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三形態》是現代劉佑成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發展三形態
- 作者:劉佑成
- 出版時間:1987年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類別:哲學
- 創作年代:現代
- 正文字數:11.7 萬字
- 責任編輯:馮國祥
《社會發展三形態》是現代劉佑成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社會形態是指生產力在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體。它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也有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三大社會形態。除此之外,由於複雜的社會歷史條件,還有各種非...
《社會發展三形態》是現代劉佑成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內容簡介 傳統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從原始公社、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生產方式的歷史演進,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本書作者從馬克思的大量論述中證明,五種生產方式表述的只是生產關係微觀結構的發展過程,社會發展的主線則是生產關係巨觀...
社會關係 有三種形態說。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
(3)“五種社會形態說”的歷史觀造成了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矛盾與衝突,使當代人產生理論上的困惑。按此理論,西歐正走在第四種的道路上,什麼時候走完恐怕還看不頭。有學者認為,“把生產關係作為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主軸,按照生產關係來排列社會發展順序,這就不能不受到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的重大影響。過去人們認為...
現代進化論者認為,社會變遷是多向性的。首先,社會進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現倒退;其次,進化是沿著許多方向發散進行的,沒有固定的階段、路線和方式;再次,進化的模式是多樣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態的社會,具有不同的進化或發展形式。循環論 認為社會變遷是周期性的重複。德國歷史哲學家O.斯本格勒認為,社會的...
在社會學中,所謂現代化是指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是在社會分化的基礎上,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先導,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內容,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變遷過程。至於實現現代化之後的國家將進入的社會形態,有學者稱之為“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貝爾)、“知識社會”(界屋太一)、“...
形態類型 五型社會與以往的社會形態類型相比,內涵更加豐富,意義更加重大。五型社會的提法一方面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聯繫與互動,是更加完整和科學的社會建設方案。五型社會的提出,必將對我國的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產生積極的推動...
社會經濟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社會經濟結構。唯物史觀的最基本範疇。由於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它決定和制約著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和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形態也指人類歷史上以一定生產關係的總和為基礎的社會,即一定經濟基礎和與之...
它對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起指導作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既是社會思想體系的實踐,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必由之路。這三種形態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文化轉型是中國走向大國強國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識,中國社會主義在21世紀初還屬於初級階段,通過目前建設社會主義的發展,...
三大轉型即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經濟轉型 經濟轉型,要從過去低小散的經濟形態和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產業發展路徑,轉向以創新和提升附加值為內在動力,轉向以財富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並輔之以產業的升級。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要以城鄉統籌為根本方法,以“三分三改”為核心,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推動農村人口向...
同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有通過契約租賃、繳納地租、雇用佃戶等方式實現,但其本質依然是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不會改變封建社會作為一個階級社會的本質。“封建社會”是西方社會學家劃分的一種社會形態,特指西歐的中世紀。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將“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從而將封建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
③初民社會。是在適於耕作的地區,隨著人們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現的。特徵是:種植農作物上升為主要生產方式,狩獵與採集果實降為次要方式,出現了較大規模定居的社會群體,與畜牧社會一樣,不平等和階級分化開始出現。④農業社會,又稱前工業社會。是隨著“犁”的發明而發展起來的。犁的發明,鐵具的使用,畜力、...
2021年3月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 [8]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資本論》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研究的集大成巨著。《資本論》不僅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橫截面上從生產關係的總和研究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的經濟的社會形態,而且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資本積累的規律考察資本主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不說明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就無法研究生產關係是如何決定經濟的...
《中國社會形態史綱》是2020年9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偉光。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順序,是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經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歷史進程,這就...
《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論》這一研究成果系統考察了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歷史淵源、理論根據和實踐基礎,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重點研究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初級階段變革的方法論、初級階段理論制度變遷的歷史前提、初級階段的現實基礎、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形態以及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問題等。鑑定專家...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
社會和資本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
兩極世界理論分階段地回顧了外部壓力與資本主義內部社會形態變革的過程,將資本主義分為土地侵占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土地貢稅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原料市場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發展階段,產業上分別對應的是公共產品性領域殖民、自然壟斷性領域殖民、競爭性領域殖民。英國崛起到19世紀中葉是土地侵占殖民階段,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
美國社會學家C.H.庫利和K.戴維斯認為制度是大量規範的複合體,是社會為適應其需要用合法形式建立起來的,強調社會規範的重要性及制度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這種觀點一直沿襲下來,並為許多社會學家所接受 歷史演變 曹沖·文為心聲提出社會制度是行為規範的形態,是社會發展的形式,是組成社會結構的基礎。是由意識和具體...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複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餘和萌芽。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在經濟社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