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爆發了影響深遠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
在戰爭接近尾聲時,人們試圖尋找一些辦法防止戰爭再次爆發,“神聖同盟”應運而生。“神聖同盟”的主導者、“兩面神”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自幼受啟蒙思想影響,對內施行自由主義改革,但1812年打敗拿破崙、挽救整個歐洲後,其執政理念陡然改變,成為鎮壓革命、維護君主專制的保守主義者。他提出了創建“神聖同盟”和“歐洲協調機制”的外交構想,試圖稱霸歐洲,甚至插手美洲事務。
本書以
亞歷山大一世締造“神聖同盟”的過程為主線,輔以對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的政策描述,解讀了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格局,分析了亞歷山大一世的心態轉變歷程,以及美國、英國、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詮釋了沒有具體內容、僅憑兄弟友愛結盟的“神聖同盟”為何會遭到反對,以及美國為何從孤立主義轉向擴張的門羅主義。
作者簡介
威廉姆·佩恩·克雷森(William Payne Cresson,1873—1932),美國歷史學家,倫敦皇家地理協會會員,美國國際法協會會員。192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著有《波斯:正在甦醒的東方》(Persia,The Awakening East)、《哥薩克人和他們的歷史》(The Cossacks,Their History and Country)、《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神聖同盟:拿破崙之後的歐洲與門羅主義》(The Holy Alliance,The European Background of the Monroe Doctrine)等作品。
目錄
引言>001
第1章 神聖同盟的影響>057
第2章 神聖同盟的早期政策:美洲君主制>083
第3章 亞琛會議>103
第4章 美國與歐洲政治體系的重建(1815—1820)>125
第5章 國際會議時代>143
第6章 歐洲與門羅主義>169
附錄1 1818年亞琛會議擬定的領土保障協定>199
附錄2 拿破崙戰爭後的世界革命:特羅保會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