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棠鎮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原北道區)中部,渭河北岸。東臨伯陽鄉,北接清水豐望鄉,西與城區道北辦事處毗鄰,南與馬跑泉隔河相望。總面積64平方千米,總人口33465人(2007年)。農村人口4161戶18004人,城鎮人口15000餘人,是全區城鎮人口最多的鄉鎮(2008年末)。轄3個社區、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社棠東路35號,西距城區7千米。渭河、牛頭河、別川河和隴海鐵路過境。景點有槐蔭寺、崇禎觀、廟山坪、三國時期綿諸郡遺址、黃家嘴仰韶文化遺址等。
1949年設社棠鄉,1962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1996年,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咀頭、半山、稅家灣柳溝、東家山、郭家坪、下曲、柏林、俊林、石嶺、李家渠、向陽、步溝、綿諸、社棠、白家莊、槐蔭、劉家堯17個行政村和向陽、社棠、槐蔭3個居委會。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
(二)社棠工業園未來的產業的發展方向 繼續發揮基礎工業優勢,做強做大做精機械電子裝備製造業;同時為了保障機械電子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需大力向上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產業,促進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促進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基礎設施
文化歷史
如果你翻開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查找“綿諸”這個詞條,你不難會發現“綿諸戎”這個詞條。原來“綿諸”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綿諸大約是西周末年由西東遷而進入甘肅,最後定居秦地天水的。《括地誌》記載:"綿諸城,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里,漢綿諸道,屬天水郡。"其綿諸故城,在今天水東50里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遺址。天水市北道區社棠鎮有綿諸村。綿諸是與秦早期立腳的秦邑及犬丘距離最近的一部,因與秦國相鄰,開始與秦保持著友好關係,後臣服於秦,最後為秦所滅。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余回國。由余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余終於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前457年 周貞定王十二年秦厲共公二十年,秦厲共公率兵攻打綿諸戎。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秦攻滅綿諸戎,此後,綿諸逐漸和秦人融合。西漢改稱設定綿諸道。西漢有綿諸道,屬天水郡。今天的社棠鎮有綿諸村,應該說這裡說就是綿諸城了。
綿諸城故城在社棠綿諸村,北依矽山南臨渭水,座落在北坪之上。綿諸為先秦時西戎部落秦滅其族,此地當為綿諸戎故地。史載:秦有綿諸戎,屬隴西郡,漢置綿諸道,屬天水郡,後魏置綿諸縣屬洛陽郡,西魏省去。晉大興初年,南陽王保故將陳安曾據綿諸。
綿諸以前也叫“楊家城子” 傳為九百多年前大宋與西夏王朝征戰之前沿。北宋英宗年間,西夏李諒祚南犯,兵略篳篥(今楊家城子),劫生戶西徙,隴上地空百里。知秦州馬仲甫奏請築城屯兵,充軍實,省糧運,以防西夏。秦鳳路副都總管韓琦向朝廷奏準以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楊文廣知秦州以督其事。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七月,楊文廣築綿諸,名篳篥城。民間流傳劇目中“楊家將”之六郎稱楊延景,然《宋史》言“楊延昭本名延朗,後改焉。”記楊業“有子延朗、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獨無延景之名。
今綿諸村多為楊姓,村人自稱為“楊家將”之後。
明朝,天水一帶道教盛行,有“隴上三觀”:“崇禎觀”“玉泉觀”“伯陽觀”,其中“崇禎觀”就在社棠鎮的廟山之上。有“八棵柏樹九座殿”之說,山上除八棵特別粗壯的柏樹之外還有無數的其它的樹。稱為“社樹坪”“社”字在字典中為廟宇的意思。樹中有廟,且在山上,所以叫“社樹坪”。後人感周朝“甘棠遺愛”故事和孔子言:“我看見甘棠就像看見宗廟一樣肅然起敬。”改稱為社棠,天水之社棠地名由來如是。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社棠鎮政府(綿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