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祝隆賢,字幼荻(又字定庵)、號爽亭,印塏,祖藉湖北武昌。清道光七年(1827)十月二十七出生於磚坪廳城。
基本介紹
- 本名:祝隆賢
- 字號:幼荻(又字定庵)、號爽亭
- 所處時代:清道光七年
- 出生地:磚坪廳城
祝塏父祝應華有五子:長子祝隆金,位元組臣、印鋮,孝友成性,父卒後,教弟楠、濂、炳、塏,延師教讀,封朝議大夫;次子祝隆玉,字鹽田,號梓鄰,印楠,以附生報捐知縣,分發河南補用,欽加鹽提舉,代理河南滑縣事;三子祝隆德,字子峻,號小溪,印濂,授四川蓬溪知縣,欽加同知;四子祝隆儀,字子威,號星如,印炳,以附生報捐知縣,分發山西補用,欽加同知,授繁峙縣知縣;祝塏為五子。塏妻楊氏,隨侍母至塏任所,母於舟中染病,左臂剜肉和藥進母,飲後愈,被勒封為夫人。妻袁氏,勒封夫人。祝塏自幼聰明過人,譽為神童。7歲作詩文,9歲府試榜首,入縣學就讀。11歲學業優異獲獎勵。道光二十三年(1843),鄉試第20名舉人。二十七年(1847),會試第97名進士,分發河南內鄉知縣,後調太康知縣。二十九年(1849)、清鹹豐元年(1851),任河南考試官。任職期間,遵循法度,明辨是非,有“父母官”之譽。鹹豐初年,權充柘城縣令,與當地名士講學會文,頗得人望。三年(1853)五月,太平軍北上,攻克歸德府,柘城逃徙一空。社會名士,器重塏品德,不忍不辭而別,前去看望。見他身穿朝服獨坐空堂,被感動得流下眼淚。塏見眾人之心可利用,便辦團練,御太平軍於柘城外。五年(1855),因軍功保舉,賞戴花翎,補授新鄉知縣。九年(1859),調任光州知府。十年(1860),署歸德知府,以軍功加道銜。十一年(1861)九月,由軍保舉以道員用,欽加鹽運司銜。冬,任大順、廣道備道,欽差大臣督辦直東豫三省軍務事宜。同治元年(1862),佑邸駐河南商丘一帶,知塏善結民心,辦事多有借重。塏辦事率直激進,人以流言蜚語中傷,迨至戰事稍緩,訴訟輒起,被解職待處理。旋經澄清是非,誣告者反坐。適遇太平軍進攻甚激,欽差大臣被阻,死於陣前。朝廷命塏代職,併兼欽差大臣事宜。第二年收復廣平、邯鄲名城。後又以在商丘、徐州一帶徵糧不力革職。經相國張可青、制軍劉蔭渠、制府曾文正先後向朝廷保奏,才以道員另補。五年(1866),左宗棠任陝甘兩省總督,鎮壓西北回民起義,祝塏隨軍任用。戰事平息後,十三年(1874),欽加二品頂戴,署天津長蘆鹽運使。後因母親年邁,塏告假到河北探親,對母致孝,侍母左右,年雖五十,依依如孺子。祝塏自幼天賦聰明,博學深淵。雖一生戎馬倥傯,但學而不倦,著有《體微齋日記》、《爽亭齋易說》、《語錄》等書。光緒二年(1876)十一月二十,病逝,葬於磚坪廳藺河漫坡。“文化大革命”中,祝塏墳被紅衛兵掘墓開棺,有黃金、水晶石眼鏡等殉葬品。有關祝塏傳說,已被人蒐集整理成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