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Shenzhou Ⅻ 或 Shenzhou-12,簡稱:神十二”),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二艘飛船,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2021年4月,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船箭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6月報導,根據規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將成為 “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並在軌駐留3個月,開展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套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台北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成功。
台北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定,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連線埠,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8月20日訊息,經過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第二次出艙活動於20日14時33分完成;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撤離空間站組合體;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十二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安全降落。
基本介紹
研製歷程,歷史背景,研製進程,飛行乘組,系統組成,飛船系統,火箭系統,飛行歷程,發射升空,交會對接,飛行出艙,返回著陸,任務載荷,技術創新,改進升級,四大特點,五個首次,所獲榮譽,文化特色,任務標識,紀念郵品,總體評價,
研製歷程
歷史背景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套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工程前期通過實施四次無人飛行任務,以及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技術,使中國成為第三個具有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能力的國家,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
通過實施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以及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交會對接任務,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建成中國首個試驗性空間實驗室,標誌著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全面完成。
2010年,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分為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個階段實施。
空間實驗室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積累經驗。通過實施長征七號首飛任務,以及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交會對接等任務,工程第二步任務目標全部完成。
空間站階段:主要任務是:建成和運營中國近地載人空間站,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中國載人航天已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於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
研製進程
2020年3月,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疫情期間,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首次實現了與航天員中心的遠程測試。據介紹,團隊僅用一周時間便打通了從航天員中心到AIT大廳的多個網路傳輸環節,減少人員交流的同時保證了任務正常進行,大大方便了疫情期間的工作。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團隊還加強自動化測試模式套用,用機器代替人工判讀,減少了現場三分之一的人員配置。
2021年1月29日報導,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飛船以及用於發射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測試,將於2021年執行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2021年4月15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及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已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2021年5月18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於6月份實施飛行任務。
2021年5月30日報導,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已轉入強化訓練階段,正全力備戰即將到來的太空之旅。據了解,3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3個月,開展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套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楊利偉首先對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的組成情況進行了介紹。
2021年6月9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後續將按計畫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
2021年6月16日,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獲悉: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穩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飛行乘組
2021年6月16日,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台北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6月16日上午,3名航天員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6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於9時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天地通話。
台北時間2021年6月17日清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6時32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李尚福下達命令,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即將開啟為期3個月的飛行任務,並將成為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的首批太空訪客。(圖片連結:)
系統組成
飛船系統
神舟十二飛船主要方案繼承二期神舟系列飛船設計,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艙結構,總長度約9米,總重量約8噸。在軌為三艙飛行,返回前軌道艙、推進艙依次分離,返回艙單艙返回地面,著陸以降落傘減速為主,著陸緩衝發動機配合確保著陸安全。
智慧型化
飛船自身的設備及零部件也在不斷進行升級換代,產品的技術成熟度、質量與可靠性也隨之提高,飛船的智慧型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故障診斷
飛船能夠自主故障診斷隔離,通過船上的設備能夠自動進行識別故障,自動處置故障,使平台在運行過程中的可靠性安全性提高。
對接方式
如果神舟飛船在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自動對接過程中,如果發生相對位置、相對姿態的測量控制設備故障,導致不能進行自動對接時,神舟飛船可轉由航天員手動控制飛船完成對接。在停靠空間站期間,如果空間站發生嚴重威脅航天員生命的事故,神舟飛船具備隨時緊急撤離空間站,安全返回地球的能力。
火箭系統
神舟十二號飛船搭載的是中國研製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
長征二號F(CZ-2F)是捆綁四枚助推器的兩級運載火箭,採用N2O4/UDMH推進劑,可安裝上面級,起飛重量為480噸,火箭全長58.34米,一二級直徑為3.35米,助推器直徑為2.25米,整流罩直徑為3.8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8500千克。由於承擔載人運載任務,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它最大特點,其可靠性指標達到0.98,安全性指標達0.997。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研製總體單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指揮:荊木春;總設計師:容易。
飛行歷程
發射升空
台北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成功。(圖片連結:)
交會對接
台北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定,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連線埠,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後,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按任務實施計畫,3名航天員隨後將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
台北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畫開展相關工作。
飛行出艙
- 首次出艙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按計畫,在神舟十二號任務期間,航天員會開展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完成空間站階段首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已安全返回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2021年8月16日,航天員與地面進行了出艙程式演練,進行了機械臂的在軌操作,進一步熟悉固化了出艙程式。 8月17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於近日擇機執行第二次出艙活動。
2021年8月16日,航天員與地面進行了出艙程式演練,進行了機械臂的在軌操作,進一步熟悉固化了出艙程式。
2021年8月17日訊息,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將於近日擇機執行第二次出艙活動。
- 二次出艙
2021年8月20日,三名航天員再次執行出艙任務。聶海勝、劉伯明出艙作業,湯洪波留在艙內執行指揮與協作任務。出艙任務主要有三項:安裝艙外的熱控擴展泵組、抬升艙外全景攝像機D、以及組裝艙外工具箱。台北時間2021年8月20日14時33分,經過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完成此次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聶海勝、航天員劉伯明已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比原計畫提前了約1小時,空間站階段第二次航天員出艙活動取得成功。
此次出艙活動,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先後完成了艙外擴展泵組安裝、全景相機D抬升等任務,全過程順利,進一步檢驗了中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 天地對話
