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

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movement of indigenous research on social psychology)是指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本土化”運動在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回聲。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台灣、香港三地學者同時提出,將中國社會文化特徵與民族性融入社會心理學,確立中國人自己的理論框架、概念、研究方法,尤其是中國人特有的人文主義取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
  • 外文名:movement of indigenous research on social psychology
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對西方社會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反省與批判;二是中國社會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建立。對於本土化的途徑,大陸學者提出“本土研究定向”一說,即“用當地人經過當地文化、歷史、社會、環境浸潤之後的心理及行為表現方法及方式,來考察及研究當地人”。如充分利用本土材料;探討本土概念;透過對文化、歷史及社會的了解,尋求中國人表現社會心理的方式;不排斥外國概念及理論;研究完整的中國“人”;建立了解中國人社會行為的知識體系等。並非與世界學術潮流對立或脫離,而是要努力了解所有人類社會生活。應有一個“全球化”的目標,但是,只有充分“民族化”,才有可能“全球化”。其意義在於改變由歐美社會文化所開創的格局,從多元與不同的文化特質中尋找社會心理學的新元素,使之得以振興和繁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