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人

社會與人

《社會與人》是現代遠志明、薛德震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與人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遠志明、薛德震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是研究社會與人的關係的專著。作者認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歷史是由人創造的,研究人類社會及其歷史,不能離開人,就象研究任何一個系統不能離開其組成要素一樣。而社會和歷史不是“黑箱”,馬克思主義正是深入到它的內部結構中,從現實的人的物質屬性及其勞動和交往人手,揭示了社會結構即人們的社會存在方式的形成、變化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作者把本書的內容限於、把人及其全部豐富屬性引入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研究中,探討其作為社會和歷史的主體與客體(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他們自身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主體、主體的活動和狀態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以及他們自身在社會制約下的變化,探討主體的自覺活動與歷史發展客觀規律性之並行不悖,等等,從而揭示人與社會的發展及其動力,以及怎樣才能開發這種動力。該書共分九章,分別具體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漠視人,人是客體和主體的統一,歷史規律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人們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勞動創造活動。動因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屬性,作為內在必然性推動人們去行動。它的實現表現為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會機率,其中勞動創造活動的機率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基本合力。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形成理論的核心是人的需要向勞動創造活動的轉化。生產力就是在這種轉化中形成和發展的。生產關係作為促進或阻礙這種轉化的社會條件而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社會生產方式即人們需要的滿足方式或“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它不僅決定著社會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而且決定著人的素質、智力的發揮和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而它的這些作用,歸根到底是人的需要的內在必然性的表現。需要與勞動的相互作用使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歷史必然性,這種發展導致新的社會成分、人們新的素質、新的歷史要素;而生產關係則因其利益結構的本質具有保守性。所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規律無論以自然的、革命的還是以改革的方式實現,都是人們利益的觸動、衝突和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導致人的需要與其社會存在的對立,對這個對立的意識就是革命意識。革命意識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致立於對立的消除,因而使社會具有反映性、保守性和能動性、進步性的二重性,能動性寓活躍性之中,進步性寓於矛盾性之中。人的價值在人類社會中,應當為實現人類自由自覺的發展即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奮鬥。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是一致的。
該書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範疇和原理。穿插著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分析展開的。有敘有議、語言流暢,層層開掘,現實性強,可供廣大理論工作者參閱。

出版信息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26萬字,責任編輯任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