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潼關古戰場遺址
- 地址:姜堰市俞垛鎮花莊村
- 性質:古遺蹟
- 朝代:明
地理環境,歷史典故,
地理環境
清明會船看神潼,神潼會船闖天下。
掃平倭寇威震天,華夏英雄美名揚。
神潼關為一水中半島,地勢較高,形似荷葉,自古未受水淹。當地百姓都稱之為“荷葉地”,取永不沉沒之意。神潼關地處東西南北交通河道的要衝,又是三縣交界之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過去,在水網密布,河道縱橫的里下河地區,人們往來交通均以水上為主,鎮守此處,可扼南北東西水上之交通。
歷史典故
相傳“神潼關”是因戚繼光部將侯必成在此抗倭而得名。日本從10世紀開始,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內戰中失敗的潰兵敗將,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在日本西南部一些封建諸侯和大寺院主的資助和組織下,從元末明初開始,經常駕駛海盜船隻,對中國沿海進行搶掠,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15世紀下半葉,日本進入各封建諸侯國林立的“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爭著來與明朝通商。日本各諸侯國之間常為爭奪勘合執照進行鬥爭。世宗嘉靖初年,兩批日本使船為爭奪貿易,竟在中國土地上廝殺,發生所謂“爭貢之役”。明世宗於1523年(嘉靖二年)後採取閉關政策,禁止與日本通商。於是日本海盜商人就進一步與沿海一帶土豪奸商勾結,由他們引領,深入內地,進行搶劫。嘉靖中期以後,倭寇更攻陷州縣,燒殺淫掠,成了東南沿海人民的極大禍害。蘇北里下河一帶也常受到海盜倭寇的侵擾。抗倭名將戚繼光,曾順鹵汀河南下,在江蘇鹽城至鎮江一線巡視布防抗倭。行至俞垛葉甸花莊村地段時,戚繼光發現此處河網密布,東西南北水上交通便利,“荷葉地”面積雖然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於是派手下的年輕戰將侯必成鎮守此處。一日,侯必成睡夢中見一孩童向他透露軍情:“明日將有倭寇來襲。”侯必成立即起床組織部屬隱蔽迎戰,結果大獲全勝。這一仗是侯必成鎮守“荷葉地”的第一仗,他認為夢中孩童示警功勞最大,因此將“荷葉地”改稱“神童關”。因“神童關”地處水鄉澤國,後人又將“神童關”寫成“神潼關”,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中後期,朝廷昏庸腐敗,軍隊有名無實,國家有國無防,戚繼光立志抗倭,果斷提出:只要朝廷出餉,不需朝廷出兵。戚繼光在山東老家招募青壯民兵親自訓練,戚家軍訓練有素,作風頑強,勇猛善戰,但畢竟開初人數有限,因此,侯必成鎮守神潼關所帶兵士僅幾十人,侯必成雖然年輕(時年19歲),卻頗具將帥之才,他學習戚繼光訓練民兵的做法,發動當地民眾共同抗倭。他挑選善駕舟楫的水鄉青壯年農民,製造輕便快捷的划船快舟,利用農閒,日夜加緊訓練,他們的武器就是竹篙、木槳、弓箭、長矛。侯必成訓練的民兵遍及四鄉八鎮,東至溱潼、俞垛,西至樊川、小紀,南至朱莊、港口,北至沈 、周莊。
侯必成鎮守神潼關,帶領民兵與倭寇英勇作戰,屢戰屢勝,威名遠揚,致使倭人不敢輕易襲擾蘇北里下河一帶。因此,倭寇對侯必成恨之入骨。一次,倭寇利用農忙,民兵都在遠處的田地里忙於農事,夜間偷襲神潼關,侯必成雖率領部屬奮力拚殺,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為了紀念抗倭民族英雄侯必成,當地人民募錢在鹵汀河畔建立侯王殿,供奉侯將軍像以昭永遠;並於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在鹵汀河上舉行集會,他們划船來到神潼關遍撒飯食於鹵汀河以示祭祀,並舉行舟船競賽,表現勇往直前奮力當先的英雄氣概,彰顯全民皆兵便能所向無敵的華夏民族抗爭精神。神潼關會船節具有蘇北里下河民間風俗特點,《中華全國風俗志》、《泰縣民俗談》以及民間流傳的《港口竹枝詞》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