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牆

社會牆

社會牆是指中國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後,伴隨而生的一個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社會各個群體和各個角色之間由於互不信任而砌成了一堵堵的“牆”,這些“牆”存在於人們的心底。因為非顯性存在,所以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人們越來越發現,隨著這些“牆”的逐日增高,社會治安問題也在增多。一段時間以來,從杭州的“飆車案”到“被就業”、“被增長”等“被” 字句式,再到對一些“聽證會”的批評質疑,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社會對政府有關部門,表現出種種猜疑、隔膜和不信任感,有人形象地稱之為“社會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牆
  • 外文名:Social wal
  • 類型:一個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
  • 內容:社會群體互不信任而形成的一堵牆
社會牆與不信任,牆的出現和信任的解體,舉例說明,如何拆除社會牆,首先,其次,最後,信任缺失與社會暴力化,用機制來保護社會,保護社會的機制,社會為什麼需要被保護,

社會牆與不信任

牆的出現和信任的解體

當經過了那么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人們遽然發現中國也正在出現了一道又一道並且是日益厚重的牆。這一道道牆當然不是由鋼筋水泥砌成的,而是由高強度的“不信任”砌成的“社會牆”。這些牆存在於社會各個群體和各個角色之間,在政府和人民之間,在資本和人民之間,在窮人和富人之間,等等,不一而足。中國社會各群體間面臨的信任(或者誠信)危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么,形式多樣的社會不信任會產生怎樣嚴重的社會政治後果呢?這不是很多人都能清楚認識到的。
社會牆
信任是任何一個社會能夠正常運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一旦社會群體和角色之間出現一堵堵無形的牆,信任自然解體,社會跟著解體。
牆的出現和信任的解體已經在越來越多的方面阻礙著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正常運行。沒有信任就不會有有效的改革。沒有人會否認今天的中國社會面臨著無窮的問題,也沒有人會否認這些問題是要通過改革而得以克服和解決的。問題是,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已經使得任何改革越來越困難。政府任何一個改革舉措,無論是經濟改革,或是社會改革,或是教育改革,都不會引起社會的熱情。隨之而來的大多是猜疑、冷嘲熱諷,甚至抵制。

舉例說明

例如住房改革。這些年中央政府在這方面努力不少,但問題則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到了今天,地方政府和發展商綁架了整個住房體系,轉而又綁架了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就業、買房、結婚和養家。正是因為被綁架,無論是有房的還是沒有房的,都不感覺到幸福。
教育也一樣。教育改革也在進行,但改革的結果都是教育資源的分配越來越不公平,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不公平。無論是住房和教育,形形式式的改革都在向權錢階層傾斜。如果從每一次改革中獲利的都是權勢階層,那么人們為什麼要信任改革呢?

如何拆除社會牆

胡錦濤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執政能力。加快黨政自身改革的確是最佳路徑。在此基礎上,下決心改進公共政策制定系統,進一步彰顯公平和公正,給民眾以信心。同時,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建構社會基礎秩序,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變為整體的系統政策和規範。這樣的變革應有緊迫感和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社會建設”目標,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正是解決社會信任問題的根本方向。具體而言,社會建設至少應包括或可始於三個基本面向:

首先

信息透明,有暢通的信息渠道才能實現公民的知情權——了解真相的權利;有真相才有信任。近年發生的“甕安事件”、“石首事件”等群體性事件幾乎都與信息的發布、傳遞、接受的方式有關。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其次

利益表達,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社會建設的應有之義。公民需要通過社會參與來實現和保護個人權利;常規的、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也必不可少。一個健全的體制應該容納各種合法的表達方式,應該尊重並鼓勵人們在法律框架內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衝突。

最後

制約權力,這是最有效的重建信任的機制。權力的失控即“權力成為不但外部無法約束而且內部也無法約束的力量”,權力失控會導致各種潛規則支配著社會的實際運作,對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道德理念造成嚴重侵蝕;與此同時,公眾的信任感和社會認同也會急劇喪失,在這個意義上制約權力極為關鍵。

信任缺失與社會暴力化

信任的缺失更使得法治社會不可能實現。改革開放以後,人們認識到法治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所以,提出了要建立法治社會的概念。但人們忘記了,市場經濟本身不會導致法治,法治還必須有更重要的社會基礎,那就是社會信任。
無論是政府對社會的治理,還是社會的自我治理,都需要法治。不過,中國的各級政府和資本之間的同盟已經導致了社會信任的解體。沒有社會信任,如何才能讓社會成員相信法律是公平的、執行法律的人是公平的?在市場把一切社會細胞都貨幣化了之後,以錢為本也就成為一個社會的主導法則了。連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要用貨幣來衡量的時候,表明這個社會細胞已經徹底解體了。
法治是社會正義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不成,那么社會只能求助於自己了。那就是社會的暴力化。在很多情況下,社會的暴力化往往導致無政府狀態。如果把一個國家分解成為權力、資本和社會,那么在任何體制下,社會是最弱的部分。權力可以保護自己,資本也可以保護自己,但社會無力保護自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是必須被保護的。

用機制來保護社會

保護社會的機制

資本主義制度有保護社會的機制,例如福利制度。如果沒有保護社會的機制,資本主義也是會被推翻的。是福利社會的產生挽救和保護了資本主義。同樣,社會主義也有保護社會的機制。
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強調的就是對社會的保障。即使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當時的政府和社會之間也存在著一種隱性契約,就是“你接受我的統治,我提供給你基本的權利(就業和福利等)”。蘇東版社會主義的弊端就是社會沒有自由,搞貧窮社會主義,政府所能提供的基本權利也難以持續。

社會為什麼需要被保護

社會為什麼需要被保護?很簡單,最弱的社會,一旦失去了生存權,就會暴力化。在人類歷史上,暴力永遠是社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中國社會數千年的農民造反就體現了這種情況。
要推倒一堵鋼筋水泥牆需要的是簡單的體力,但要推倒一堵堵“社會牆”則要困難得多。但這些牆的存在必然對執政黨的長治久安、政治秩序和社會和諧產生消極和負面的影響。對這一點,中國的領導層是有清醒的認識的。中央很多政策話語也都意在拆掉政府、資本和社會之間一堵堵牆。但現實是,在既得利益的主宰下,這些牆似乎越築越高,越築越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