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神狐海域位於中國南海北部陸坡中段的神狐暗沙東南海域附近,在地質學上為南海被動大陸邊緣。該航次的鑽探目標區位於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南翼,距深圳300多公里。
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研究的起始
從1999年開始至2007年的九年間,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技人員為代表的廣大的中國海洋地質工作者完成了南海北部4個海區共16個航次的綜合調查與研究,證實了我國海域存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發現南海北部陸坡具有良好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並初步圈定了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最有利的重點目標區。
2004年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上,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就被列為中國油氣勘探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重要新領域之一。
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設立《海洋油氣新區調查》項目,重點在我國南海北部陸坡深水區、南黃海盆地北部和東海陸架盆地西部等地區開展前期戰略性調查研究工作。南海北部陸坡作為我國開展深水區勘探的首選目標,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正式啟動海洋油氣新區戰略性地質調查。
在國家設立專門項目開展這一資源調查的同時,“863”計畫及時啟動了“天然氣水合物探測技術”課題研究,從地震識別技術、地球化學探測技術、綜合評價技術和保真取樣技術4個方面全面開始了高技術的探索。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吳能友博士牽頭下,展開科技攻關。到2005年,最終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海域特點的天然氣水合物探測技術系列,為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提供了有力的高技術支撐。
2004年,中德兩國展開政府間合作,在南海北部陸坡開展甲烷和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研究,中德兩國科學家利用先進的調查船——德國“太陽號”開展代號為SO177航次的海上科學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南海北部東沙海域發現了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的自生碳酸鹽岩等一系列顯示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證據。但沒有獲取到淺表層天然氣水合物的樣品,成為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德兩國地質學家們的一個遺憾。
2005年國土資源部也將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的白雲深水區列為我國六大油氣資源戰略選區之首。
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認為,南海北部海域在海底淺表層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條件並不優越,通過地質取樣這一手段獲得天然氣水合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從2005年開始,選定目標實施鑽探,成為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的新任務。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通過多年的調查,確定的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區與“太陽號”所發現的大片碳酸鹽岩結殼的區域是吻合的,這更加肯定了他們對天然氣水合物發現目標的認識。擔任“太陽號”SO177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的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當時的總工程師黃永樣,他充滿信心:“下一步要打鑽,這裡應該是我們布孔的位置。” 後來,為了調查研究一種新的類型,神狐海域又成為新的目標,這裡從2003年展開區域概查,已經發現了顯著的地球物理標誌BSR。
經過近兩年的技術、商務等準備,最後選定輝固國際(香港)集團公司承包海上天然氣水合物鑽探航次。 經過九年的艱苦奮鬥,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從“零”開始,終於首鑽成功獲得實物樣品。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中國人沒有經驗。因此,調查工作借鑑了油氣勘探工作的一些步驟和方法,通過區域概查展開,在發現異常後,再對重點區域展開進一步調查,確定靶區,將天然氣水合物的地質目標從南海北部的廣大區域一步步縮小到重點目標區。 同時,他們不斷學習套用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廣泛運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多手段綜合調查方法,在我國南海北部發現了由深至淺,最後到海底表層所存在的與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的多層次、多信息異常標誌,包括深部似海底反射(BSR)、空白帶(BZ)、淺部氣煙囪、海底微地貌、碳酸鹽岩結殼、底水及沉積物地化異常四位一體的充分證據,有力證實了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存在。作為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基層科技人員,從項目成立之初,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梁金強和他的研究室科技人員們一直專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資料綜合分析和解釋工作,他自信地說:“目前世界上已經證實可顯示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證據,在南海北部都得以發現。”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及國內其他相關單位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對天然氣水合物技術方法、環境效應、資源綜合評價和勘探開發戰略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調查與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方法支撐。 國家“863”計畫對這一新型後備能源的勘探給予了持續不斷的支持。1998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光學在“863”經費的支持下,展開對國際上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探測關鍵技術的預研究。 深邃的海底是天然氣水合物礦藏形成的最佳場所。