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總產品
- 外文名:aggregate social product
- 即:社會的總商品資本
- 也稱:社會總產品
簡介,概述性質,計算方法,形式途徑,實現問題,用途,意義,
簡介
概述性質
關於社會總產品及其構成的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之前,是長期困擾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一個難題。重農學派的代表F.魁奈,沒有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只劃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因而他就不可能對社會產品的實現問題進行科學的論證。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A.斯密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只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入,即分解為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而把不變資本價值從社會總產品價值中排除出去,因此他也不可能正確地說明社會總產品各部分在價值上的補償和實物上的替換問題,不可能了解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
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社會總產品具有不同的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總產品中,用於補償消耗了的生產資料價值的那部分是資本家耗費的不變資本,新創造價值的那兩個部分(可變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之間的關係表現著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的階級對抗關係。社會主義的社會總產品則具有另一種社會性質,社會總產品及其組成部分屬於勞動人民所有,用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滿足社會及其成員日益增長的需要。
社會總產品及其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綜合性經濟指標。社會總產品的生產、補償、消費與積累對於分析國民經濟中各部門間的聯繫、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和各部門間的比例關係、消費和積累之間及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總產值不同於國民生產總值。除了理論基礎不同外,計算的範圍和方法不同。社會總產值是包括物耗在內的社會產品的總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只是新增加的價值。社會總產值只包括物質生產部門,而國民生產總值則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內的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計算方法
計算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直接把各物質生產部門的總產值相加。
①工業總產值是指全社會所有工業企業的總產值的總和。工業企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為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存在重複計算。但工業總產值包含企業之間轉移價值的重複計算。
②農業總產值是指農作物種植業產值、林業產值、畜牧業產值、副業產值和漁業產值相加的總和。農業總產值按產品法計算,即各種實物產品價值量(產量×價格)的總和。在一個經營單位範圍內,允許同一產品的價值重複計算。
③建築業總產值是指建築安裝企業、自營建設單位及勘察設計機構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建築安裝生產活動所完成的以貨幣表現的總成果。
④貨物運輸業總產值是指貨運業為完成貨物的運送、裝卸工作及倉儲業務而追加到產品中去的價值量。它是根據貨物運輸收入(包括裝卸工作和倉儲業務的費用)計算的。
⑤為生產服務的郵電業總產值,是指郵電業為物質生產部門服務所得的收入以及投遞報紙、書籍、雜誌等所得的收入。計算這項總產值,需要進行抽樣調查, 以取得為生產服務的收入在郵電業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然後按照這個比例從郵電業總收入中算出為生產服務的郵電業總產值。
⑥商業和物資供銷業的總產值,是指它們為完成生產性作業(如對產品的組織進貨、保管、整理、分類、包裝、銷售等活動)而追加到產品中去的價值總和。它是根據已銷售的產品的賣價和買價的差額計算,也可根據該部門支出的流通費加上稅金和利潤來計算。
⑦飲食業總產值應當包括兩部分產品的價值,一部分是經過加工製作的物質產品,應按產品的全價計算產值;一部分是為轉售商品所進行的各種生產性活動而追加到商品中去的價值。用這種方法計算的社會總產值反映社會產品生產總成果,可用來考察社會總產值的部門構成。
第二種方法:按工業、農業、建築業三個部門產品的最終消費價格計算。
消費價格是生產資料或消費品由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用作生產消費或生活消費的價格,貨運、商業等其他部門的產值都分攤到工業、農業、建築業產品價值中。用這種方法計算的社會總產值,同樣反映整個物質生產領域的生產總成果,可以用來考察社會總產值的實物構成。這一計算方法反映社會總產品生產的總成果和實物構成。社會總產值是考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的巨觀經濟指標。
社會總產值既可用現行價格來計算,也可用不變價格來計算。用現行價格計算的社會總產值反映整個社會現實的生產水平,利用它可以與其他主要經濟指標相聯繫分析研究問題。用不變價格計算的社會總產值,可用以研究不同時期社會產品生產發展的速度和部門構成的變化。
形式途徑
社會總產品的數量,決定於社會投入的勞動總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在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社會投入的勞動總量越大,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就越多;反之,社會投入的勞動總量越少,生產的社會總產品量就越少。在社會投入的勞動量不變的條件下,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越高,生產的社會總產品量就越多;反之,社會勞動生產率越低,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就越少。在勞動力充分就業的條件下,社會投入的勞動量的增長受到人口增長的制約。而勞動生產率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高。因此,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是增加社會總產品的主要途徑。
社會總產品有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
實現問題
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就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是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出發點和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要說明一定時期內已經消耗的資本價值如何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是要說明一定時期內已經在生產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質資料如何替換。
具體地說,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是要說明兩方面問題:
①社會總產品如何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實現價值補償。
②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實現後,再如何由貨幣形式轉化為商品形式,也就是資本家如何重新獲得生產資料,工人和資本家如何獲得消費資料,以實現實物的補償。
用途
根據社會再生產一般規律的要求,在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一部分用於補償消耗了的生產資料,以便使社會生產得以繼續進行,社會總產品的其餘部分則全部用於生活消費。在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社會總產品除上述兩項用途外,還要用作積累,以滿足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