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甘肅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4—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甘肅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4—2020年)
第一章 甘肅生態保護與建設形勢
一、甘肅生態格局及其戰略定位
(一)生態特徵及格局
甘肅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處,總土地面積42.58萬平方公里。甘肅地域狹長,地質地貌、氣候類型複雜多樣,除海洋生態系統外的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農田、城市等六大陸地生態系統均有發育,自然因素影響大、乾旱範圍廣、水土資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載力低、修復能力弱是甘肅生態的基本特徵。
甘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了較為分明的生態格局。南部沿省界從西北到東南的帶狀區域,依次分布有祁連山、甘南高原、“兩江一水”(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流域、子午嶺,該區域降水量大,植被較茂密,是我省的主要林區與草原區,也是河西內陸河和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補給和涵養區,承擔著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種生態功能,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是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北部沿省界從西北到東南為河西三大內陸河流域的中下游、隴中和隴東黃土高原北部,本區域降水量小,植被稀疏,西北部有庫姆塔格、巴丹吉林、騰格里三大沙漠和沙塵暴策源區分布,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是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位於南北兩區之間的是城市和農業集中分布區,社會經濟活動頻繁,能量流動旺盛,扶貧攻堅任務巨大,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核心位置,是複雜系統、多樣生態的交錯區,是生態最佳化的重點區域。
(二)生態地位
甘肅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點區域,其生態建設是確保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涵養補給黃河水源、根治長江水患、實現下游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是阻止沙塵暴等惡劣氣候環境、促進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陣地;也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兩屏三帶”全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生態安全在西北乃至全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甘南高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甘南高原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大面積的濕地、草地和森林孕育了眾多河流,每年向黃河補水65.9億立方米,占黃河源區年徑流量的35.8%、黃河總徑流量的11.4%。該區域是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直接影響到黃河徑流的穩定。
——甘肅“兩江一水”流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甘肅境內“兩江一水”流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森林面積較大,是長江主要支流嘉陵江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區域內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水土流失嚴重,是長江上游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區;此外,該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國寶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之一,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存區。
——隴東隴中黃土高原是我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重點區域。黃土高原是全國水土保持重點區域。甘肅隴東隴中黃土高原總面積近1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黃土高原總面積(64.87萬平方公里)的16.9%,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達4.92億噸,占黃河年均輸沙量的30.8%。特別是涇河上游1萬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區水土流失強度大,是黃河流域年輸沙量最大的水系。
——河西走廊北部是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區。甘肅省沙化土地(包括沙漠、戈壁)總面積11.9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列全國第5位。沙化土地絕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北部地區(占98%),風沙線長1600公里,主要風沙口846處,全國八大沙漠中的騰格里、巴丹吉林、庫姆塔格三大沙漠在此有分布。該地區是我國沙塵暴主要策源區之一,也是全國防沙治沙的重點區域。
——祁連山是內陸河水源涵養和補給區。祁連山位於我國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的過渡帶和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海拔2500—3500米有森林分布,3600米以上為多年凍土,4400米以上終年積雪,5000米以上發育有現代冰川。祁連山冰雪、降水和地下水所形成的徑流匯成56條河流,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每年75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支撐著我省河西地區及黑河下游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阻止巴丹吉林、騰格里、庫姆塔格三大沙漠合攏和抵禦風沙東擴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特殊的複合生態系統,對確保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西部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戰略定位
基於甘肅生態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及其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重大影響力,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甘肅生態的戰略定位為:是西部生態建設的樞紐區域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生態敏感區,是國家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部乃至全國重要的戰略穩定器,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堅實生態後盾。
