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北斗星

祭北斗星

鄂倫春人信仰很多神靈。他們崇拜天神“恩都力”,崇拜太陽神“地拉恰博如坎”、月亮神“別亞博如坎”,更信奉北斗七星神“奧倫博如坎”(管倉庫的女神),老人們把北斗星看做是長壽星。在除夕晚上向它叩拜,並灑酒擲肉為祭。春節早晨還要叩拜、敬祭。“白那恰”是庇護獵人多打野獸的山神。獵人在山裡遇到有“白那恰”的地方(奇特的樹木、險峻的懸崖和石砬之處),獵人都要下馬敬拜、供祭。用肉干和酒作為祭品,祈禱“白那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北斗星
  • 外文名:Offering the Big Dipper
別稱,不同的習俗,祭天,七月祭天,祭天場,程式,接北斗,

別稱

祭北斗星也為祭天

不同的習俗

祭天

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屍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屍就坐,面前陳放著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等。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七月祭天

祭天,納西語叫“孟本”,是麗江、中甸等地納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節慶。民間流傳“納西祭天人”和“納西祭天大”的俗語,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納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稱為大祭,在春節期間進行,是春節活動的主要內容故春節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舉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
子,但長大後又不會說話,便再次行大祭天,三個兒子才說出三種不同的語言,變成了納西、藏族、白族等三個民族,故納西人認為祭天可以保佑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就世代相承下來。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記載,納西族“正月登山祭天,極嚴潔”。元明清的漢文史書中也有關於納西族祭天的記載。並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規程和繁雜的儀式,說明納西族祭天歷史的久遠。
納西族祭天儀式的“天”之內涵,根據對祭天時的祭祀對象—美、達、許三棵樹的象徵意義的理解,其內涵包括天地自然、人類祖先。祭天的目的在於加強群體凝聚力,加強與天界(自然界)的聯繫,歌頌祖先以求保佑,以及禳災祈福,人與自然的和諧等。

祭天場

祭天有祭天場,一般是在離村不遠風景優美的地方,用石頭圍砌成方形或長方形的場地,內有祭台。講究點的祭天場還有內場和外場,周圍栽培高大的常青樹,風景優美,能容納幾十到一,二百人。沒有場地的城郊或壩區中心春節期間也輪流在各家院中圍柵搭蓬來祭天。在同一個祭天場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個村的家族中的幾房人組成。每個家族和親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稱。以前,納西族的祭天群有“浦都”,“故序”,“故在”,“故上”,“阿雨”等名稱。這中雜居在各地不同名號的祭天群,是與古代納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淵源關係的。大的祭天群有數十戶,小的十來戶。其中,浦都的祭天群數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時間最長,儀式相當複雜。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時間有先有後,但都在正月十五日前舉行。

程式

祭天有一套複雜的程式,尤其忌諱“穢氣”,所有成員和用於祭祀的物品都必須通過嚴格的“除穢儀式”。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純潔性和神聖性,祭天場內只能使用納西族的語言。禁止外人進入祭天場,凡是新增加的成員,包括新出生的嬰兒、新嫁來的媳婦和新上門的女婿,都必須向所有的成員贈送禮品後,才被容納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員。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潔淨和專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仁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和岩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顆粒整齊的,須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後都須洗刷乾淨;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有兩家輪流餵養,要保證大豬上百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磋制,並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祭天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舉行射箭打靶儀式,村民集中於靶場,射箭者必須是男子,先由東巴祭司念誓詞,眾人不斷高呼“當......咚”(射中),氣氛極為緊張而熱烈,反映了古代部落社會尚武械鬥的歷史傳統。祭天期間,各村都立有鞦韆架盪鞦韆,有的村還跳氂牛舞、獅子舞、白鶴舞和麒麟舞,熱鬧異常。

接北斗

傳說孔子是天上的魁星下凡,孔府里有七座樓擺成北斗星的形狀,稱為“明七星”,表示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星相接。每年農曆八月初四日,衍聖公都要祭北斗星,名為“接北斗”,以示孔府與天上的聯繫不斷,確保孔府“同天並老”。“接北斗”的儀式極神秘,只有衍聖公帶一個“接線人”參加。在內宅前堂樓的牆上,有個玻璃罩子,裡面放著一隻小表,小表里放著一團線。八月初四晚“接北斗”時,衍聖公和“接線人”,悄悄取出這一團線,到佛堂樓,擺五碗供,燃一股香,將七盞油燈擺成北斗形,名為“七星燈”。擺完供,看著佛堂樓的人出去,衍聖公先叩頭,“接線人”再叩頭,然後把那一團線拿出來,那是好多根不同顏色的斷線,有黃、白、黑、綠、紅五色,表示黃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接線人”依次將幾段線接上線頭,就算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接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