地球有70%以上的面積是海洋,科學家們分析認為,天然氣水合物在海洋中有條件成礦的面積約占全部海洋面積的30%以上。目前,全球已在100多處發現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存在,但卻僅在其中15個地區通過鑽探和表層取樣獲得實物。在南海南部,去年由多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綜合國際大洋鑽探計畫實施鑽探,但沒有獲得天然氣水合物樣品。因此,要準確鑽中目標,獲取到冰雪狀的天然氣水合物樣品,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帶有極大的偶然性。 為提高我國實施天然氣水合物鑽探目標的命中率,2005年,“863”計畫緊急啟動了“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鑽目標優選關鍵技術”研發課題,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張明教授牽頭,和中國地質大學一起展開攻關。 當時,國內並沒有針對天然氣水合物鑽探目標的調查手段和現成的方法,就連國外公開發表的論文資料也沒有這方面的實質性內容。同時,還受限於現有的技術裝備和調查條件,課題組大膽提出了單震源單電纜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調查方法,經過反覆試驗研究,提高定位精度,在採集、處理技術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最終取得了高質量的三維成像效果,將二維地震識別技術發展為三維地震識別技術。試驗成功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迅速將研究成果套用於南海神狐海域目標區,將鑽探目標從140多平方千米的海區靶區,最終精確為2個目標區塊的8個鑽探井位。 在高技術的支撐下,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航次在實施的第一個鑽位勝利實現突破,成功獲取到斑點狀的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令第一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海啟博士更為欣喜地是:“在第一航次28天完成的4個鑽位中,我們在兩個鑽位上實現了突破,兩處所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飽和度均高於美國布萊克海台的天然氣水合物飽和度,最高達43%。僅僅在一段直徑5.6厘米、長約40厘米的沉積物中就收集到26升純度高達99.7%的甲烷氣,從世界範圍來看,這都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全新類型。”高純度的天然氣在實驗室點燃,跳動的藍色火苗點燃了中國人的新能源夢,展現了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巨大的資源潛力。 同時,鑽探結果顯示我國海洋地質工作者根據地震資料解釋預測的BSR及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層位與實際基本吻合。這說明,經過九年艱苦勘探,我國海洋地質工作者所建立的地震解釋速度模型是正確的,它證實了我國實施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工作所取得的地質勘探基礎資料的準確性,顯示出中國海洋地質工作者通過自主創新、發展高技術所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天然氣水合物探測技術和調查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06年我國南海東北部陸坡深水區發育厚層中生界及古近系的尖峰北盆地和筆架盆地,油氣前景較好,是下一步油氣勘探的有利區域。這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實施的國土資源大調查海洋油氣新區項目的最新成果。
07年,中國科學家初步認為,中國南海神狐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是以,飽和度非常高,顯示出中國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具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初步預測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均勻分散的狀態,成層分布,已發現的含天然氣水合物沉積層厚度較厚,最大厚度達25米水合物總資源量可能大於100億噸油當量。
08年,由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國家專項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首批驗收的4個項目均獲得油氣重大發現,其中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具備萬億立方米大氣區的前景和潛力,這是我國海域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大天然氣發現,是我國深水勘探的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中海油通過對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的系統研究,取得多項油氣地質新認識和深水勘探技術新突破。為進一步驗證優選出的有利目標區,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選擇其中之一的白雲凹陷目標區成功實施了我國第一口水深超千米探井,獲得了我國海域迄今最大的天然氣發現,資源量約1100億立方米至1700億立方米,初步展示了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具備萬億立方米大氣區的前景和潛力,也標誌著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09年10月,我國第一艘可燃冰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侖頭碼頭鳴笛,正式入列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隊建制。海洋六號”可燃冰綜合調查船,它將以海底可燃冰資源調查為主,兼顧其他海洋地質、海洋礦產資源調查工作。它的入列,將加快我國海洋可燃冰調查步伐。
10年12月30日,由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鑽探成果報告》通過終審。《報告》顯示,科考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鑽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預測儲量約為194億立方米。研究人員在140平方公里的鑽探目標區內,圈定出11個可燃冰礦體,含礦區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礦層平均有效厚度約20米,預測儲量約194億立方米。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數據,科考人員對含可燃冰樣品氣體組分及同位素分析表明,鑽探區可燃冰富集層位氣體主要為甲烷,其平均含量高達98.1%,主要為微生物成因氣。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著眼未來,積極探討海底可燃冰安全環保開採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相信不久的將來,沉睡在海底千百萬年的可燃冰終將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