二、甘肅生態保護與建設形勢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國家生態建設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於小康社會建設為目標,以生態屏障建設為切入點,大力實施以國家重點工程為主的各項生態工程,積極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法律法規,引導規範市場運作機制,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穩步推進。隨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1998年至2012年底,甘肅累計落實各項林業建設資金356.64億元,完成造林374.37萬公頃,義務植樹4.45億株,森林覆蓋率由9.04%提高到11.28%,森林面積從254.96萬公頃增加到507.45萬公頃,森林蓄積從1.7億立方米增加到2.14億立方米。在重點林區和國有林場開展中幼齡林撫育,實施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森林質量進一步改善。
——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效果明顯。1998年至2012年底,累計治理“三化”草原584萬公頃。全省1790萬公頃草原中,劃定基本草原1780萬公頃,實施退牧還草701.7萬公頃,落實禁牧草原667萬公頃,完成補播改良176萬公頃,建設人工飼草地1.9萬公頃。累計完成減畜任務225萬羊單位,草畜平衡面積達940萬公頃。草原承包面積達到1600萬公頃,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積的99.6%,草原生態退化勢頭得到一定程度控制。
——荒漠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以初步遏制。根據2009年開展的第4次全省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全省荒漠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3.51萬公頃,為1921萬公頃,年遞減率0.17%;沙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1.04萬公頃,為1192萬公頃,年遞減率0.19%,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覆蓋率由2004年的14.56%提高到2009年的16.87%,5年間提高2.31個百分點,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總體呈減輕態勢。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穩步發展。全省濕地總面積達到169.39萬公頃,濕地率3.98%。黃河首曲、張掖黑河濕地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濕地榮膺國際重要濕地,建成各類濕地公園8處,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1.34萬公頃,國際、國家重要濕地總面積達29.87萬公頃,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6%,實施了尕海—則岔、敦煌西湖、黃河首曲、黑河流域等27項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促進了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
——農田生態系統保護與改良逐步推進。積極倡導綠色環保的生產理念,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大土壤污染的環保執法,積極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至2012年底,全省農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20.59萬公頃,增強了耕地蓄水保墒抗旱能力,有效減少了耕地表土流失,農田土壤結構和肥力逐步改善。
——城市生態系統質量有效改善。大力推進和發展循環經濟,狠抓新建和在建項目的環保審批,強化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控制和治污減排。堅持林水結合、城鄉一體的城市綠化原則,城市綠地面積逐步增加。2012年全省設市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近1.8萬公頃,建成區綠地率26.3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2平方米。重點污染城市治理取得成效,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基本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突出。1998年以來,全省累計新修梯田176萬公頃,建成各類淤地壩1571座、總庫容5億立方米、淤地面積23.89平方公里,營造水土保持林草343萬公頃,治理小流域1520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18萬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省水土流失監測網路,省級總站、市級分站和水土保持科研單位為主線的水土流失監測網路體系基本形成。全省有125條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小流域”,莊浪縣、安定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日益加強。至2012年底,全省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60處,保護區面積976.33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2.9%。強化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全省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達到125種,大熊貓、金絲猴、普氏野馬等野生動物繁育保護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二)面臨形勢
在諸多有利因素的推動下,經過多年實踐,甘肅生態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制約、人口增長和經濟規模擴張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大環境影響,加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後,資源開發依賴程度強,生態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加,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環境承載力有限的情況下,面對實現中央“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目標,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勢和挑戰。從治理難度和區域上看,生態保護和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區域上更為分散。從生態演變特性和階段特徵看,全省生態演變總體上依然呈現“面上向好、局點惡化、博弈相持、尚未扭轉”的特點,生態問題“邊治理、邊發生”、“已治理、又復發”的現象存在,生態惡化的形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態依舊脆弱的特質沒有改變,生態保護與建設“持久戰”的局面還將延續。特別是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自然災害等生態問題,仍然是制約甘肅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瓶頸”,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專欄1甘肅基本生態省情(2012年) |
1.森林面積:507.45萬公頃(合7611.75萬畝) |
2.森林蓄積:2.14億立方米 |
3.森林覆蓋率:11.28% |
4.草原面積:1790萬公頃(合26856萬畝) |
5.“三化”草原面積:1460萬公頃(合21900萬畝) |
6.草原植被蓋度:50.6% |
7.荒漠化土地面積:1921萬公頃(合28815萬畝) |
8.沙化土地面積:1192萬公頃(合17880萬畝) |
