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是2016年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國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 作者:俞國良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1日
  • ISBN:978751618991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在林林總總的心理學大家庭中,能夠為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轉型做出重要貢獻的分支學科,首推社會心理學。因為,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學問題,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惟其如此,其根本任務在於,根據社會生活建構知識體系,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很好地解釋、理解、預測和控制社會行為;同時,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套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心理學就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生產力。因此,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分析社會心理現象,梳理社會心理特點,引導社會有序發展,創新社會建設與治理的新機制,這是為社會服務的基礎工程,是目前社會心理的“新常態”,是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專業成長的“新路徑”,也是我國社會心理學在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踐中應持的基本立場。
  具體來說,社會轉型中社會心理學的立場,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的學科視野、領域進展和問題導向研究即套用研究二個方面進行詮釋。
  在“學科視野”上,社會心理學正處於“北美長期占主導,歐洲後來融入,亞洲正在突圍”的發展格局中。當前的中國社會心理學,一方面在心理學學術研究中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在中國的社會轉型實踐中“失語”。這種尷尬處境來源於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困局,其間混雜著重理論還是重套用的研究策略選擇之糾結。我國社會心理學應抓住亞洲社會心理學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學為特色,向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學突圍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掘和培養自己的文化自覺,密切關注中國在急劇社會變遷過程中發生的重大社會心理現象和問題,以本土化推動國際化,重視理論建設,強調方法論創新,並有機結合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這是化解困局走出包圍圈,為社會心理學學術研究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的一條有效途徑。
  在“領域進展和問題導向研究”中,主流的北美社會心理學在科學方法和研究領域迅速拓展的同時,吸收歐洲社會心理學關注群體研究的特點,促進了社會心理學走向了新的繁榮。我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在研究領域和具體研究兩個方面已做出了自己初步的貢獻。然而,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我們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個體層面上如何理解中國人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腐敗行為與司法實踐、自我意識與宗教信仰、攻擊性行為與親社會行為;人際層面上如何重塑新型人際關係、民族關係、群際關係、階層關係、利益關係;群體層面上如何處理集群行為、刻板印象、公共事件、網路危機、偏見和歧視;以及與上述層面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學習、攝取和選擇。值得欣喜的是,社會轉型為社會心理學套用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機,政治生態的開放透明和政府決策的民主、科學,為社會心理學咨政建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提供了*佳條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於攻堅期、關鍵期,各種社會問題與人際矛盾接踵而來,諸如信任缺失、人際衝突、群體事件、貧富分化、貪污腐敗、違法犯罪、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等,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素材和機遇。例如,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湧現出許多新興社會階層。如何對待我國社會轉型期以金領、中小企業家為代表的新興中產階層,以新藍領、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新市民化階層,以“漂族”“蝸族”“蟻族”為代表的未充分就業階層;如何預測這些新興社會階層的心理需要、心理預期和社會心態等社會心理特徵,以及這些新興社會階層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發展特點。我們以2015年大規模的網路調查(樣本量為213176人)為基礎,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了回答。

圖書目錄

引言:社會轉型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絕佳的實驗場地
第一章 國際視域中的中國社會心理學
一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樞紐學科
二 亞洲社會心理學的突圍與格局嬗變
三 轉型期中國社會心理學發展的突破口
四 以本土化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國際化
第二章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融合與發展
一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
二 比較視野中社會心理學的特徵與發展路徑
三 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實驗靶場”
第三章 人際知覺偏差與國民信任感危機
一 人際好奇的概念、功能與理論闡釋
二 人際關係障礙:基於人際知覺偏差的視角
三 人際關係和諧:基於青少年友誼研究的新進展
四 社會轉型:國民信任感危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
第四章 社會比較研究與國民安全感缺失
一 情緒誘發方法現狀與進展
二 刻板印象威脅與影響因素
三 社會比較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四 社會比較:對比效應抑或同化效應
五 社會轉型:國民安全感缺失的現狀、表現與對策
第五章 自我和諧目標與國民幸福感變遷
一 幸福感:測量、影響因素與研究進展
二 自我和諧目標:模型、測量與影響因素
三 社會轉型:國民幸福感變遷的現狀、特點與對策
第六章 權力認知與腐敗現象
一 金錢啟動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二 權力認知研究的現狀與進展
三 權力滋生腐敗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四 問責是社會心理學不可忽視的概念
五 社會轉型:反腐倡廉是一場持久的“心理戰”
第七章 死亡心理與自殺現象
一 死亡心理:外部防禦抑或內在成長
二 自殺的人際關係理論、研究與臨床套用
三 社會轉型:以北京高校為例的大學生自殺成因與對策
第八章 文化變遷與新興社會階層心理分析
一 文化變遷研究的進展與前瞻
二 自我抽離:一種適應性的自我反省視角
三 社會轉型:中國新興社會階層的心理分析
第九章 社會時代背景與中國社會心理特徵嬗變
一 社會經濟地位對兒童學業發展的影響
二 多元文化價值對青少年榜樣選擇的影響
三 老齡化社會對終身老年化教育的影響
四 社會轉型:不同社會階層的心理預期
五 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心理特徵的嬗變與走向
結語:讓社會心理學走進大眾

作者簡介

  俞國良,
  男,1963年出生,籍貫浙江蕭山。心理學博士(1995),教授二級(2011)。198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心理學系, 1993年師從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 1995年赴美國喬治亞大學訪學,同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發展心理研究所任所長助理、書記;1999年12月調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工作,任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兼書記;2004年6月調中國人民大學工作,2009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學和合作研究,現為心理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套用研究工作。曾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Psychological Report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International Journal Behavioral Development》等SCI、SSCI索引期刊20多篇,《心理學報》《教育研究》(50多篇,其中單獨或*一作者為32篇),在《求是》、《新華文摘》、《心理科學》等發表論文、研究報告180多篇。在《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發表文章100多篇。專著有《創造力心理學》(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環境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社會心理學》(獲第二屆朱智賢心理學著作一等獎),《現代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經典導讀》,《普通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簡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前沿》《社會心理學經典導讀》《社會性發展心理學》,《探微集五卷》等,譯著有《人類發展》《社會性發展》《社會心理學導論》等,主編有《心理學大師心理健康通識叢書》《當代青少年心理與教育大辭典》等。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心理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心理健康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以及教育部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等20多種社會職務。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項目等課題20多項。曾獲國家圖書獎等省部級獎勵6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培養碩士25名博士26名出站博士後4名。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2000年7月18日白岩松專訪)《焦點訪談》、《社會經緯》《科學調查》等欄目採訪9次,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20多家媒體專題採訪50多次。目前專攻方向為教育心理和社會心理研究,特別是學習困難和社會性發展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