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幡,起源,
神幡
拼音:
[神幡] shén fān
解釋:
幡
用竹竿等挑起來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
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艷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牧人每次經過敖包,都要在敖包上放幾塊石頭;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習俗順時針繞包三周,同時心中許願,並在敖包上添加石塊以求心愿得償。 一般都扔3、6、9塊石頭,帶表六六大順或吉祥等。
起源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神幡在敖包上,《大清會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記載:“遊牧交界之處,無山河又為識別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後,在蒙古族中又演變為神物,即使在尋常的旅途中,路經敖包都要下馬膜拜。清人祁韻士詩云:“告虔祝庇雪和風,石畔施捨廟祀同。塞遠天空望無際,行人膜拜過殘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