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模仿

社會模仿,是指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社會上其他人的行為為模本,重複他人行為的社會心理現象。通常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條件下,由一定的社會刺激所引發。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塔爾德認為,模仿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通過模仿產生了群體的規範和價值。“世界重演規律”在動物中通過遺傳實現,在人類社會則通過模仿。

模仿內容以外顯行為為主,如表情、姿勢、行為方式、動作等。模仿榜樣者的行為總是以自己的期望為準則,即模仿者總是模仿自己所希望、所傾向、所喜歡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模仿
  • 分為:無意模仿;有意模仿
  • 定義:個體作出模仿行為
  • 性質:社會心理現象
分類,研究狀況,作用,

分類

社會模仿分為兩大類:①無意模仿。模仿者沒有明確的模仿動機,在不知不覺中模仿榜樣者。②有意模仿。模仿者有明確的模仿動機,自覺地模仿榜樣者。有意模仿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初級有意模仿,指模仿者不理解榜樣者行為的原因和意義,只是機械地仿照榜樣者的行為的一種模仿;另一種是高級有意模仿,指模仿者理解榜樣者行為的原因和意義,經過思考,有選擇地仿照榜樣者的動作的一種模仿。有時有意模仿和無意模仿可以互相轉化。

研究狀況

社會模仿動機的產生由好奇、消除焦慮、適應環境、獲取進步等因素引起。影響模仿的因素主要有3種:①年齡。模仿傾向和年齡成反比,即年齡越小越容易模仿。②社會地位。一般認為模仿傾向和社會地位成反比,即社會地位越高的人,模仿傾向越小。③相似性。模仿者和榜樣者相似的地方越多,越容易產生模仿。
最早對社會模仿進行研究的是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他在1903年宣稱:“社會就是模仿”,並提出了模仿三法則:①斜坡法則。社會下層的人喜歡模仿社會上層的人。②幾何級數發展法則。模仿一旦開始就飛速發展。③先內後外法則。一個人總是先模仿本地文化,以後模仿外地文化。對模仿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A.班杜拉。他以看電影為實驗手段,對模仿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指出模仿是可以通過外部有目的刺激而引起的,模仿是一種社會學習。

作用

社會模仿在社會生活中相當普遍,它的積極作用很明顯,主要是:①人類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②人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手段;③有利於個體實現社會化;④有利於社會的整合和發展。但是,在某些情境中,模仿也有消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