9.可治理沙化面積:278.4萬公頃(合4176萬畝) |
10.濕地面積:169.39萬公頃(合254085萬畝) |
11.耕地面積:541萬公頃(合8115萬畝) |
1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0.02% |
1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2平方米 |
14.水土流失面積:2813萬公頃(合42195萬畝) |
15.水土流失治理率:25% |
16.陸域自然保護區占陸域面積比率:22.9% |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甘肅是少林省份,林地面積居全國第12位、森林面積居全國第18位、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27位。全省天然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白龍江、洮河、小隴山、祁連山、子午嶺等林區,區域有林地占全省有林地面積在70%以上。全省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86.79立方米,人工林僅35.93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89.79立方米/公頃)和世界平均水平(128.3立方米/公頃)。林分結構不合理,中幼林比例高。
——草地退化較為普遍。甘肅草原平均超載率仍然較高,中度以上明顯退化的草原面積接近50%。受多重因素影響,全省草原生態“局部好轉,總體惡化”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全省90%的可利用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草原面積達1468萬公頃,鼠蟲害發生面積573萬公頃,草地沙化、鹽鹼化現象仍較嚴重,草場退化導致生態功能弱化,生態系統趨向脆弱。
——土地沙化問題突出。目前,全省沙化土地面積1192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其中中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積比例超過95%。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區,僅河西風沙線長度就有1600公里。全省8市(州)24個縣(市、區)有125.73萬公頃耕地、454.74萬公頃草地、417.92萬公頃林地受到荒漠化和沙化威脅,河西地區有4370公里灌渠受到風沙威脅、256公里經常被流沙淤積或掩埋。土地沙化問題已對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向人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發出了嚴峻挑戰。
——濕地功能退化。濕地開墾、泥沙淤積、水電開發、污染加劇等造成部分地區自然濕地面積縮減,河湖生態退化、濕地景觀喪失、生物多樣性衰退、濕地生態功能下降。濕地過度利用、鹽鹼化加劇、生物侵害處於高發態勢。甘南高原濕地面積萎縮,水源涵養和調蓄功能有所下降。河西內陸河乾旱荒漠地區濕地面積減少,部分乾涸,生態功能減退。
——農田生態面臨諸多威脅。長期重用地、輕養地,重化肥、輕有機肥,對耕地保護不夠,過度開發利用導致耕地地力退化,質量有逐年下降趨勢。同時,不當的耕地利用方式也引起自然災害頻發,造成水土流失加劇。部分灌區出現土壤次生鹽漬化,農藥、化肥、地膜等大量施用以及工業“三廢”等日益成為產生耕地污染的新因素。河西農田防護林退化嚴重,功能下降。農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生態功能降低。
——城市人居生態環境壓力較大。全省城市生態建設與城市人口增加、規模擴大還不相適應。全省城市綠化面積總量不足,大多數城市生態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城市綠化苗木基地建設滯後,綠化投入成本較全國平均水平偏高。部分城市山體、河流、濕地等面臨高強度的開發建設,導致自然植物群落破壞嚴重,城市綠色生態空間萎縮,城市人居生態環境面臨較大壓力。
——水土流失形勢依舊嚴峻。甘肅省有水土流失面積28.13萬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初步治理的面積僅7.18萬平方公里,還有75%、近20.95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需整治。黃土高原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道達5萬多條,涇河上游1.1萬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區,渭河、涇河等重點支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普遍較低。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減弱,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條件惡化,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水土流失還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全省水庫淤積總量達4.65億立方米,占總庫容的21.4%,致使防洪壓力加大。
——生態災害多發。甘肅是土石流、滑坡、洪澇、冰雹、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區,全省14個市(州)均有地質災害分布,危害範圍廣、程度重,其中僅長江流域就有1.2萬處滑坡體和6千多條土石流溝道直接威脅400多萬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這給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制約。
當前,甘肅正處於黃金髮展期、難得機遇期、政策疊加期和奮力爬坡期,也是生態問題的凸顯期,實現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任務艱巨。全省又處在建設全國生態安全螢幕障綜合試驗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和最佳化發展環境,為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特別是隨著《甘肅省加快轉型發展建設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甘肅“兩江一水”區域綜合治理規劃》和《甘肅渭河源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等重大生態規劃的相繼獲批,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重大政策利好,為我們做好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的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環境。
十一、強化生態建設的氣象保障
(一)基本措施:人工增雨(雪),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促進地表綠地增加和森林生長,改善水環境;增加山區冰川面積,增加流域、水庫容量進而促進對周邊地區氣候的微調節,淨化大氣,促進大氣碳循環,改善城市環境面貌,維繫生物多樣性;通過人工防雹和土石流等災害預報預警,提高抵禦自然災害能力。
(二)重點工程:
專欄13生態建設的氣象保障重點工程 |
01西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 建立飛機和地面作業、作業保障和指揮、觀測、試驗示範、技術支撐等構成的人影作業體系,為國家西北區域生態安全、山區冰川、流域來水、抗旱救災、森林防火等提供有效保障。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飛機作業能力建設、飛機作業保障基地建設、人影作業指揮業務系統建設、地面人影作業能力建設、觀測系統建設、效果檢驗外場試驗區建設6個方面。本項目建設完成並投入正常業務運行後,將形成更加科學、統一協調的人工增雨作業體系,可有效提高甘肅省人工增雨作業的能力和水平,重點地區的人工增雨作業將達到全年不間斷、空地立體、高密度、跨區域科學作業的要求。 |
02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人工增雨作業系統、人工增雨監測系統、人影作業決策指揮系統、人影作業效果評估系統、人影信息傳輸與運行保障系統等。工程建設可使祁連山區域現行孤立分散、小面積、短時段的人工增雨(雪)作業轉變為科學化、集成化、規模化作業工程體系,實現為河西地區增加10%—15%的降水,每年可增加降水約7億立方米的總體目標,有效緩解區域水資源緊缺的矛盾,為工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奠定水資源基礎。 |
