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含義,歷史,
含義
歷史
“社會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使用源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蘇兩黨、兩國交惡之後,蘇共領導集團繼續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內部事務,甚至動用武力的行為。蘇聯還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時時製造挑釁事件。
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中蘇兩黨對馬列主義一些理論問題、國際共運某些原則問題以及當代世界形勢若干重大問題,出現一些不同看法。對於這些分歧,毛澤東始終主張通過內部討論來解決,而不應影響兩國正常關係。但赫魯雪夫從追求同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戰略出發,一心想把中國納入他的戰略體系,並為此不斷對中國施加種種壓力,致使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係上,中蘇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日趨激烈。
面對蘇方不尊重中國主權的對抗態度,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毛澤東不再爭取同蘇聯維持友好關係,他毅然放棄聯蘇抗美的“一邊倒”的國際戰略,逐步把蘇聯作為當時所稱的修正主義確定為中國的對立面,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反帝、反修”統一戰線的國際戰略。
1960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委內瑞拉加拉斯加市議會代表團時,第一次把修正主義、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列在一起斥為“三個鬼”,以後又作為“三種壞人”和“國際上有三個口號”,把上述三者加以羅列。
1963年9月,毛澤東在同日共中委竹中恆三郎談話時指出:目前有兩種力量,一種是革命力量,是革命的工人階級同革命人民的重新組合;另一種是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反革命聯盟,即帝國主義者和各國反動派,修正主義者在逐步靠攏或迅速靠攏他們。
同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秘魯共產黨左派代表何塞·索托馬約時,進一步指出:修正主義要同帝國主義一起共同對付馬列主義。但至此,毛澤東還沒有明確提出反對修正主義的具體對象;這一具體對象是在1964年1月毛澤東會見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聽濤克已時提出的。他說:在反對修正主義問題上,我們的矛頭主要對準赫魯雪夫;在反對帝國主義問題上,我們集中力量反對的是美帝國主義。
同年3月,毛澤東在會見朝鮮外相朴成哲和日共訪華代表團的談話時,先後提出“兩條戰線”和“兩條統一戰線”的概念,即“反帝”的統一戰線和“反修”的統一戰線。
1969年在珍寶島、鐵列克提等地蘇中衝突不斷。該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該行為招致中國政府、人民和軍隊的反擊。“社會帝國主義”,按當時的解釋,就是打著“社會主義招牌的帝國主義”,主要是指蘇聯領導集團。“打倒社會帝國主義”是國慶20周年提出的口號,它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態度和立場。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提到:“蘇美兩霸困難重重,危機四伏,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特別是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在過去幾年中,破壞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侵略的戰爭,使用僱傭軍干涉安哥拉和入侵薩伊,陰謀顛覆蘇丹政府,干涉許多國家內政,挑撥和破壞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團結,它的侵略擴張面目進一步暴露,遭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沉重打擊。事實表明,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國際形勢的主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
這個口號一直沿用到80年代初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此說法和“美帝”(美帝國主義)一樣基本消亡。