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溝

神經溝

神經溝亦稱髓溝。是脊索動物發生初期在神經板正中走行的一條淺溝,在它的下面,脊索原基與外胚層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沒有脊索原基的原腦區不形成神經溝。實際神經溝往往在神經板出現以前出現,顯示出胚體背側的正中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經溝
  • 外文名:neural groove
解剖結構:,1、神經板:,2、脊髓:,3、腦:,

解剖結構:

1、神經板:

脊椎動物胚胎在脊索背側的外胚層加厚形成的一條板狀結構。脊索向前伸長,誘導神經板隨之向前生長。
神經板亦稱髓板。主要是脊索動物發生初期原腸形成終後於外胚層背側正中產生的,呈球拍形,後部狹窄肥厚,其主要部分形成中樞神經系統和眼原基。
神經板的末端在多數情況下是與閉合的原口相接。神經板的最後端的部位形成後軀幹部和尾部的體節,其為中胚層性這一點,在兩棲類已甚明確。隨著發展的進展,神經板周圍的外胚層隆起變為神經褶,不久因兩側的神經褶在背側正中閉合而變成神經管。在兩棲類、部分魚類和圓口類等,可見有典型的神經板。[1]

2、脊髓:

脊髓呈前後稍扁的圓柱體全長粗細不等,位於椎管內,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尖削呈圓錐狀,稱脊髓圓錐,圓錐尖端延續為一細絲,稱終絲,終絲向下經骶管終於第2尾椎的背面,成人脊髓全長約42~45厘米。
脊髓有兩個膨大,上方一個稱頸膨大,位於頸髓第三段到胸髓第二段,在頸髓第六段處最粗;下方一個稱腰膨大,始自胸髓第九段到脊髓圓錐,對著第12胸椎處最粗。這兩個膨大的形成,與四肢的出現有關,由於此處脊髓內部神經元的增多所致。
在脊髓的表面有六條彼此平行的縱溝,前面正中較深的溝,稱前(腹側)正中裂,其前外側有前(腹)外側溝,前根從其間走出;後面正中有一淺溝,稱後(背側)正中溝,其後外側有後(背)外側溝,後根纖維從其間進入脊髓。在後正中溝與後外側溝之間,還有後中間溝。前、後根纖維在椎間孔處匯合,構成脊神經。在匯合之前,於後根處形成一個膨大,稱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的感覺神經元。脊髓全長共發出31對脊神經,與每一對脊神經相對應的脊髓部分,稱脊髓節,共有31節,計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
脊髓與脊柱在發生髮展過程中,由於二者生長速度出現不平衡(脊髓的生長速度慢於脊柱),成人脊髓的下端僅達第1腰椎下緣,因此腰、骶、尾部的脊神經根,圍繞終絲集聚成束絲呈垂直下降,形成馬尾。由於第1腰椎以下已無脊髓,所以臨床上一般在第3~4腰椎間進行穿刺。

3、腦:

腦是脊椎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主要部分,是心理活動的器官和物質基礎,位於顱腔內。可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包括間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等部分。腦內部主要由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神經元是腦的機能中心。近代成人的腦平均重約1200—1500克。腦是否發達與腦重沒有相對應的定量關係。就腦的生理結構而言,腦的發達與大腦皮層面積的增加、皮層細胞的高度分化和結構的嚴密有關。越是高等動物,腦越發達。人腦是在勞動和語言推動下,由猿腦逐漸進化而成的。腦與心理的關係,涉及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問題,是心理學中長期探討的複雜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心理是腦的機能。人的心理是腦產生的。科學證明,人腦受到損傷,心理活動就要受到嚴重破壞。然而,單憑腦本身是不能進行正常的心理活動的。人腦只有在客觀現實的作用下才能產生髮展心理活動。人的實踐活動不僅是心理產生髮展的重要條件,而且對心理的物質本體——腦本身的變化也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