把祭遵抓起來。經人勸說,劉秀赦免了祭遵,以為刺奸將軍。並告誡諸將說:“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不久,命祭遵為偏將軍,隨從劉秀平定河北,以軍功封侯。

祭肜

字次孫,潁川郡潁陽縣(今河南省襄城縣東北)人,他的兄長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中的征虜將軍潁陽侯祭遵。因為祭遵的功績,祭彤在建武初年就被光武帝任為黃門侍郎、偃師長,跟隨在劉秀左右。後出守遼東近三十年,擊退鮮卑,打敗匈奴,從此邊境平安,人們為他立祠以紀念。永平年間官至太僕。

祭仲

(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祭仲是鄭莊公姬寤生(公元前757~前701年)身邊的權臣,“甚有寵於莊公,莊公使為卿。”鄭莊公除了太子姬忽以外,還有幾個兒子,分別是姬突、姬子亹、姬子儀、姬子嬰等等。有一次,太子忽率軍幫助齊國抵禦了北戎的侵入,齊釐公對太子忽很是青睞,想把女兒嫁給他,但太子忽拒絕了。太子忽說:我是小國,齊是大國,不太匹配。當時大夫祭仲就勸太子忽,應該答應下這門親事,這樣齊國就成為了鄭國的政治後援。可惜,太子忽不會算這筆政治帳,後來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史籍《左傳》記載,太子忽後來娶了陳侯的女兒,在以後的變故中,一點也借不到外力。鄭莊公逝世後,太子忽即位,是為鄭昭公。但不久鄭國就發生了一場政變。鄭昭公的母親是宋國雍氏的女兒,雍氏是宋莊公的寵臣,於是宋莊公、雍氏、突達成政治協定:宋國讓姬突繼承的鄭國國君的位置,姬突對宋國有一定的回報。因此他們合夥誘捕了祭仲,對祭仲說:“不立突,將死。”祭仲只好答應下來了,“祭仲許宋,與宋盟。”鄭昭公忽聽說祭仲要立姬突,就趕緊逃到衛國去了。而姬突純利地從宋國到鄭國即位,成為鄭厲公。
史籍《公羊傳》對祭仲明顯採取了褒揚:稱祭仲為賢相,知道事情的急緩輕重,不考慮自己聲譽的影響,做事只從國家利益出發(自貶損以行權),並說“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公羊傳》是從道德角度對祭仲加以了肯定。司馬遷雖然沒有在《史記·鄭世家》中對祭仲評論什麼,但在他的《太史公自序》中總結鄭國的歷史時,有“祭仲要盟,鄭久不昌。”之論,實際上是對祭仲提出了了批評:鄭莊公叱吒一時,在他死去後,鄭國經祭仲這番廢立折騰,國力便再也沒有起色過。後來,鄭厲公想殺祭仲,卻被祭仲先予發覺,鄭厲公只得退避到櫟邑(今河南許昌禹州)。祭仲又迎回鄭昭公入鄭國為君。而不久鄭昭公又被大夫高渠彌所殺,於是祭仲又立姬子亹,史稱鄭子亹。鄭子亹與齊襄公姜諸兒有私仇,因此在一次諸侯會上,齊襄公藉機殺了鄭子亹。於是祭仲再立姬子儀,史稱鄭子儀。祭仲逝世後,鄭厲公姬突使用同樣的方法誘劫了大夫甫瑕,脅迫甫瑕殺了鄭子儀使其復位,鄭厲公突復位之後,回手又將甫瑕處死了。

祭參

(公元?~99年待考),祭肜之子;潁川潁陽人(今河南許昌)。著名東漢遼東太守。祭肜逝世後,祭參遂詣奉車都尉竇固,從軍擊車師有功,稍遷遼東太守。
漢和帝劉肇孝和永元九年(公元98年)農曆閏12月,皇太后竇氏駕崩。這時遼東鮮卑各部乘機反叛,攻入遼東郡界,而時為遼東太守的祭參由於管理鬆懈,“不追虜征,坐沮敗”,漢和帝大怒,將祭參下獄,隨後誅之。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潁陽郡:春秋時期為鹿上邑,戰國時期為巨陽邑。秦朝時期屬潁州郡,漢朝時期為細陽縣。魏、晉兩朝時期為“宋縣”。隋朝時期為潁陽郡。唐、宋兩朝時期被併入汝陰郡。元朝時期則屬潁州。明朝最後改其隸屬鳳陽府,其時轄境即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潁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鹿上堂、巨陽堂、阜陽堂。

祭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潁陽圖像;
遼左立祠。
——佚名撰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潁陽人祭遵,字弟孫,跟隨光武帝劉秀平定河北有功,官征虜將軍,封潁陽侯。他能夠克己奉公,得到的賞賜都分給士卒,家中沒有私產。光武帝曾感嘆道:"哪裡能找到像祭征虜這樣憂國奉公的臣子啊!後來,圖形繪於雲台閣。
下聯典指祭遵的堂弟祭彤,字次孫,因祭遵有功,光武帝任他為黃門侍郎、偃師長。後出守遼東近三十年,擊退鮮卑,打敗匈奴,從此邊境平安,人們為他立祠以紀念。永平年間官至太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