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路圖》
- 所屬民族:納西族
歷史,詳細信息,儀式,評價,對比,
歷史
此畫融早期東巴傳統畫的粗擴樸野畫風與後來發展的精繪風格於一體,文化內涵異常豐富,在國際學術界被視為宗教繪畫一絕。如今,此畫已成稀有之物。很少見到尚留存民間的神路圖了。
詳細信息
“神路圖”的納西語原名叫“亨日皮”;“亨”意為“神”,“日”意為“路”,“皮”一詞,為“評斷”、 “裁決”、“判定”之意。
“亨日皮”意為東巴為死者評斷、指點通往神地之路,即為亡靈排難解憂,把他們從鬼地(地獄)的煎熬中解脫超度出來,轉生為人,或送至神靈之地。
儀式
在納西族的喪葬和超度亡靈儀式上,根據神路圖導引死者靈魂進入新的生命場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
到時,要把神路圖展開,眾東巴站於圖旁依次詠誦8冊《神路圖經》,為死者評斷路徑,導引亡靈穿越鬼地,擺脫惡鬼的種種折磨。
在納西族實行傳統安葬習俗時,要在安葬場鋪開神路圖,把圖上的鬼地部分朝著死者頭部,向東北方向鋪開。往東北方向鋪的意思是死者靈魂將回歸東北方向的納西遠祖之地。
把死者靈魂送到“祖先之地”是納西族的古代民俗,“祖先之地”是納西族信仰意識中的死後生命空間。各地納西族都有十分詳細的送魂路線,靈魂返祖地必經的每一個地名都在口傳和寫於東巴經的送魂路線中一一標出。
隨著納西族文化與漢藏等族文化的交融,關於生命歸宿的觀念也隨之趨於複雜化,產生了鬼地(地獄)、人間、神地(天堂)和人死後轉生的觀念,並形成了具體體現這種生命觀的系列東巴經《亨日皮》和長幅布卷畫“亨日皮”。
評價
“亨日皮”的產生標誌著納西族傳統的死後生命歷程和歸宿的觀念,融合了多種文化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因子相融而成的生命和靈魂觀。
人死後舉行的喪葬和超度儀式是生命的一種過渡儀式和身份轉換儀式。對於納西族來說,人死後通過喪葬和超度儀式,將回歸祖先之地,步入祖先的行列,在社會等級秩序中獲得祖先這一新角色,成為人們祭拜的對象。
隨著鬼地、人間、神地這三界觀的產生;人死後的生命歷程便成為穿越層層鬼怪之地,受盡磨難,最後在人世間轉生或達到神靈之地的過程,但這種生命歷程三界觀又與回歸祖地的傳統觀念雜揉在一起。
對比
如果說著名的麗江白沙壁畫是融道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因素於一體的多元宗教繪畫的傑作,那么,神路圖就是一幅集多種更為古老的宗教文化因素於一體的稀世畫卷。
其畫面所繪鬼神人三界有數百個人神鬼獸的形象和很多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物象,除了很多東巴教的觀念之外,還融進了多種宗教的思想觀念。
但這種內容不見於藏族、蒙古宗教及其它東方宗教的繪畫和典籍中,卻見於緬甸一些反映宇宙論的典籍中。
東巴教接受了佛教“三界六道”說的一些觀念,產生了描述生命歷程的鴻篇巨製“神路圖”,並把它運用於喪葬超度儀式。
但有意思的是,這種佛教觀念並未能取代本民族傳統的生命歸宿觀,而是形成了一種傳統與外來文化因素並存於喪葬文化中的現象。
一方面,東巴在喪儀上鋪開神路圖,詠誦有關地獄、人間、神地的經書,為死者超度靈魂,幫助死者轉生於人間和神地。
另一方面,又詠誦描述傳統送魂路線的東巴經,把死者靈魂送往祖先之地,而且確切地指示亡靈必經的具體路站名。在納西人心目中,回歸祖先之地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使東巴依神路圖把亡靈超度往神地。
人們還是認為死者實際上是沿著東巴經所指引的送魂路線回到祖地去了。旨在回歸祖先之地的送魂路線與力求轉生神地的神路圖,分別代表了納西族傳統生命觀和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生命觀。而左右人們心理的仍然是傳統的“回歸祖地”觀。
神路圖所展示的生命轉生觀並未能進入納西人的心理深層,即使東巴死後,也要叫他的靈魂沿著祖先遷徙之路回歸祖地,這比亡魂超度往33個神地或18層天都還重要。
而且,東巴教雖然吸收了33個神地的觀念,但對它的具體描述則又與經書中描寫的祖先之地相同;根據本民族的生活內容和對死後世界的理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33個神地的內容。
由於東巴教中的三界論、六界說、十八層天、三十三個神地都是受外來文化影響的觀念,所以它並未成為十分規範和嚴密的體系。
各地納西族或者把死者靈魂送往祖地,或送往33個神地,或者超度往18層天。在這些觀念中還融進了一些社會等級觀念。
在東巴教義和民間習俗中,一般都沒有酋長、首領、長老等人被超度往有等級區別的神界的說法,只有對死去的祭司才作如是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