十二、加強生態建設的科技支撐
(一)基本措施:建立生態建設科技支撐項目專項基金,保障生態建設科技經費投入的穩定。實施知識創新驅動戰略工程,鼓勵生態建設科技研發,加大對生態建設科技攻關的扶持獎勵,鼓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嘗試推行生態建設科技項目招投標制度等一系列新規新政,促進生態建設科技需求的實現和轉化。
(二)主要任務:圍繞甘肅生態環境建設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資源,開展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河流域生態水文與流域科學重點實驗室、蘭白經濟圈大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等平台建設,大力開展生態科技創新工程建設。推進綠洲區灌溉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套用示範,開展水土保持與水土流失治理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示範以及蘭白重點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技術研發推廣,促進節水旱作農業技術研發與示範、平慶煤化工基地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的轉化套用,實施草原水源涵養功能保護與恢復技術、草場保護及高效利用技術推廣。
十三、實施生態扶貧和生態移民
(一)基本措施:加強貧困地區生態扶貧力度,發展生態旅遊業,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勞動力培訓,調整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結構,保障貧困人口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減輕生態保護壓力;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推進重點生態保護區域的生態移民,實施牧民定居安置,結合實施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改善環境,平衡生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示範試點和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
(二)重點工程:
專欄14實施生態扶貧和生態移民重點工程 |
01易地扶貧搬遷 對生活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58個縣市區水土資源匱乏、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就地脫貧無望的農牧民,在水源涵養林區、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沙沿線受荒漠化威脅嚴重地區、退牧還草工程禁牧區等生態位置重要、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農牧民以及生活在地質災害頻發、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地區且需要避險搬遷的農牧民進行易地搬遷,共6萬戶約30萬人。 |
02引洮供水二期工程 工程設計調水量3.13億立方米,受益區包括定西、白銀、天水、平涼4市的安定、隴西、通渭、會寧、武山、甘谷、秦安、靜寧8縣區,受益人口268萬人,發展灌溉面積29.2萬畝。 |
03白龍江調水工程 從迭部縣境內的白龍江幹流自流引水至慶陽市西峰區,解決天水、平涼和慶陽3市缺水問題,工程設計年調水量9.6億立方米,輸水線路全長462公里,沿線規劃新建調蓄水庫供水。 |
04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 工程從平川區水泉鎮園洞閘黃河右岸取水,布設總乾渠1條、乾渠3條、分乾渠4條,年總取水量1.28億立方米,發展灌溉面積36萬畝,建成後直接受益人口26.5萬人,其中安置扶貧開發人口14.75萬人。 |
05生態文明試點及先行示範區建設工程 在張掖市、隴南市、甘南州、定西市、永靖縣、渭源縣、天祝縣繼續實施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體系和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 |
06貧困村整村推進和富民產業發展 通過梯田、水地、引水工程、人畜飲水、村組道路硬化、沼氣池等設施建設,結合推廣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高原夏菜、枸杞大棗、舍飼養殖等特色產業,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夯實農業和農村發展基礎,對2500個貧困村進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程建設,解決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 |
07美麗鄉村旅遊扶貧工程 從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中選擇具備一定條件的行政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重點村旅遊接待條件,發展鄉村旅遊、帶動重點村脫貧致富。至2020年分兩批完成464個村的建設任務。 |
08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 開展農民生產技能培訓、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培訓、農民合作社發展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引導農民轉變就業觀念,促進農業勞動力向農業產業延長鏈轉移,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09農村小水電代燃料工程 在永昌縣、涼州區、天祝縣、甘州區、舟曲縣、碌曲縣、東鄉縣、崇信縣、兩當縣等9個縣區實施農村小水電代燃料項目14個(兩當縣為整縣推進縣,建設2個小水電代燃料項目),解決5萬戶、25萬人的生活用能問題,更好地保護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
十四、推進生態保護建設示範區建設
(一)基本思路:針對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形勢、存在問題等,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內,選擇具備一定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經驗、未曾發生過生態破壞事件、具有積極建設意願的市縣建設甘肅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展示生態保護與建設成就,總結升華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主要經驗和做法,發揮其對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二)示範內容:
1.規劃實施示範:規劃編制的組織領導、規劃編制的科學性保障、規劃編制的利益相關方參與性保障、規劃的法律地位、規劃實施的連續性保障、規劃編制符合科學的調整機制和程式等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示範。
2.制度建設示範:生態保護與建設市縣級綜合管理協調機制,有關行業部門相互配合協調機制,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實施運行和利益相關方參與制度,生態保護與建設監管及綜合執法制度等。
3.投入機制示範:政府各渠道投資的統籌以協調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政策機制、創新建設投入和運行管理模式等。
4.科技支撐示範:生態保護與建設模式和採用的技術標準、規範及科技手段、技術措施,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序幕設計、施工、管理的科技支撐制度,基層科技推廣隊伍和能力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