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理論與技術

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理論與技術

《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理論與技術》是2019年08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起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理論與技術
  • 作者:馮起等
  • ISBN:9787030600141
  • 頁數:7,385
  • 定價:23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08月01日
  • 裝幀:圓脊精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祁連山河源山地為核心研究區,在前人大量工作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多年實地調查和觀測,進行了大量統計、分析和論證,闡述了祁連山從山區至山前脆弱帶的水源涵養功能監測與增貯潛力評估的方法、理論、模型與技術,以及內陸河上游山地祁連山北坡的木本植物群落分類及空間分布,並且通過對祁連山地高山、中山帶植物功能性狀和群落結構對坡向回響的研究,開展內陸河上游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保育工程示範、山區天然草地生態系統恢復與保護技術集成示範及生態效益評估。本書旨在為加快祁連山綠色屏障中脆弱性生態系統恢復與維護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推介相關的模式與示範。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山地生態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
1.1 水源涵養功能研究進展 1
1.2 生態系統管理研究進展 1
1.3 我國生態系統恢復技術研究進展 2
1.4 生態系統恢復工程研究進展 3
1.5 內陸河上游山地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與技術進展 4
第2章 河源山區水源涵養功能監測與增貯潛力評估 6
2.1 水源涵養與水文調節的概念與評估方法 6
2.1.1 水源涵養與水文調節的概念 6
2.1.2 水源涵養與水文調節評估方法 7
2.1.3 水源涵養與水文調節協同關係 8
2.2 水源涵養功能系統觀測與分析 9
2.2.1 河川徑流變化分析 9
2.2.2 苔蘚枯落物與土壤水熱、特性及蒸發分析 19
2.2.3 林冠截留與土壤水熱的關係分析 23
2.2.4 植被與土壤水和徑流的關係 29
2.3 水源涵養相關生態參量遙感動態監測 33
2.3.1 土地覆蓋動態監測 33
2.3.2 植被覆蓋度動態監測 36
2.3.3 地上生物量動態監測 39
2.3.4 蒸散遙感動態監測 42
2.3.5 土壤水分動態監測 45
2.3.6 小流域生態參量與徑流關係分析 47
2.4 水源涵養區相關參量的模擬 51
2.4.1 水文參數變化規律 52
2.4.2 水源涵養功能對氣候變化的回響 54
2.4.3 水源涵養功能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回響 57
參考文獻 61
第3章 內陸河上游山地木本植物群落及空間分布 64
3.1 研究進展 64
3.1.1 生態位概念的提出和發展 64
3.1.2 物種共存的解釋 64
3.1.3 群落構建的生態學理論 65
3.1.4 群落分布的空間尺度 66
3.1.5 空間變數的構建 68
3.1.6 植物群落分類和排序 68
3.1.7 影響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及多樣性的環境因素 72
3.2 木本植物群落數量分類及群落林下植被分析 74
3.2.1 物種累積曲線 75
3.2.2 不同木本植物群落聚類分析 75
3.2.3 植物群落林下植被物種組成差異比較 79
3.3 木本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的影響因素及分布格局 82
3.3.1 分析與排序 82
3.3.2 植物群落地形變數及環境變數 83
3.3.3 環境因子對喬木群落物種組成的影響 87
3.3.4 環境因子對灌木群落物種組成的影響 89
3.4 木本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因素及分布格局 92
3.5 不同變數對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和豐富度的影響 97
參考文獻 100
第4章 祁連山植物功能性狀和群落結構對坡向的回響 113
4.1 植物功能性狀和群落結構研究進展 113
4.1.1 植物功能性狀研究進展 114
4.1.2 生態化學計量特徵研究進展 115
4.1.3 坡向梯度上植被的研究進展 118
4.1.4 祁連山山地植被的研究進展 119
4.2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研究 120
4.2.1 不同坡向功能性狀屬性值變化 123
4.2.2 不同坡向穩定碳同位素δ13C 特徵 123
4.2.3 不同坡向C3植物葉性狀變化 124
4.2.4 不同坡向葉片功能性狀分析 127
4.2.5 不同坡向葉性狀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127
4.2.6 不同坡向植物生存策略 130
4.3 不同坡向優勢植物葉片氮磷化學計量特徵 132
4.3.1 植物葉片養分含量與化學計量總體特徵 132
4.3.2 不同坡向植物葉片C、N、P元素化學計量特徵 135
4.3.3 坡向對土壤C、N、P元素及其比值的影響 137
4.3.4 南-北坡梯度土壤的化學計量特徵變化 139
4.3.5 植物葉片化學計量特徵與土壤因子關係 142
4.3.6 不同坡向植物群落N、P養分限制因子判斷 146
4.4 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結構變化 147
4.4.1 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特徵變化 148
4.4.2 環境因子特徵變化 149
4.4.3 植物群落重要值變化 150
4.4.4 群落相似性指數特徵 153
4.4.5 植物群落聚類分析 154
4.4.6 物種多樣性、蓋度和生物量變化特徵 155
4.4.7 土壤養分特徵 156
4.4.8 土壤質地特徵 157
4.4.9 影響群落結構限制因子的確定 157
參考文獻 160