2021年8月21日,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9月3日將在空間站與香港青少年進行實時“天地對話”,並帶領香港市民參觀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回答徵集到的香港市民問題。
2021年8月22日,央視記者在航天員中心通過天地對話的方式,獨家採訪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他們分享了自己執行任務的情況。
返回著陸
撤離空間站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工程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地球。台北時間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安全降落
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後,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圖冊來源:)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主降落傘打開,下降速度減緩,神舟十二號返回艙搭載三名航天員返回地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 、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成功。
開艙儀式
2021年9月27日下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開艙儀式在京舉行。載人航天工程部分參研單位、物品搭載單位代表,共同見證搭載物品出艙。
療養恢復
2021年11月6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執行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已完成隔離恢復,正在休息地療養恢復。
神舟十二號乘組返回後,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針對任務飛行時間長和航天員自身特點,量身定製恢復計畫,3名航天員完成身體重力再適應,各項生理指標恢復達到預期目標。同時,3名航天員還接受了失重防護鍛鍊措施效果評估測試,參加了在軌試/實驗項目返回後對照實驗等活動,飛行任務各項實施計畫目標完成。
2021年8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發布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在軌拍攝的高清大圖。其中,聶海勝在太空拍下北京夜景。
2021年12月7日下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與記者見面會,這是神舟十二號乘組返回後,首次與媒體和公眾正式見面。
任務載荷
- 飛行任務
2021年6月16日,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獲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尋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套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為後續任務積累經驗。按計畫,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的前向連線埠,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後,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
2021年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根據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總體安排,三名航天員在軌期間將主要完成四個方面的工作,計畫開展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這四項主要任務,
一是要開展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艙在軌測試、再生生保系統驗證、機械臂測試與操作訓練,以及物資與廢棄物管理等;
二是要開展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包括艙外服在軌轉移、組裝、測試,開展艙外工具箱的組裝、全景攝像機抬升和擴展泵組的安裝等工作;
三是要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進行空間套用任務實驗設備的組裝和測試,按程式開展空間套用、航天醫學領域等實(試)驗,以及有關科普教育活動;
四是要進行航天員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計畫開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體鍛鍊,定期監測、維持與評估自身健康狀態。
技術創新
改進升級
神舟十二號飛船經歷上升、入軌交會飛行後,將與已經和天舟貨運船形成組合體的空間站核心艙對接,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組合體,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一次任務。後續,待航天員本次飛行任務完成,航天員返回飛船,飛船撤離空間站,執行返回和著陸飛行,將航天員安全帶回地面。
首次執行空間站航天員往返運輸任務,神舟十二號飛船自然有些特別之處。首先是空間交會和返回技術的升級,本次任務將採用快速交會技術,在空間站核心艙的配合下,由飛船控制計算機自主計算和執行軌道控制,發射後約6.5小時完成與核心艙的對接,航天員即可以進入空間站開始太空生活和工作,大約與從北京乘坐高鐵到長沙的時間相當,可以大大減少地面飛行控制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同時,對返回過程控制算法進行改進,使航天員返回過程和著陸落點位置控制更可靠。
其次,面對以往卡脖子的晶片,神舟十二號飛船進行了多項國產化晶片套用改進,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實現自主可控,飛船使用的控制計算機、數據管理計算機完全使用國產CPU晶片。而且隨著中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北斗導航終端也引入飛船設計中,導航計算、返回搜救落點報告等都採用了北斗系統定位數據。依託中國中繼衛星系統,測控由地基測控為主全面轉為天基測控為主,地面站船測控為輔,減少對測站、測量船的需求,既擴大了測控覆蓋率,又節約了任務成本。
神舟十二號的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此前基礎上,共進行了109項技術狀態更改,將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從指標要求的0.97提升到0.9894,再次刷新了自身紀錄。
四大特點
2021年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作為中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承上啟下,十分關鍵。總體來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有四大特點,將為後續空間站建造及套用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積累寶貴經驗。
一是將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改進後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徑向交會對接和180天在軌停靠能力,改進了返回技術、進一步提高落點精度,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
二是將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通過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生活3個月,考核驗證再生生保、空間站物資補給、航天員健康管理等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的各項保障技術。
三是將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員將在機械臂的支持下,首次開展較長時間的出艙活動,進行艙外的設備安裝、維修維護等操作作業。
四是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尋回收能力。著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著陸場,首次開啟著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五個首次
首次實施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首次實施載人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在空間站不斷調整姿態的配合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最快能實現發射後6.5小時與空間站對接。
首次繞飛空間站,並與空間站徑向交會
在此次任務中,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交會能力得到加強,具有更複雜的交會對接飛行模式,具備與空間站進行前向、後向、徑向對接口對接和分離的功能,並將在本次任務中首次開展繞飛和徑向交會對接試驗。
首次實現長期在軌停靠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實現,在軌停靠3個月。為適應空間站複雜構型和姿態帶來的複雜外熱流條件,神舟團隊對返回艙、推進發動機和貯箱等熱控方案,船站併網供電方案進行了專項設計,使飛船具備了供電、熱環境保障的適應性配套條件。
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號之前,載人飛船都從固定的軌道返回地球。空間站任務中,空間站為了節省推進劑的消耗,軌道位置會隨著不同時間節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長期停靠的要求。
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始終是神舟團隊心中至高無上的信條,為了保證天上、地上都具有保護航天員生命,在緊急條件下接回航天員的能力,神舟團隊開創了天地結合的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即攜帶兩艘飛船進場,由一艘船作為發射船的備份,將成為遇到突發情況時航天員的生命救援之舟。
所獲榮譽
2022年2月28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完成對接,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文化特色
任務標識
2021年6月15日,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實施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正式發布本次飛行任務標識。
紀念郵品
2021年7月25日,為紀念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集郵有限公司特別發行《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紀念》紀念郵折,包括“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紀念”主題《國旗》主圖6枚版個性化郵票、《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紀念》紀念封、《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紀念》紀念封及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二號任務標識徽章。
總體評價
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出征太空,之後完成為期3個月的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任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神舟十二號在軌飛行期間進行了2次航天員出艙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在軌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船活動、船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為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