第5章 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保育工程 169
5.1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特徵退化現狀 170
5.1.1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特徵 170
5.1.2 祁連山山區灌木群落特徵 178
5.1.3 水源涵養林退化現狀 183
5.2 水源涵養林林木引種及快速繁育工程 185
5.2.1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樹種引種及適應性 185
5.2.2 雲杉屬樹種的抗逆性測定 186
5.2.3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造林樹種篩選 190
5.2.4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樹種快速繁育技術研究 192
5.3 退化水源涵養林地生態修復與建植技術 200
5.3.1 祁連山東段退化水源涵養林生態修復模式 200
5.3.2 祁連山東段退化水源涵養林地生態修復技術 200
5.4 水源涵養林植被空間配置與結構最佳化技術 204
5.4.1 祁連山中段水源涵養林植被空間配置與結構最佳化技術 204
5.4.2 祁連山東段水源涵養林林分結構最佳化配置 206
5.5 不同配置模式森林生態系統恢復特徵 212
5.5.1 不同模式森林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特徵 212
5.5.2 不同程度恢復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環境因子 216
5.5.3 不同程度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理化性質特性 222
5.6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生態恢復技術 228
5.6.1 退化生態系統封育恢復技術 228
5.6.2 退化水源林生態系統人工修復技術 229
5.7 祁連山中段北坡水源涵養林保育 230
5.7.1 退化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封育 230
5.7.2 退化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人工修復 231
參考文獻 232
第6章 祁連山天然草地生態系統恢復與保護技術 233
6.1 祁連山草地土壤特性及降水入滲 233
6.1.1 試驗區的植被組成 233
6.1.2 試驗區的水文特徵 236
6.1.3 土壤水分入滲分析 256
6.1.4 入滲模型擬合 275
6.1.5 土壤水分入滲率空間分布特徵 287
6.2 祁連山天然草地保護技術 290
6.2.1 天然草地鼠害綜合防控技術集成模式 290
6.2.2 害鼠控制區和對照區的植物群落組成 293
6.2.3 控制害鼠對天然草地地上植物量的影響 295
6.2.4 祁連山地區草地害鼠種群數量控制模式 296
6.3 毒雜草草地綜合防控技術集成 302
6.3.1 草地植被物種多樣性 304
6.3.2 不同濃度狼毒淨對狼毒生長狀況的影響 304
6.3.3 狼毒淨對狼毒的防治效果分析 305
6.4 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技術集成模式 306
6.4.1 不同利用強度下草地植被與土壤特徵 306
6.4.2 退化草甸植被群落多樣性指數的變化 307
6.4.3 退化草甸植被群落生物量變化 316
6.4.4 退化草甸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 317
6.5 退化草地修復技術集成模式 321
6.5.1 參試牧草基本生長特徵 323
6.5.2 參試牧草形態學特徵 327
6.5.3 參試牧草生產性能及評價 329
6.5.4 參試牧草品質 333
6.6 輕度退化草地改良施肥技術集成模式 336
6.6.1 不同施氮量對草地植被高度的影響 336
6.6.2 不同施氮量對草地各功能群高度的影響 337
6.6.3 不同施氮量對草地多樣性及生物量的影響 337
6.6.4 不同施氮量對草地植被植物量的影響 338
6.6.5 不同施氮量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339
6.7 中度退化草地免耕補播技術 341
6.7.1 補播對草地植物的影響 341
6.7.2 補播對草地植物量、土壤容重和水分的影響 342
6.7.3 補播對草地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 343
6.8 重度退化草地植被重建技術 344
6.8.1 人工草地對草地植物優勢度的影響 344
6.8.2 人工草地對草地群落多樣性的影響 344
6.8.3 人工草地對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 346
6.9 祁連山退化草地恢復技術效應 347
6.9.1 祁連山地區草地綜合防控技術集成 347
6.9.2 祁連山區退化草地恢復技術 348
6.9.3 鼠害防治技術要點 350
參考文獻 350
第7章 祁連山山前脆弱帶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技術 354
7.1 研究進展 354
7.2 植被和土壤特徵 356
7.2.1 植物群落特徵 356
7.2.2 土壤含水量及容重變化特徵 359
7.2.3 土壤鹽分特徵 360
7.2.4 土壤養分特徵 362
7.3 鄉土物種種子培育與繁殖技術 365
7.3.1 種子採集及育苗試驗 365
7.3.2 扦插育苗試驗 366
7.4 農田退耕地生態恢復技術 369
7.4.1 退耕地土壤物理性質的變化 369
7.4.2 土壤有機碳組分的變化 371
7.4.3 退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機碳變化 372
7.5 淺山區造林技術模式 373
7.5.1 栽植方法對苗木成活率的影響 373
7.5.2 座根水量對造林成活率的影響 373
7.5.3 土壤含水量對苗木成活率的影響 374
7.6 水土保持技術試驗研究 374
7.6.1 徑流場植被特徵分析 375
7.6.2 不同植被蓋度對產、匯流的影響 377
7.6.3 水土流失泥沙含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377
7.7 祁連山水土保持技術集成 379
參考文獻 380
第8章 集成技術綱要 383
彩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